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内容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h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有文库”曾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佳话,至今出版人还津津乐道。现在的“文库”也很多,但要经受住读者的审视和时间的检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文库、世纪文库、湖湘文库、岭南文库均为再版图书,而凤凰出版集团另辟蹊径,推出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社科文库——“凤凰文库”,新版图书和再版图书为六比四。到2008年9月止。首批出版的124种,新书占60%。
  据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谭跃介绍,凤凰文库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培养内容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核心产品,旨在提升凤凰版图书在出版界和全社会的形象,形成凤凰版图书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它的出版思路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新,努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展示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风貌,使文库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创新精神。“凤凰文库”以若干主题系列的形式呈现,首批推出7个主题系列: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政治学前沿系列;纯粹哲学系列;宗教研究系列;人文与社会系列;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外国现当代文学系列。
  谭跃说,他们不图虚名,立足创新;强调品位,品种宁可少,不要滥,多为名家经典;锻造品牌。以高度的使命感,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实现出版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力图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一点痕迹!
  9月25日,“凤凰文库”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专家学者们对此议论风生。
  
  乱世盗坟。盛世修典:出版家有引导市场的责任
  
  陈众议(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研究员):众所周知,在全球化和全球市场经济大潮下,文学的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人们不是因为追求物质生活而对文学不屑甚至嗤之以鼻,便是愈来愈满足于简编、缩写、导读、图像和网络游览,甚至标题式的“浅阅读”、“泛阅读”。于是,那些所谓的新新写作,以空前活跃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阈、我们的生活。游戏化、低俗化、恶俗化趋势正像瘟疫一样在网络和许多平面媒体中蔓延。真正优秀的文学却不断跌入忘川,甚至遭到缺席审判。
  用最简单的话说,当今文学一方面因为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世界的多变、生活的多变,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使人莫衷一是;另一方面。狂欢式的极端自由又不可避免地引导人们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信马由缰、信手涂鸦,甚至给文学妄下死亡判决。
  凤凰出版集团不苟且。他们在彼之岗,高瞻远瞩,为文化传承和积累慷而慨之,而且有志尚,也有实力为时代和世界文化把脉,信守中国特色,在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上坚守龙居凤栖之高地。具体到外国现当代文学,我们都知道出单本易,出系列难;出古典作品易,出现当代作品难。我有幸作为译林出版社的作者,见证了她从筚路蓝缕到辉煌如馨的全过程。此次收入“凤凰文库”外国现当代文学系列的,无疑是精品中的精品。
  我想说,市场有选择的自由,但出版家也有选择市场的权利、引导市场的责任。乱世盗坟,盛世修典。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凤凰文库”以提高和净化文化阅读和文化市场为己任。读者幸甚,中国幸甚。
  张海鹏(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近代史所原所长、研究员):这样大规模推出国内外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是我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大事,值得祝贺!
  我大略观察了几个系列的书名和作者,许多作者都是我国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哲学系列的叶秀山先生,宗教学系列的金宜久、杜继文先生,他们的哲学宗教学著作,都是可以长期占领书架,可以传世的。这些著作对于繁荣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我国的文化积累,对于我国学者的研究参考,都是极有意义的。
  党中央领导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这是体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和学术工程。“凤凰文库”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意义重大。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凤凰文库”的名义,狠抓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起到了推手的作用,是很了不起的。他们的这种经营方式。在出版事业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值得肯定。
  
  出版商质量、高品位的书籍。引领文化发展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我国在经济实力方面已经受到了世界的瞩目,整个社会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感觉到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所有经济实力最后都要落实到文化的层面上来,所以出版高质量、高品位的书籍有引领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抉择。我们的社会开始走向现代化以后,文化应该怎么走?是完全接受西方文化呢,还是把它嫁接到传统文化上继续发展呢?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是文化的特色。经济上的共性比较多,而文化上是有差异的。在世界多元文化当中,我们的中国特色是什么样的,而且怎样展示给世界,这就是文化上的建设。
  凤凰集团出版的这些书里面,过去我也看过不少,尤其宗教类图书。其他的我关心的有“海外中国研究系列”。这个系列非常重要。百年来,由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不断批判,很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国外的一些学者怎么样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当前的文化,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我希望有更多的关于这个方面的介绍。
  西方从文明到野蛮,再走到文明。从文明到野蛮是指中世纪,再到文明,里面很多是东方的文明,其中包括中国的文明。我想这些东西,我们所唾弃的东西,西方恰恰是在东方文明里面吸取了很多的精神,包括人文精神。问题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深入的研究,也没有从中得到启示。
  最近我常常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向西方学习,这是没有错的。究竟我们学习西方什么东西?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学习西方人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尊敬、信心、认同。我们现在在这方面是比较缺乏的。如果“凤凰文库”的书可以让民众通过这些书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所认同和信心,我想它在推进现代化的建设中,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希望这个文库把我们国内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吸收进去,同时把西方优秀的成果吸收进去。因为现在很多中国人远远赶不上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西方学者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上,他们有一些研究,不比我们中国的研究浅薄,有的非常深刻,有的甚至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积极地介绍这些方面的作品,对于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钱乘旦(北京大学教授):凤凰集团敢于把钱拿出来推动中国的学术发 展,推动中国的出版事业,气派非常大。仅仅有气派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实际的行动。现在,书放在这里,的确使我们感到很震惊,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出这么多的书,而且是高品位的学术著作,在中国的出版界,读书界和学术界打响了一炮。对这样的成就,我个人深表祝贺。
  我想讲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这样的一个头已经开出来了。就要一直做下去。我希望文库不仅是600种,以后还要继续往下出。特别是不要受到领导人员变更的影响。这是凤凰集团的百年、千年大计,是我个人的希望,也是全国读书界的一个期待。
  第二,一定要牢牢抓住质量。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生产不出东西,而是要生产好东西,不能生产坏东西。从内容和选题到版式等等,要抓紧抓好。
  第三,翻译著作每一本书前面有条件的情况之下,给一个导读。举例来说,《大分流》这本书,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但是《大分流》的观点仅仅是一个人学术方面的想法,在西方有一个学者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说圆了。就行了,但并非一定正确。导读对我们的读者有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读懂这本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效益的问题。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后现代,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需要做一些梳理,这样对于读者比较有帮助。
  
  设立翻译奖。建立中国学者的学术评价体系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我跟凤凰集团的关系不算短了,合作起来特别愉快,和他们合作,感觉是和我们学术的同行在合作,而不是和做生意的出版商合作,这个感觉是特别强烈的。
  我提一些建议,供参考。第一,这套文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翻译,对西方经典的翻译。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世界刚刚向中国开放,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经典,拿来就是好的。经过20年的积累之后,我们知道什么是西方的经典,什么是一般的东西。现在要找到一些西方经典的著作,不算困难。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找到好的翻译者。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理解,有时候它比创作更难,它涉及到两种文化。但是,在目前的学术体系里面,翻译不能算成果,所以变成现在找好的翻译非常难。也许,像凤凰集团出来做这样一些推动是有意义的。比如说,凤凰集团是不是可以召集那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翻译的工作者,开一些研讨会,研讨翻译方面的成果,甚至可以设一个奖,每两年评一次,慢慢在这个行业里面形成一个行规,形成翻译的学术评价的标准。
  第二,加强学术著作的原创。现在所谓的补助出版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大学出版方面,公认比较有影响的所谓原创性的丛书是很少的。像北京三联的“哈佛燕京”这套书是比较好的,但类似丛书太少了。我觉得凤凰文库是否也可以推出一套,乃至几套这类原创性的书,以比较严格的学术标准进行控制。就是哪些著作可以入选?建立一套学术标准,由专家来对著作稿,进行一个比较规范的审查。这样慢慢地通过像三联“哈佛燕京”、“凤凰文库”等出版品种的带头,推出大家公认的一流的学术丛书的话,慢慢地就可以建立一套我们中国学者自身的评价的体系,以及它的一套价值的标准。
  我觉得凤凰集团现在是中国出版界的老大,更应有一种责任担当起来,使我们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联手,共同推进。
  
  设立科学文化系列
  
  楼宇烈:我建议,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个系列,就是人文与科学系列。人们往往把他们二者分开,甚至是比例失调。在西方,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开的,而且人文有相当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很多近代的科学家,像1977年德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讲到,中国科学方面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可以启发出我们现代很多新的科学方法和思维。他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说李约瑟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东西介绍给大家的话,我想不至于现在很多人还觉得中医这个东西对现代是毫无意义的、要彻底取消掉。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据我所知,凤凰文库原来设想中还有一个系列是科学文化。关于科学文化,我说一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怎么界定这四个字呢?一般来说有三种。一种把科学看作文化中的一部分。第二种把科学自己看成一个独立的文化。第三种认为科学文化是指科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三种都有。我个人经常在第三种意义上使用。
  在这样高品位的文库当中如果出现科学文化系列的话,我觉得它不是简单普及的,也不是简单的历史的陈述,应该是有一个反思的纲领作指导。这样的纲领在国际上已经流行数年。
  关于对科学技术反思的著作,在此之前国内有一些出版社也做过,但是没有用很大的阵容。这些东西有什么样的价值呢?我举一两个例子。
  比如。当年美国研究强子对撞在花掉20亿美元的情况下被下马了。因为公众提出了批评:为什么要我们纳税人拿出那么多钱?一些物理学家也说了不应该让他们拿,所以下马了。一些人认为这是对科学的侮辱。另外一些人认为表明公众对科学有了发言权,这是一个进步。后面有人研究,比如说国内有一些人详细进行研究,根据听证会的各种材料考察。但为什么这样一个科学前沿的项目在美国下马?下马反映了什么思想?我没有看到这样的书,这是我心目中非常理想的书。
  其实国外有很多这种专题研究的著作,我觉得可以考虑引进。国内学者也有做这样研究的,他们的著作也是可以考虑出版的。作为补充,我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前不久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出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作者假想如果地球上的人类一瞬间消失,那么若干年之后地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本书纯粹是从科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他不是纯粹想像的。他是有一定依据的。他考察朝鲜南北分界线的无人区,那里几十年没有人生存和活动,生态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他是根据这一类局部的考察推测的。这样一本书,也是典型的科学文化的书。
  我举这几个例子是想说,科学文化这样一个系列,是大有可为的。不一定要做得规模非常大,在整个文库里面,系列小一些,但是思想价值是很大的。
  
  选题视野要开阔。要培养新人
  
  赵敦华(北京大学教授):我认为凤凰集团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建造了一座航母。
  买书人到书店选书的时候,他们主要是看书的内容和作者。并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文库,就整套整套地买。作为文库来讲,它的影响也是一本一本单独的图书形成的。出文库,我想它是要建立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一旦建立起来之后,就会引起学术界、社会的关注。我想,“凤凰文库”是靠规模,当然品牌和规模也有关系,但是我觉得可能更重要的是内容。
  我对选题提几点建议吧。从时间跨度看,无非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的要选经典,什么是过去的书?我想可能是50年以前,甚至是100年以前 的书。当然,中国的经典也要出版,包括民国时期的。
  我举个例子。19世纪末有一个法国人写了本书,叫《中国文明西源论》,说中国的文明是从巴比伦传过来的。非常荒谬。当时出来的时候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国学大师对此深信不疑,它对中国的历史界、考古学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中国的考古界为什么总是要强调中国东部考古的遗迹比西部更加古老,就是觉得中国的文明不是起源于西部,而是从我们中国的本土,从东部或者是北部传播开来的。所以说,我们不要认为荒谬就不出版了,西源论起到一个刺激性的作用,也起到反面的作用,这样的书也要选择出版。
  涉及到现在学术热门问题的选题,当然靠主编,靠学术委员。我有一个建议,不要根据主编或者专家的好恶,在热门问题的争论当中选取一方。而不采取另外一方观点。比如说罗尔斯很热,他是怎么出名的?是靠别人批判出名的,如果没有批判的话,绝对不会这么出名。我们可以组织有不同观点的作者撰写具有争论的专著,同时出版。我觉得这样更有刺激性,现在我们的学术界实在太沉闷了。我希望通过这种热门问题的争论,高水平的学术的争论,促进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我认为,还应该培养一批新人。不仅向名人约稿,还应通过文库培养一些学术新人,当然这种学术新人入选文库要有好的机制,使新人的新作出版之后为文库增光,也为学术界培养一些新秀。
  汪晖(清华大学教授):去年,我曾跟北京的一位出版家说起凤凰文库的事,他说这么大规模非常非常困难。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出这样的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日本也是很困难的。出版过度的市场化之后,反而有一些出版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做不起来这样的事了。出版不仅是一个产业,而且也是一个事业。从这一点来看,“凤凰文库”的出版给了我们一些信心。
  关于导读的问题。现在学术性的书评水平很低,缺少引导。这个工作确实需要大家通力来做。像凤凰集团,以后有没有这个可能性:跟学术界建立联系,再联系一些书评期刊,做这方面的工作。它对文库的理解和吸收,肯定是有帮助的。
  我觉得出版这一类文库的时候,可以出版一些文集。针对一些问题,把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的争论汇成一本文集单独出版。国外学术界有这样的情况:把一个公众性的话题搜集起来,带动一个学术领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另外,现在文库某一个系列规模很大,还可以由一个编者围绕一个话题编小一点的一套书,放在某一个大的序列里面,这必须找学者有目的地进行组稿。这种编法,至少在一段时间,主题很鲜明,累积起来就能对学术界形成一定刺激和冲击。
  最后一点,装帧和版式方面应有一些变化。有的文艺作品,拿到手里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本小说,翻的时候才知道是本文学书。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其他文献
我在今年5月号《博览群书》杂志上读到杨建民先生的《巴金与鲁迅著作的注释》一文,巴金先生对鲁迅著作注释的严格认真态度令我感动。不过,杨文确认的巴金与鲁迅首次见面的日期,我认为是不对的。巴金一生崇敬鲁迅,但与鲁迅见面的次数并不多,因此巴金第一次会见鲁迅的日子就更必须正确考定。  杨文写到:  1976年3月,有人准备向巴金了解他与鲁迅的交往情况,王仰晨便作书介绍。不久,巴金给王仰晨复函:“上次带书的两
略懂一点砚史的人,对林正青和林佶这两个名字都不会感到太陌生。《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林正青,佶子。”有人据此介绍说“林正青,又名林佶子”,令人愕然。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竟是由权威机构、权威人士主持编印出版的列为“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的《文房四宝·纸砚》,令人不解。  《文房四宝·纸砚》印刷精美,介绍故宫珍藏名砚141方,释文不过三四万字,错字却不少。如“划石骨”错作“划石骨”,“毅理”错作“壳
师: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唐朝的和尚,他带着一只本领高强的猴子,一头憨态可掬的胖猪,一条吃苦耐劳的沙鱼,骑着一匹神奇通灵的白马,去往西天佛国求取真经。一路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就是名著……   生:《西游记》。   师: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西游记》,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请同学们翻开七上语文教材132页名著导读《西游记》。   师:通过自读预习课,老师了解到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西游记》。哪位同学告诉我
在人类文化的演变过程中,空间与地域既是不同群体的生存场所也是彼此区分和关联的边界。对中国传统而言,在王朝“大一统”的政治区划里,自古通行的是中央与各地的等级布局。这一特点,即便在西洋的“现代化”模式似乎已被引进多年之后,依然能在本土的社会场景中四处见着。于是,一旦研究者们进入从北京到各省的“田野”考察,即不难发现这种大一统的空间布局,并由此找到其古今相通的内在连接。  本文描述四川省的一个地方,希
17世纪初叶,一件小小的发明引起了欧洲人的巨大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引发的巨大历史效应,推进了科学,震撼了世界,迄今未见衰歇。这就是望远镜的发明。   这说明了一个历史活动,不管它多么细小、多么偶然,往往是许许多多的历史活动和它们所面临的各种历史条件、创造的种种历史效应直接或间接地交汇而成的。而它所形成的历史效应又取决于大大小小的历史条件和这些条件的历史效应的互动。事物间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关联,
邹元江的博士论文《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是在八年前顺利通过答辩的,但是在我的记忆中,他当时并没有表现出丝毫成功的喜悦,反而显得心事重重。我读过他的论文初稿,知道他在小学、中学阶段就主演过多部全本戏曲和话剧大戏,大学时还创作过多部话剧和电影剧本,发表过多部中篇小说,但没料到他在美学和哲学上也钻研得如此之深,并且将这些高深的学问与他的戏剧剧场体验结合得如此紧密。自那以来,整整八年,他和我闭口不谈
如何抓好经典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高中语文教师热议的话题。本课试图从引导学生领会禅趣、参悟佛理的角度,来审视其教学价值,让学生在熏陶和浸染中了解禅宗故事和佛家思想,并辩证看待其价值和局限,同时引导学生鉴赏宋诗的理趣,并进行读写结合的思维训练,由此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设计思路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之一,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对中国文化典籍
近日在书房里随手翻捡过旧的期刊,无意中被刊载在1999年第4期《十月》上季羡林先生写的《台游随笔》吸引住了,一路读下去,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台游随笔》“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节中,季先生写道: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此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学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们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还有点狐疑
我对沈从文的《边城》很有偏爱。  不只《边城》,包含他的散文小说的全部创作。他把乡土文学发展到了最高境界,没有谁那样高超地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地域艺术世界,即“湘西艺术世界”。这个“独特的湘西艺术世界”,决不是指当下人们千里迢迢去观赏的风景和追捧的名胜,而是指在湘西这个“恬淡静谧”的氛围中揭示出来的“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  可是,《边城》是一篇自读课文,教材要求我们探究的无非是所有课文所选小说的共同
荀子作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既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的反叛者。在荀子的思想中既有对儒家思想的忠实继承,也有对儒家思想的决然反叛,而这两者兼而有之体现在《劝学》中。借助《劝学》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吸收,了解荀子为学的兼容与思辨,懂得荀子为人的宽容与慈悲。   一、忠实的继承者   《劝学》所选章节聚焦于《荀子》的前几章节,其第一句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也是《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