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墙述

来源 :青春岁月·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01218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树在林中,并不会显眼,而屹立墙头上,人们的心灵也许会被震颤。
  踅入和悦洲老街,怀旧的人一路唏嘘。颓垣断壁,芳草侵街,昔日繁华不再。
  和悦“大通”,意通达各地,名响四海,素有“小上海”之誉。曾以其巷口商埠地位而成为商人的向往,三街十三巷,盐政钱庄戏院,码头客栈商号,林林幢幢。浩荡长江围洲而过,船运十分发达,成就了铜陵市和悦洲的辉煌。岁月的变迁,陆路交通变得更加快捷,文明便变成了故事,和悦洲那商业中心地位渐渐淡出,久而久之,便成了怀念的地方。
  眼前,破碎的瓦砾、静卧的石板,证实了她的悠久历史;远处的背影、破烂的木槽门,叙述了她的昔日繁华。
  沿着老街向北。
  你会发现冷清的老街里,生命仍是这里的主角。突兀的一幢楼房顶上,准确地说是一方砖墙顶上。长出一棵粗壮的树来,远远地看去让人诧异,走近再看,我们又叹为观止。这棵树在墙顶上屹立,根系吸收着砖石中的古老营养,从上到下,树根贯穿三四米的青砖墙一直深扎于土壤中,墙体已破去一半,露出浑圆的树根,那树根生出网状根毛又将另半面墙的砖牢牢抓住,纵然狂风暴雨,墙破而不塌,树临风不倒。而这墙上树因享受阳光充足又很接地气,长得非常茂盛。这是什么树?叫不出树的名字,就称它“破墙树”吧。应该不是什么新树种,但看上去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啧啧称奇后,思绪萦绕着感动的牵绊,走远了还恋恋切切地要回头观看……总感觉这“破墙树”。好像要告诉人们某种道理、诠释某种精神。
  余秋雨的《废墟》中说“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近日找出大师的书文来读,似乎明白了些“破墙树”屹立不倒的原因。
  繁华的城池,变为废墟,其过程,如同人生。昔日的光荣成了历史,而这树表现出来则是固执和坚持,活像一个城池被敌人攻陷后与旌旗同立不倒的最后一名战士。
  还不止这些。
  看它的新芽、新叶、新枝,一派欣欣向荣,没有半点荒芜。生长与颓废的对比,它更像是被英雄般不屈的精神鼓舞,奋力延续着它固有的文明。
  再向前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没有见到什么人,好像和悦洲发展的历史出现了真空。悻悻然中,喜鹊那清脆的叫声,引导着我寻觅。
  我去过交运古城。那曾经的辉煌,已化为尘头,但她那文明光环仍照耀在墟土之上,吸引人们前往的正是这尘土飞扬背后的沧桑历史。
  我去过台儿庄。那壮烈的抗日战役,曾使其成为一片焦土,复建后的台儿庄城不仅再现了民族的不屈精神,且向世人展示向上进取的积极心貌。
  唐人街是华人居住集中区。每年节事舞动的龙狮,演绎着龙的传人在异国他乡的那种坚守。
  文明的地方,总是展现人的足迹。楼兰古国,人迹消失,城邦不留;人人东南飞,小小穷渔村深圳,崛地而起为世界级大城市。足迹带来了繁华,也带来了虚荣、带来急功近利的浮躁。世界一体化时代,千年文明在沉淀,现实的人们却丧失了信仰,找不到自我,辨别不了民族所要的文明。当儒家思想深得异邦膜拜,成为他们家庭、民族的凝合力时,我们的国人才又重建起道德的殿堂,想起了礼、义、仁、信。这让人很不舒服,急切地需要寻求这失落的原因。
  我常想几个问题。和悦洲曾经的辉煌给了后人留下了什么?是资产还是负担?后人怎样对待这历史沉淀的文化?
  我想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铜文化,还应当有大通和悦文化。
  和悦洲老街废墟,或许是大通文化的使节,或许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不需炫耀曾经的荣光,但它需要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写到这,突然觉得这屹立的“破墙树”,也许帮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一棵树,在废墟中顽强地活着,那是永不放弃,是钥匙,是执着、坚韧,也是决心。
  乘轮渡折返,长江之水,依然奔腾。
  伫立涛水之上,还要有勇气。那树之活力,显现另一宝贵特质,就是敢于“破”,若没有这一点恐怕难立在墙头。文明要传承,文化要挖掘,也要破立。一味躺在历史的贡献簿上,提炼不出有用的价值,只有在时代脉搏中把握,求健康向上的,去封建功利的,立不断进取的精神。或许这是个痛苦的选择过程,但这是必须的。
  同渡的人不多,虽稀稀啦啦的,却能一眼看出我们的渡船上,老中青少的都有。
  离开和悦洲很久,心中还想着“破墙树”的样子。
  (摘自《安徽青年报》)
其他文献
我越来越相信这样一个道理:人一生中做过的每一件善事,其实也是为自己而做的。  对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童话则让这种关系结出了美好的果实。  有一个小男孩,家里很穷。有一天,小男孩上山砍柴,看见路边上有棵小树苗快要干渴死了。他连忙跑到远处的小河旁,用水壶打了清水来,把小树苗儿救活了。  好多年以后,小男孩长大了
期刊
人生苦短,一年滑一下就过去了,十年光阴,稍纵即逝,就像如今的十块钱不经用一样。  人生百年。  人们习惯把十年做为一个单元,百年人生,掐指算来有十个十年。  人生每个十年都有一个立意: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一至十岁,有点懵懂,七十以后,有点昏聩。只有十岁到七十岁之间的六十年价值好些,而最鼎盛的,是二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四十年。  如何把最鼎
期刊
(提示:精美的语句很多,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朗读时要调动起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感受和理解得更深刻,作者的追问与思索才能对我们更有启迪意义。)  秋风起时,大地上万物都开始悄然展示成熟的颜色。辽阔的长江出海口,绵延的滩涂湿地上,银色的芦花在秋光中摇曳,向人们展示大自然在天地间创造的奇迹。  这里的土地,都是从水里长出来的。  长江口这个名叫启东的地方,是江海交汇之地,也是中国版图上最年轻的土地。徜徉
期刊
杨先生应邀来我校讲座。热烈的掌声说尽了学子们对这位画家的无限敬慕之情。  杨先生是个有趣的老者。他讲座的开场白既令人哗然捧腹。又令人泫然垂泪。从那个讲座出来,许多同学都对艺术着了迷。  老先生甫一登台,就尖着嗓子模仿一个孩子的口气说道:“杨老师,您别给我们讲什么艺术了。我们又不想吃艺术这碗饭,高考也不能指着艺术加分。”杨先生接着说:“同学,你先别一棍子把我这艺术打死,先听我讲个跟艺术有关的故事吧。
期刊
地铁是一道长长的风景,“乘客”就是这流动线上的主要角色。无论或坐或站,我都有兴趣观察一下周遭的“演出”。  车厢八成满,有抱着孩子与朋友话家常的妈妈,有轻声谈论试题难易的中学小女生,还有坐在旁边低头专心玩游戏的年轻人和用手机谈情说爱、不断发出银铃般甜蜜笑声的长发美女。每次搭乘地铁,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安乐稳定的生活气息。  我的座位旁边是博爱座,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儿不知情似的坐着。这种情形并不常见,一
期刊
这个世界,繁华只绽放于一刹那,喧嚣只驻留于一瞬间。得意、得势、得宠,这人生的热闹,全是肥皂的泡影,是不会持久的。只有心底的平淡、平静、平和,才会永恒。  记得,朋友的父亲从官任上退下来的那些日子,每天呆坐在家里,要么隔着阳台的铁栏杆往外望,要么开着电视,自己却无心去看。就这样郁郁寡欢,失魂落魄地从早上挨到晚上,人也生生瘦下去一圈。  有人要劝劝他。另一个人说,劝也没用,让时间帮他吧,只有时间才能让
期刊
作者简介: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著名的散文大师,其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浓郁的抒情情调,包括短篇小说都像优美的散文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热爱大自然,爱写大自然,也爱写游记。  秋季的夜间,常常是万籁俱寂,在遍布树林的一片黑黢黢地方的上空没有一丝风,只有村边栅栏那儿传来看守人的梆子声。  正好在这样一个夜里,马灯照亮了水井,映出了栅栏旁边的老槭树和发黄的花坛上被风吹乱了的金莲花丛。  我看了看槭树,
期刊
我注意到那个刚刚走进餐厅一脸病容的老妇人。她好像刚从另外一个世界走进来,一脸的彷徨无助。 原本就因为人手不足忙得有些心浮气躁的女孩,走过来问她要点些什么,她茫茫然地望着女孩说:“简单就好。我吃点青菜。”女孩耐着性子如机械般回答了几种菜,她点了菠菜。然后两人又讨论了许久,老妇人又点了一碗四神汤,女孩松了口气,转身向厨房念了两声,快速奔向别桌。  这个城市越来越容不下节奏太慢的老人了,尤其是在那些有年
期刊
和朋友在一起闲聊,互问什么才是世上最美的房子。  我说,我觉得世上最美的房子是广阔无垠的大自然,置身其中,可以尽情享受阳光,可以尽情欣赏风景,可以尽情观看人间。  我说完后,朋友若有所思地点头。  其实,大自然真的是世上最美的房子。  大自然这座房子能给人无穷无尽的遐想空间,春有鲜花,夏有清风,秋有硕果,冬有安详,晨有露水盈盈,晚有星月在天,在大自然这座房子里,一切的风景都是那么生动而美好。  在
期刊
一个来自美国布鲁克林的犹太商人决定去俄罗斯探访。他想。为什么不去呢,那里想必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然而,正当他企图在黑市上交易时,警察当场抓住了他,并将他送进了监狱。 几天后,他被带到法官面前。法官告诉他,从事黑市交易是一种危害社会的严重罪行,所以对这一罪行一般都处以重刑——死罪。犹太商人辩称他是外国人,但他的抗辩无人理会。法官拒绝为其减刑。  “我国政府正在全力打击日益猖獗的黑市交易活动。我们对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