什么不是浮云

来源 :今日中学生(初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ode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是个骄傲的父亲——儿子韩胜利考上西安一所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坚信儿子将来会出人头地,前途一片光明,尽管要面对的是每年近1万元的学费和花销,这个贫穷的父亲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砸锅卖铁送儿子上大学。
  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找亲戚东拼西借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然后,他和儿子一起到西安,成为一名农民。
  儿子那个光明的未来,支撑着韩培印可以忍受很多事情:比如甩开膀子,用铁锨一下下地把沙土铲到几乎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卡车拖斗里:比如站在拆迁的废墟上,一榔头一榔头地把一间房屋慢慢砸成瓦砾;比如和9名工友租住在城中村的一间破房子里,睡那张几乎铺满了整间屋子地板的大通铺;比如为儿子找工友10块、20块借钱时,尴尬地面对一片沉默与躲避。
  为了节省两块钱的公交车费,他不常去学校看儿子,宁可花几毛钱打个电话给儿子,说得最多的,是叮嘱儿子“要学个一技之长,做出一个有知识的样子来,不能再回去种地也不能像我一样在这里打工、吃苦”。
  儿子终于毕业了,他以为自己可以卸下重担,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时候,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才600元的工资,根本没办法还掉读书欠下的债,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
  邻居们甚至奚落他:“当年不让娃上学,给他买个三轮车,现在也发了!”
  “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这位曾经骄傲的父亲一脸失落,埋下头,深深叹了一口气。
  去年12月,这部名为《父亲》的纪录片触痛了很多人的心灵。片子开头,父亲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即便债台高筑,辛苦打工,仍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期许。经过了重重的不易,你以为结局会是苦尽甘来,现实却是寒门梦碎后父亲一声沉重的叹息。
  然后,在这个农历新年,你身边发生的归家的不同故事似乎也佐证着“读书无用”是个真理。考学无望灰溜溜出去当装修工人,如今开着大奔风风光光衣锦返乡。十年寒窗苦读风风光光金榜题名,一家人节衣缩食供养“天之骄子”,毕业后却不过拿着一份微薄的工资,灰溜溜挤火车回家。
  这些,无一不证明了在这个拼爹时代,寒门难再出贵子,“读书改变命运”不过是浮云一朵。
  故事的后面还有个花絮。在清华大学放映《父亲》的过程中,一位男士哭得死去活来,平复了好一阵,他才哽咽着举起了话筒:我想说,我当年来到北京时跟小韩一模一样,但今天,我是开着奥迪A8来的。我只想证明一件事,韩胜利并不一定会是这样的结果。”
  读书未必能带来大富大贵的人生,但读书的确能改变人生的宽度,知识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思想,带给你“改变命运”的可能,当然,前提是你要成为善于利用知识的强者。
  想对那些觉得读书无用,准备辍学出去打工的同学说:知识,迟早会炼成一把利剑,总会有用得着的一天。
  吃饭,是件稀松平常的事,而成都某学校的一顿晚宴,却显得不同寻常。
  参加这场晚宴的学生有19名,是从学校的4000余名学生中遴选出来的优秀学子,“入围标准”依据的是本学期半期考试成绩,每个年级成绩排前三名的学生,高中文理分科后理科前两名、文科第一名,成绩并列者也在邀约之列。他们将享受校方表扬学生的“最优待遇”——和校长共进晚餐。
  2011年11月23日,晚宴隆重地在成都华阳某酒楼的包间里进行,灯火辉煌,觥筹交错,这是一场丰盛的晚宴——凉菜9个、热菜21道、例汤1份、小吃2种。这更是一场高雅的晚餐——校长身着西服,学生们也穿上正装校服,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座牌,而晚宴的目的,更是为了激励优秀学子“做人品位高雅,做事追求卓越”。
  能参加如此隆重与高雅的晚宴,自然,19名同学以此为荣。一位“第一名”坦言,前两周的全年级成绩颁奖礼上,老师就公布了这个消息,“当时大家都沸腾了,我们获邀的也特别兴奋。其他同学也想得到这个机会,但特别遗憾,有的同学发挥失误了。”宴会上,更有学生激动得哭了起来:“第一次和校长离得这么近,还有这么多成绩好的师兄师姐,得到关心好荣幸。”
  这顿晚餐被媒体报道后,立刻引来了板砖无数!
  与校长共进晚餐居然成为对学生的激励,这不是有意无意暗示着校长高高在上的特权?获得宴请的资格“唯分数论”,学习好、分数高是优秀的唯一标准?穿小西服、举止文明,就是品位高雅?当获邀的同学流下激动的眼泪时,更多没有“入围”的同学会不会备受伤害,各种羡慕嫉妒恨?……
  同样是校长与学生吃饭,北京的一所中学却吃出了鲜花朵朵:
  学校两年来推行“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每天中午会有一位校长值班,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自主选择哪一天跟校长共进午餐。学生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赴约,在吃饭的过程中,校长发现学生在想些什么,听取学生的建议,也引导学生走向何方。午餐费由校长和学生各自卖单。
  一个校长高高在上、划分“尖子生俱乐部”,一个校长平等、学生人人有机会表达意见,哪一种“吃法”才是真正的高雅?这是教育者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而身为学生,无论你是有资格参加校长晚宴还是没资格的那一类,都应该明白:
  人应该追求第一,但也应该明白没有谁能做永远的第一。美貌会在岁月中消逝,权力总会有放手的那一天,即便是最诱人的美貌与权力也不过是人生的浮云,更何况是与校长共进晚餐的小小“荣誉”。满脸皱纹的奥黛丽·赫本敞开怀抱紧拥瘦弱的非洲儿童,眼里储满了悲悯与爱,二战时期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视察,他站在一栋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才是真正的高雅与卓越,意味着尊重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勇于担当,人格高尚,这样的高雅与卓越才会被镌刻在历史的天空中,不会如浮云一般消失。
  救助倒地路人,与贫富有关
  2011年圣诞节这一天,广州海珠区宝业路,一个中年妇女突然倒在人行道上,脸色发青,表情痛苦。
  不少经过的人远远绕开,也有几个路人停下脚步远远地围观。有人拨打了120,却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扶助这名妇女,一个小男孩刚想上前看看,却被妈妈狠狠瞪了一眼,一把拽走。在这个救人反被诬赖、碰瓷事件频频出现的时代,一个简单的“扶”字,实在包含了太多的风险。
  当围观的人正在议论、猜测、等待120到来的时候,一辆蓝色敞篷的两座保时捷跑车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她几步走到倒地的妇女身边,询问过妇女后,女孩没有丝毫迟疑,伸出手想着把妇女抱起来,却因为力气不够失败了。她抬起头,目光求助于围观的人群,却无人响应。女孩果断地把开车的男子叫下了车,将妇女抬上了车,女孩独自打的离开,妇女被保时捷载往医院。
  有路人将这个过程用手机录下来,媒体用“保时捷少女救助倒地路人”为标题报道了事件经过,一时间,“保时捷少女”爆红网络,有人称她为“最美女孩”,有人说她在“炫富”“作秀”,也有人说既然家里买得起保时捷跑车,肯定是“富二代”,不怕被人讹。
  “路遇有人摔倒,你会怎么做?”这原本是道简单到可以不假思索说出答案的问题,但真正需要用行动作答时,太多的人会选择逃避。
  当女孩用自己的行动干脆利落做出美好的回答时,太多的媒体却把目光聚焦在那辆豪华的保时捷跑车上,为了炮制出足够吸引眼球的新闻,给女孩贴上“保时捷少女”的标签。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保时捷这样的豪车和车里的富二代,常与“保时捷车主飙车撞人”这样的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与霸道缺德、为富不仁、残酷冷血、高调炫富、惹是生非联系在一起,而女孩竟是停车救人,这种反差铁定吸引眼球。
  “漂亮的蓝色保时捷跑车”“衣着光鲜的富二代少女”,拨开附着在事件身上的那层层华丽的浮云,我们看到的新闻事件里的主角,短发,齐眉刘海,白净清秀的面庞,有着和绝大多数初二女生一样的单纯。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出手救助路人?只因为“从小就听到爸爸妈妈说,我的奶奶、婆婆、公公他们三个老人都曾经摔倒过,也都曾经被好心人救起。但是,奶奶第二次晕倒在地上,因为没人及时救助而当场死去,令家人非常痛苦与惋惜。这些事情虽然我没有见到,但是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人人家里都有老人家,人人都会老的,人人都应该这样做。”
  女孩善良心灵闪动出的一朵朵小火苗,远远盖过了那辆保时捷的蓝色光彩。身份不分贵贱,分贵贱的只有心灵。道德,从来与金钱无关。
其他文献
走出校门,已经下午六点了,街灯让人眼花缭乱,天空黑漆漆的,像到了深夜一样。没办法,谁让这是冬天呢!那几个家伙已经没影了,说好大家一起坐公交车的,结果我被老师留下谈话,出来晚了,看来她们等不住,先走了。我心里忿忿不平,真是一帮“忘恩负义”的家伙。  现在,我在灯火通明的行道树下走着,显得孤零零的。我埋着头,肩上压着沉重的书包,酸酸的。冷风迎面扑来,我鼻子有些发酸。爸爸妈妈也是,在这样关键的时候,都有
期刊
免费试喝
期刊
城市精神,宛如人的灵魂,它是文明素养与道德风尚的综合展示,是意志品格与文化底蕴的精确提炼,是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品读下面这些精彩素材的时候,你一定会禁不住追问:我生活的城市,灵魂在哪里呢?    “你在微笑,是一个人的表情;千百万人一起微笑,就是一座城市的表情。一起微笑,微笑是深圳的城市名片;一起微笑,微笑是大运会的通行证。”这是2011年8月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最美的口号。热
期刊
因为父母工作调动,王荔萱从苏北转学来到四川。这里的生活没什么不好,和在家时一样富足;学校也是一所不错的重点校,王荔萱的成绩属中上等,学习并不困难。只是,王荔萱从心里往外难受。为什么呀?  就因为口音!王荔萱说一口苏北味的普通话,同学们课下说的都是四川话。班里,就她一个外地学生,她觉得孤单。特别是同学们聊天时,王荔萱更难过。叽里呱啦的,大家都说四川话,虽说王荔萱也能听得差不多,但总觉得人家是在排斥自
期刊
Nowadays,when we walk through the street,we often see many boys and girls who,instead of spending their time on books,go wandering the street,start funny clubs and give parties. These boys and girls b
期刊
我们阅读时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笔墨粗疏、行文草率的文章往往让人难以下咽,而那些文笔细腻、行文精致的文章则极具感染力,它能使人进入宁静愉悦的审美心境,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让人爱不释手。  那么我们的作文如何使语言文字从粗疏走向细腻,从草率走向精致呢?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仔细观察描摹,巧用修饰妙展开。语言由粗疏走向细腻,其实就犹如泡木耳那样,泡前的木耳干而脆,泡过的木耳蓬松、滑润、厚
期刊
The Vienna(维也纳)years were the happiest of Mozart’s(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life. There he composed(作曲)the operas 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后宫诱拐》,The Marriage of Figaro《费加罗的婚礼》. There,too,he wrote his famous l
期刊
与抛物线有关点的存在性问题在中考中屡见不鲜. 这类问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解答它们的常见思路是先假设符合要求的点存在,然后把要满足的结论当做条件,由此出发,进行推理和判断.若能求出点的坐标,就存在;否则,就不存在. 现仅以2011年的中考题为例介绍如下.  例1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试题)如图,抛物线y=-x2+bx+3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A(4,0),与y轴交于点B.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和
期刊
美国一支雪山探险队准备公开选拔一批探险队员,消息传出去,雪山爱好者蜂拥而至。  探险队长马克对每一个前来面试的雪山爱好者进行了极为严格的体能测试,最后十五名雪山爱好者通过了测试。马克对他们说:“你们还要接受最后一项测试——心灵测试,只有心灵测试合格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雪山探险队员。”  马克让工作人员把十五个候选人分别单独带进一个房间,然后马克问道:“小伙子,现在假如在你面前的是珠穆朗玛峰,可是
期刊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有哪个作家肯独守书斋,花费21年写一套经得起推敲的历史作品?而48岁的汪衍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作家。他耗费21年心血,用平均每天130个字的速度,完成了《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 《左宗棠发迹史》三部历史小说,成为201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作家,并被媒体戏称为“中国最笨历史作家”。  汪衍振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从1989年开始,创作“晚清三大名臣发迹史”系列,第一部则是《曾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