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历史的真相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h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和中国两国关系史的研究,一直是现当代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两国从兄弟般的友谊,到公开论战,再到剑拔弩张、甚至流血对抗,其根本原因和重要的事件的真相学界都没有一致的认识,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于相关的档案材料尚未解密,而意识形态方面仍存在的诸多禁忌也影响了研究的客观和公正,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一直步履维艰。而对中国而言,中苏关系几乎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广大的中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的急遽变化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于是种种臆断和猜测不绝于耳。
  几十年来,我国史学研究者发表的关于两国关系的著作也有不少,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纯学术出版物,特别是依据近年俄罗斯、美国、中国台湾相关档案开放的研究著作,对中苏两党、两国问题,《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问题,两国与朝鲜战争的问题,两国论战及交恶问题,以及两国在波匈事件中的立场、作用,直至两国的边界纠纷、冲突等等重大事件,我国学者都能引经据典、言之凿凿,有了新的认识和解读。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受众往往是高端的学者或专业人员,普通大众往往没机会读到或没有兴趣读下去。
  另一类为通俗出版物,大多是根据市场口味写作。写中苏两国关系如同写小说,对于重大事件猜测多于实证,甚至有的胡编乱造,可读性也许有,但是真实性无从说起。当然,有些人会说这样的演绎作品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如果真的能“大事不虚”当然很好,但事情往往并不是这样。中苏关系的研究中很多过去以为是“不虚”的大事,现在往往被新公布的档案或新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实“虚得很”。
  《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的作者何明是从事中苏关系史研究的专业人员,但本书却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蕴含着学术水准的通俗性作品。读这本书如同在听中苏两国间的一个个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而更有意思的是何明在这些故事中展示了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比如,有关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为什么会出兵以及出兵后中国的得失等种种问题,人们大都有所了解,不过如果细细考问,恐怕又会语焉不详,似是而非。
  本书明确告诉读者,朝鲜战争是北方政府在精心策划后率先发动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北朝鲜部队迅速越过三八线,向南推进,28日朝鲜人民军即占领了汉城。这些虽然在学界早有共识,但普通读者并不清楚,许多人的对这一事情的认识还停留在“南方政府不断战争挑衅,北方被迫反击”,或者就是“南方坚持武力统一,北方也做了必要的准备”,结果朝鲜战争爆发了等过去的宣传口径上。作者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疑问就出现了:为什么说南方政府不断扩军备战,对“北进”信誓旦旦,而战争刚一打响,迅速展开大规模攻势的却是北朝鲜军队?其实,早在2000年,军事科学院编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就利用已公开的苏联档案,指出了自1950年1月以来,北方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等史实。而同期发表的很多专业论文和专著,对北方政府如何征得斯大林同意并凭借苏联的武器支援发动朝鲜战争,也有极为细致的论述。不过这些成果都局限在学术圈内,未能对大众产生影响。
  关于中国何时决定出兵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研究抗美援朝出兵问题时,学者常常会引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所公布的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说明毛泽东这一天已经表明了决心出兵的态度。但是,俄国学者在斯大林个人档案中,没有查阅到这封电报,相反却找到了一封10月3日经由苏联大使转发给斯大林的毛泽东表示暂时不能出兵的电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人甚至怀疑中国公布的第一封电报是伪造的。后来,经过严格的比对查验,中外学界达成共识,两封电报都是真实的,但是10月2日的电报写好了却并未发出。未发出的原因是当天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多数人对出兵朝鲜表示异议,毛泽东曾一度改变了出兵的态度。本书对中共高层决策出兵朝鲜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绘声绘色的刻画,言之有据,令人信服。
  书中对中国介入朝鲜战争付出的代价也不隐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说,这一参战,反而使中国丧失了解放台湾的时机”。不过,作者并没有就中国如何“丧失了解放台湾的时机”展开论述,也许是因为这一问题太复杂吧。所谓“丧失了解放台湾的时机”的由来是这样的: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分别发表声明和讲话,声称“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并且宣称美国的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南朝鲜,美国不会为了保护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这样,中共得以紧锣密鼓地准备武力统一台湾。然而,朝鲜北方政府的进攻计划率先得到了莫斯科的批准,中共对此只得表示同意。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爆发仅两天,即6月27日,杜鲁门宣布台湾未来地位尚未确定,并命令第七舰队阻止任何对台湾的进攻,确保台湾及台湾海峡的中立化,防止战争蔓延。在毛泽东看来,美国的这一行动,无异于救了国民党的命。显然,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存在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而不是中国参战。但是,在中国出兵朝鲜之后,倒是出现过解决台湾问题的两次外交机遇:
  第一次是在1950年12月,当时志愿军在军事上的优势明显,美国及联合国军尚未从打击中清醒过来。由联合国第一次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发生公开的意见分歧,十三个亚洲国家的代表团联合向中国和朝鲜发出呼吁,并起草了《朝鲜和平方案》,主张立即停火,中美两国军队撤出朝鲜,美军撤离台湾海峡,南北朝鲜军队解除武装,由联合国成员国组成的少量部队和联合国朝鲜委员会留在朝鲜,完成选举后撤走。随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亚洲十三国提案。第二次是1951年1月,联合国“朝鲜停火三人小组”正式提交了达成朝鲜停战和和平解决远东问题分五步的方案,包括立即安排停火并确保它不会被利用来作为发动新的攻势的准备,非朝鲜的军队分阶段撤出朝鲜,设立包括美、苏、英和中国四国政府代表在内的适当机构,讨论解决包括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在内的远东和平问题等。很可惜,这两次解决台湾问题的外交机遇,中国未能抓住。
  苏联的影子在朝鲜问题上无处不在,其结果更牵动着中国的利害得失。中苏间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具有类似的复杂性,而将众多的重大事件及其复杂性在一本三十余万字的书中写清楚的确不易。作者采取了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融入细节之中来展现学界对重大事件的新认识,很值得称道。举个小例子,关于由谁挂帅出征朝鲜的问题,一直有“毛泽东同志原先决定让林彪去朝鲜指挥志愿军,可他害怕,托词有病,硬是不肯去”的提法,作者只说“受毛泽东器重并准备委以志愿军总司令的林彪,却明确表示不赞成出兵朝鲜”,并认为“林彪的话不无道理”,这种看法其实包含着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实事求是精神。军事科学院编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就明确指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最初考虑挂帅出兵人选时,首先考虑的是粟裕或林彪,并非只是一个林彪,而后来改为彭德怀,也不是因为他们害怕不肯去,而是因为“林彪和粟裕均有病在身,不能挂帅出征”。类似这样的细节本书中随处可见,它不仅使读者了解到重大事件的真相,也反映出学界在中苏关系领域研究上求真的进步。
  
  (《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何明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58.00元)
其他文献
“万有文库”曾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佳话,至今出版人还津津乐道。现在的“文库”也很多,但要经受住读者的审视和时间的检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文库、世纪文库、湖湘文库、岭南文库均为再版图书,而凤凰出版集团另辟蹊径,推出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社科文库——“凤凰文库”,新版图书和再版图书为六比四。到2008年9月止。首批出版的124种,新书占60%。  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介绍,凤凰文库是国家“十一五”重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谓“千古一文”,除了因为它在书法艺术上的登峰造极之外,更因为这是篇不可多得的美文。王羲之与他的《兰亭集序》早已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福祉。文章被编入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  此文是一篇“序,是写在诗文前的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
《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8月版,以下凡引此书,均仅注页码)是吴小龙博士生前最重要的一部学术著作。此书在作者2001年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历时五年补充修订方正式出版。  少年中国学会这个在五四时期青年社团中,会员最多、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学会一向为学界所忽视。除去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它成立的时间,也影响了它的成长和历史地位的确立。五四时期最辉煌的事件,一个是1915年9月开始的新文化
由《书摘》杂志社、《博览群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06年度20部好书评选活动日前结束,现将评选结果公布。两家杂志的编辑为这些入选图书撰写了简要介绍。根据所推荐图书入选的数量和比例,我们对8位推荐者(名单见后)予以奖励,以表对读者朋友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此项活动的感谢之意。奖品为总价值100元左右的多种优秀图书,请获奖者留意查收。  书摘杂志社  博览群书杂志社    一、《长征》  王树增著,人民文
王荣生老师说,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共识”[1]。阅读教学的目标也该是教会学生通过阅读活动提升理解能力。小说阅读教学的目标该是教会学生从小说的表层信息走向深层理解。而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有難度的。   中学生阅读小说有“两难”,一曰“读完”,一曰“读懂”。但读懂是需要也是必要,学生缺少方法、路径,需得到老师的指导。   笔者在教授九年级上册第四、第六两个小说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面世”了。根据新课标的“前言”所述,本次修订工作是从2013年开始的,是在深入总结新世纪十余年语文课改的宝贵经验与充分借鉴国际课改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03版课标”)进行的一次重新审视与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新形势。  “教学建议”历来是课程标准
随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全面推广,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一次成为焦点,而个性化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检索,是语文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人以为,那不过就是翻翻工具书,找找现成的答案罢了。真的这么简单吗?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这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写作者登上西山后之所见。既然西山卓然独立于众山之上,不与培塿为类,柳宗元站在西山之巅俯瞰之景也就不难想象
天文学家卞毓麟先生也是我国第二阶段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文理贯通,严谨、简明、生动,达到了相当高妙的境界。俗话说,“文如其人”,卞老师为人处世文雅而谦逊。我国天文学科普在所有学科的科普中也显得非常特别,有一次吴国盛教授跟我说起,从事天文学科普的前辈们大多和蔼、谦和、宽容、长寿,热心扶植年轻人,如王绶琯、李元、李竞、卞毓麟等。细想一下,的确如此,也许这不是偶然的
说起新中国诞生时的“开国书刊”,据承担“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任务的“新闻处”摄影科科长吴群回忆,当年形成的纪念出版物主要有4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摄影》套片(笔者注:以大会新闻处名义赠给会议代表)。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画册(笔者注:赠送代表、高级干部与有关人士,1999年再版)。  3、《“新中国画库”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