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铁:从追赶到引领
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创新工程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富强奠定了重要基础。伴随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科技工程与产业创新的竞争优势面临挑战,如芯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传统产业大而不强等事实引发政府、产业部门与学术研究的重视。根据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等研究发现,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能力的“空心化”严重阻碍着国家主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然而,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性产业,中国高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等模式的结合,实现了对发达国家高铁产业的追赶与超越,并成为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靓丽名片。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截至到2017年底,中国高铁总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超过全球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这其中,高铁营运里程达到1.9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60%以上,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16%。运营里程之外,中国高铁在总运量、技术等级、建设速度、运营时速、动车谱系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如表1所示。成就这种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高铁实现了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能力的突破,通过自主创新真正打造了全球范围的竞争优势。作为后发产业追赶跃升到引领全球的创新典型,中国高铁及其典型龙头企业为何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核心技术能力的自主创新值得思考与关注。
与产业共进:中车“核”战略的演进
中国高铁的起步基础是薄弱的,正如中国中车的相关负责人(其同时为中国中车集团前身中国南车集团的负责人)所提到的:中国铁路到改革开放的时候,甚至到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与发达国家,如欧洲、北美的铁路相比,起码落后30年都不止,夸张地说50年也是有的。然而中国高铁在政府的产业政策驱动下,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等模式,实现了产业从落后到引领的快速追赶与超越。这一过程中,作为高铁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中车聚焦“归核-强核-造核-扩核”的战略(中车集团的前身为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在中车成立之前,中国高铁产业主要以这两家企业为主导企业。“归核-强核-造核-扩核”的战略演进,是中国南车集团战略到中国中车集团战略的延续),与产业共进,最终成为世界高铁产业的龙头企业,其产业共进的演化道路如图1所示,表2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2015年之前主要以南车集团为总结)。
中国高铁成就这种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高铁实现了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能力的突破,通过自主创新真正打造了全球范围的竞争优势。
“归核-强核-造核-扩核”:中车“核”战略的过程实践
根据中车官网介绍,该公司于2014年12月30日由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合并成立,并成为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作为中国高铁的领军企业,中国中车始终聚焦于自主创新引导下的组织核心技术能力打造,并通过“归核-强核-造核-扩核”,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演化之路,如图2所示。
归核战略实施于中国中车前身中国南车的成立初期,当时南车的水平、现状是:主业不大、主业不强,副业也不强,而且企业的资源分散,南车各下属子公司存在较多重复建设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南車高层聚焦专业化与资源整合,确立了集团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南车由此提出“四化”战略,包括:主机产品集约化、重要零部件专业化、一般零部件市场化和辅助项目社会化,其具体措施如表3所示。此外,为了适应这一归核过程,南车集团推进了“2211工程”,包含“两高两快、一重一轻”。“两高”聚焦高速列车、高原列车的技术工程;“两快”则涉及铁路的发展,包括客运快速和货运快捷;“一重一轻”则涉及货运重载、轻轨地铁。南车通过业务结构的调整,聚焦资源集聚,从而实现集团核心技术能力的打造。
强核战略始于南车发展的第二阶段,其是集团根据中国高铁产业实施“引进、消化、再创新”产业发展大背景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包含“以自我为主、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严密组织、全力推进”两个战略过程。2004年,随着铁道部明确高铁产业发展原则——“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南车首先明确了引进消化吸收的五大战略原则,总结如表4。而后,南车进一步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优势资源,对整个研发体系进行布局,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开放式创新体系的打造,严密组织,全力推进。分工上,像青岛四方、株机电力、戚墅堰内燃等优势企业联合研发,分工重点攻克一些比较系统的高铁动车技术难题。作为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关键技术能力的获取,南车进一步联合铁道部的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成立了一个以主机厂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一体化研发设计体系,以各方力量共同建构的开放平台实现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此外,南车还于2007年底成立南车股份,通过上市融资200多亿(由调研得到的数据),投入到企业的研发与技术工程项目之中。
“歸核、强核、造核、扩核”为中车突破核心技术能力瓶颈实现追赶到引领提供了实践基础。
造核战略实施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之后,通过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南车开始有意识地培育组织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并通过自主创新进一步强化南车的核心技术能力。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南车明确高铁动车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两条战线必须配置同一套人员队伍的原则,明确研发队伍不分散,坚持走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两条腿协同的模式;组织管理方面,南车于2007年提出打造精益南车的方针,推动集团精益化管理,同步塑造南车的品牌,从而为南车增强核心竞争力,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保障。在实施精益生产带动管理升级的过程中,南车把精益生产作为赶超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的最重要的举措来抓,着力打造科学的工艺流程、准确的生产节拍、清洁的生产环节、有序的物流环节、安全的作业场所和文明的操作目标;研发能力建设方面,南车在内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国外的电子电器研发中心,推进在美国、英国的技术研发实验认证,通过全球化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生产制造能力优化支撑集团内部轨道交通装备相关核心技术能力的升级与完善;品牌建设方面,南车集团明确统一的品牌来塑造南车的形象,将南车的品牌缩写确定为CSR,也是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象征。基于造核战略的相关举措,南车集团为我国高速动车的自主创新示范性工程CRH380A动车组的成功实践输出了核心贡献。
扩核战略实施于高速动车组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之后,南车合并至中车前,其业务的结构60%靠国铁,20%靠城轨,20%依赖其他的新产业与出口,这样以高速动车为基础的单一产品体系会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风险。随着CRH380A自主创新项目的成功实施,以及国家先后整合资源组建中车、发布“一带一路”倡议、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计划、建设“八纵八横”铁路网、启动高铁外交等举措,南车集团及之后组建成立的中国中车通过实施扩核战略,进一步巩固优化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扩核战略主要包含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重点关注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能力的成长和突破。首先强调一个核心的基础,即通过中车现有的装备制造业理论基础与工程底蕴来支撑,用集团积累的核心技术与核心技术能力支撑集团向其他产业领域的发展,比如制造业中的控制论、弓网关系、轮轨关系等;其次是核心技术,中车结合其前身南车与北车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轻量化技术、安全性技术、气密性技术、电磁兼容技术、可靠性技术等,实现了中国高铁面向九大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动车组总成(即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主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列车控制网络系统、制动系统等)与十项配套技术(包括空调系统、集便装置、车门、车窗、风挡、钩缓装置、受流装置、辅助供电系统、车内装饰材料和座椅等)的完全自主化;最后是产品,通过扩核进一步丰富中车的核心产品族,如动车组、电力机车、轻轨地铁等。
第二个层面是实施组织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早在中车合并前,其重要的前身中国南车集团便明确制定了国际化南车战略,通过走出去扩展领域。伴随影响力的扩大,中车也采用贸易、许可经营、信贷、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一系列模式拓展海外市场,涉及东南亚、北美、南美、中东、中亚、非洲、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并通过兼并收购及海外中心本地化运作等模式推进国际化运营。
第三个层面是自身研发能力与服务能力的深度打造。以合并前的南车数据为例,南车一直保持年均研发投入大于5%收入的强度,远远大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1.7%~1.8%的平均水平(数据来自公司访谈资料)。在高研发投入打造研究能力的基础之上,中车也放眼全球向全球客户提供细致和周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服务,实现高铁产业产品的高性价比输出。
“归核、强核、造核、扩核”为中车突破核心技术能力瓶颈实现追赶到引领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打造、国际竞争环境下的追赶到跃升以及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