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古代绘画艺拍“科考”成绩榜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绘画是华夏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以绘画的形式描绘和记录的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其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其巨大的文化含量和不可复制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并随着近几年兴起的古代书画热而持续升温,尤其是一些名家佳作在拍卖市场上价格不断上升。此现象跟其由于数量稀少、价值高昂,且基本上由海内外博物馆珍藏,有着极大的关系。故流于民间的精品,历来均为各路藏家争夺的对象。笔者现仅以2017年中国古代绘画艺拍中,其“十大天价”拍品作古代“科考”前十名成绩榜,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状元:南宋年间陈容绘《六龙图》手卷 水墨纸本(图1)
  尺寸:画幅纵34.3、横440.4厘米;书法纵35.1、横82.8厘米。
  著录:197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印行《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石渠宝笈续编(四)》第1932页,1983年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铃木敬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三卷第14-23页。
  拍卖:2017年3月纽约佳士得3亿3880.61万元成交拍品。
  陈容(1189—1258),字公储,号所翁,南宋画家、书法家。在他的《六龙图》中,不仅表现了六条龙的神态、动作,而且着重刻画了六龙旁边的景物,并通过这些景象进一步衬托出六龙不同的姿态。他在图中还用干湿水墨不同角度,展现了云雾、岩石与湍急的水流,将六龙玩乐嬉戏的场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陈容画龙忽隐忽现,似闻其声,如见其形,且泼墨再用清水处理后成云,喷水化雾,人称“所翁龙”。
  榜眼:明代沈周绘《送吴文定行图并题卷》手卷 水墨纸本(局部,图2)
  尺寸:卷首纵23.5、横27厘米;画幅纵31、横1089厘米;沈字31×108.5厘米;跋一27.2×137厘米;跋二31×200厘米;跋三22.5×26.5厘米;跋四30×64厘米。
  著录:明·汪砢玉辑著《珊瑚网》(汪氏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三),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清·王原祁等纂辑《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七》,清·李调元撰《诸家藏画薄》等。
  拍卖:2017年12月中国嘉德1亿4835万元成交拍品。
  此卷因为描绘的是千里赠行,起首即以盘曲于山隈水边的磴道开始,然后入丘岭,转深谷,从江南的层峦叠嶂,茂林深篠,孤村野店,至远与天接的空阔大江,危崖入云的险峰绝壑。无论山高林密,水遥地僻,然必有畦径可通,或以广渠,或以栈道,或以曲径长桥,曲曲折折,隐隐现现,总有道路参差其间。而深山密林之间,到处有泉流乔柯,有山庄兰若,有茅亭可以憩息抚琴,有舟楫可以渡江涉水。构境立意,带着知友的脉脉温情,迢迢千里的险山恶水皆为造化之美造化之神奇所取代,带着如此美好的祝愿,沈周以千日之功,画出了他一生最为壮观的山水画作品。
  探花:明代徐渭绘《水墨写生》手卷 纸本(图3)
  尺寸:①29×38.8厘米;②29×39.4厘米;③29×31厘米;④29×40.3厘米;⑤29×119.2厘米。
  著录:1988年上海书店《石渠宝笈续编》《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五册第1628-1629页,199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徐邦达编《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第113页。
  拍卖:2017年12月中国嘉德1亿2707.5万元成交拍品。
  全卷共五段,分别写鲤鱼破浪、菡萏凌波、贝榖菖蒲、石榴绽珠、月季芭蕉等。前四幅用纸极生,故用笔如扫,迅猛异常,而笔简意赅,磊磊落落有精神跃出。末幅纸较熟,故用笔稍缓,墨渖沉着,月季的浓淡变化,蕉石的勾染对比,都显得深思熟虑而得心应手,是卷中精彩之处。每幅都有潇洒的行书诗题,与画两相映发,将心中的昂藏之气,直抒在观众面前。如画梅石芭蕉,他题道:“芭蕉雪中尽,那得配梅花。吾取青和白,霜毫染素麻。”表达自己清白的人生及高洁情怀。《石榴》一幅,他这样题:“不用胭脂染一堆,蛟潭锦蚌挂人看。山深秋老无人摘,自迸明珠打雀儿。”是他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又一次叹息。
  进士:1515年唐寅绘《月泉图卷》手卷 水墨纸本(局部,图4)
  尺寸:画心纵11、横31厘米;题跋纵31、横135厘米。
  著录:祝允明撰《怀星堂集》卷五。
  拍卖:2017年12月北京保利9200万元成交拍品。
  此幅唐寅作“别号图”《月泉图卷》,图前段绘诸山旷远,晓雾迷蒙,竹篱参差掩隐茅堂数间,苍松郁茂,山泉奔泻而下,木桥横卧其间。墨色明洁,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气氛。图后段绘山石杂木高耸,下有一高士,头戴方巾,身着宽袍,双手抚岸而坐,神态深沉,遥望万顷湖光。
  贡士:明代唐寅绘《石林消夏图》 立轴 设色纸本(图5)
  尺寸:纵11、横42厘米。
  著录:1974年版台北雄狮图书公司何政广、冯振凯编撰《唐伯虎画集》图47,2005年版广陵书社《宋元明清名画大观》(上)第104页等。
  拍卖:2017年12月中国嘉德8395万元成交拍品。
  此图写石林消夏,画的似是吴门天平山景色。近处平岗乱石,泉流淙淙流向山外,茂林板桥之上,有高士扶杖入山,不远处一红衣士人正回首相呼。岗后悬崖斜出,危峰入云,泉流奔泻。境界高旷幽绝,画法秀润,虚实生发。石法用小斧劈细皴密擦,间用长线轻松勾勒,尚有周臣遗规。而石上高耸的乔木,则与文徵明画法相近。唐伯虎年轻时与文徵明极友善,又极佩服其人品学问,尝一度愿意委屈身份拜文徵明为师,故早年吸收文徵明画法自在常理之中。画上落款未记岁月,从画法论,似是其较早时期的作品。
  会元:明代仇英绘《世纪蓬莱仙弈图》手卷 绢本(图6)
  尺寸:引首纵29、横111厘米;本幅纵29、横93.5厘米;題跋纵15、横29厘米。   著录:2004年北京出版社《石渠宝笈三编》。
  拍卖:2017年6月北京匡时8165万元成交拍品。
  此件《蓬莱仙弈图》有文徵明题跋与文彭题引首。《石渠宝笈》中记载此画“高柳迎风,小亭临水,二人对弈,一人卧观,仕女三,一捧桃,一持扇,一盥于池,童子二,一捧瓶花,一扫地,款十洲仇英模,钤印一十洲。后幅题跋十洲仇子于诸画家无所不学,亦无所不似。此仙弈图效赵千里笔法,尤为逼真,乃未及三十时为吴文定公所作,正其卧王蒙于纸上,坐徐偃于笔端时也。观者可想见其临池之勤矣。长洲文徵明,题时丙辰七月五日。钤印二徵明……”。
  图中描绘池塘边敞轩水榭,绿柳掩映,塘中莲花片片,碧水微波。水榭中二高士对坐博弈,全神贯注,另有一人侧卧床榻,一手支颐;又有三仕女,一执扇,一伏案,一取水,整幅意境悠闲雅淡。作品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布局有序,人物虽小但刻画精细,位置突出,反映出画家在驾驭复杂场景、安排主从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诣。此图用大青绿设色,细劲的线条勾勒轮廓,浓艳的石青石绿渲染山石,追求色调的和谐,在宗法南宋青绿山水大家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是仇英青绿山水的典型画风。
  举人:1714年王翚作《龚蘅圃田居图(并诸家题咏)》手卷 纸本(局部,图7)
  尺寸:卷首43.7×108.5厘米;画像43.7×45厘米;画幅43.7×430厘米;后跋43.7×690厘米。
  著录:198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北隅掌录》清·黄士珣撰《武林坊巷志》(第六册)第362-363页,198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叶昌炽著《藏书纪事诗》卷四第415页等。
  拍卖:2017年12月中国嘉德7475万元成交拍品。
  此王石谷八十三时为友人龚翔麟所作别号图。翔麟字天石,号衡圃。浙江仁和人。擅诗文,尤长填词,与朱彝尊、李良年、李符等号为“浙西六家”。而石谷所作此卷当是诸图中龚翔麟最为满意者,因此他将自己的六十岁小像裱于卷首,欲以出世的士夫形象传之后世。康熙五十一年壬辰,龚翔麟游虞山遇王石谷,石谷答应为作《田居》手卷,并询问其亭园的布局并周边环境,龚翔麟因之抄录自己有关园居的诗作,供石谷构思作参考。次年春,龚氏再至虞山访石谷,石谷终于酝酿两年后完成了这幅作品。
  此卷将龚氏庄园置于画卷中央,龚氏藏书楼,学稼堂、放鱼轩、心天游室等皆隐现于苍松翠竹高梧湖石之间,主人或对窗读书,或临水习静,或对客夜谈,或倚杖观荷,携童洒扫。周围烟水接天,茭荷满塘,渔歌唱晚,良田广陌极目无垠,远与云天相连。画面安详宁静,确是文人理想的读书闲居之处。画笔苍拙沉着,每多焦墨勾勒,笔老墨沉,倍见功力。
  解元:清乾隆年郎世宁与金廷标绘《火鸡图》镜心 设色绢本(图8)
  尺寸:纵212、横188.5厘米。
  著录:1993年人民大学出版社《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四册第356页,2007年人民出版社《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25)第504、531页。
  拍卖:2017年12月北京保利7130万元成交拍品。
  此件《火鸡图》,画幅右上方有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题写的乾隆帝御制《火鸡诗》一首,画面右下角有金廷标楷书题“臣金廷标恭画”款。画面中心位置绘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火鸡,鸡首转向画的右侧,双目炯炯,利喙弯曲,双爪紧紧抓住石头。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青松,树皮斑驳苍劲,松枝虬蟠其上,针叶写形亦写意,形意俱佳。画幅左下角绘扭首啄羽的火鸡,似顾望山石中湍急的溪流。火鸡上部绘棕紫色灵芝,右下角绘白色牡丹,四周兼有几株小花点景。
  整幅作品火鸡、灵芝、牡丹用西法,点景树石笔是传统的中国水墨面貌,火鸡造型准确,写实逼真,羽、啄、爪富有质感,运用了透视、明暗、层次等西洋写实技法要素来表现。牡丹雍容华贵,敷色鲜活,妩媚可人。画面背景古雅,火鸡、牡丹精工写实,两者结合色调和谐统一,是一幅中西合璧的佳作。
  秀才:明末清初石涛绘《杜甫诗意册》八开册页 纸本(局部,图9)
  尺寸:8幅均为纵38.6、横26.7厘米;题跋47×67厘米。
  著录:郑拙庐《石涛研究》P91,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喜龙仁《中国古代绘画选集》第七册P411,纽约,1973年。
  拍卖:2017年12月北京匡时6900万元成交拍品。
  此册为石涛晚年扬州时期的扛鼎之作。画册共有八开,全部绘画江南山水,再配以杜甫诗句。八开山水兼具水墨和设色,分别写荒山独树、野屋白云、舍影江流、云气虚壁、秋水丛深、群山雨溟、柴门老树、巫峡千山等八种风景,墨潇洒又严瑾,在潇洒处见气势,在极严密处见虚灵,是情韵入神的佳作。
  明清时期流行以杜诗为题的山水创作,石涛也喜欢以唐人诗意为题创作,这其中对于杜诗又是尤为偏爱。石涛曾言“偶观少陵诗,随意点染八幅,和无声之韵。” 有“诗史”之称的杜甫,其诗中某些潜在的情绪,触动了石涛的内心深处,石涛将山川的风、晴、雨、露用墨和色来表现,藉以抒发对古人诗词的共鸣,以浇胸中之块垒。内外相呼应之下,画成此本杜甫诗意册。
  贡生:1611年吴彬作《十二尊者相》手卷 设色纸本(图10)
  尺寸:画幅纵38.5、横644.5厘米;题幅纵39、横230厘米。
  著录:清·李恩庆著《爱吾庐书画记》卷三第16-17页,光绪甲辰(1904)澄兰室石印本、清·邵松年著《古缘萃录》卷五第15-19页,199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历代著录画目》第100页。
  拍卖:2017年6月中国嘉德6670万元成交拍品。
  此卷以苏轼所得的金水张氏《十八大阿罗汉图》为祖本,而阙第九、十一、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相,且部分尊者相在绘画及布景上与祖本有异,既显示了吴彬在佛像画的传承,又显示了其绘画的自身特色。卷中人物有三十余人,以云雾布景,兼以山石树木,画中尊者聚散有致,动静结合,起伏跌宕。十二尊者相貌有异,神态各别,绝不雷同。连侍者异兽甚至器物,都刻画入微,栩栩如生。
其他文献
1300年前的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一天唐玄宗和宰相宋璟谈论音乐,其中最为有名的话是“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这是唐代皇帝与宰相提到的唯一一次关于瓷器的记录,这表明鲁山花瓷是唐代最大的陶瓷名牌产品。但是这种瓷器是什么面貌?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不得其详,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花瓷腰鼓在一段时间里被标为郏县黄道窑。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冯先铭先生首先造访鲁山窑,但是没有发现花瓷标本。2
期刊
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东南部的滩头镇,始称“楚南滩镇”。由此地孕育的中国民间美术珍品、国家“非遗”——滩头年画,为湖南(明代时称为楚南)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2009年5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在考察滩头时曾高度赞誉:“隆回民艺浓似酒,滩头年画艳如花”。  数百年的悠久历史  據《邵阳地方志》载:“元初大德年间(1297—1307)流行在江南一带的赵元帅像,就是邵
期刊
有一种币在中国近代造币史上,历经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让我们大多数钱币收藏爱好者难以理解的事。很多人也许会问:真有这种事?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这种币的真假之说。  2014年5月中旬的一天,悠闲的我站在自家阳台上,出神地凝望着不远处风景如画的大院,感受缕缕阳光照耀,阵阵微风拂面,内心生起一股愉悦之情。都说江山如画,岁月如歌,生活如诗,确实不错
期刊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民间年画,产于天津杨柳青,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它产生于明崇祯年间,清雍乾至清光绪初期为鼎盛期。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板雕出画面线纹,再在纸上印墨,然后套单色版两三次,并用彩笔填绘,而勾、刻、刷、画、裱等则采用纯手工制作。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明艳的色彩、形式多样的丰富内容,构成了杨柳青年画气氛祥和、鲜明活泼、情节幽默、题材感人的独特风格。为此,中国
期刊
备受我国人民喜爱的梅花纹,是华夏传统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亦为中国历代陶瓷艺人惯用的装饰题材。梅花顶风凌雪、岁末吐芳的高贵品质,一直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而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也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传达自身思想的方式之一。因此装饰在陶瓷上的梅花纹,充分彰显了时下人们的时代精神之需求。  中国历代陶瓷上的梅花纹装饰,不仅受“阳春白雪”的喜爱,亦受“下里巴人”的广传,是当时极具
期刊
籍贯江南无锡(今属江苏)的邹一桂(1686─1772),与董邦达、蒋廷锡、钱维城等皆属满清朝前期词臣画家,各自画风均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昔日皇家文化生活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邹一桂从政之余,创作了不少丹青作品,尤以花鸟画成就最高;他亦能诗文,乃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代表人物之一,因此在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享誉一时。  根据史料记载,邹一桂字元褒、原褒,号小山、让卿,晚号二知老人。其父卿
期刊
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叫乐僔的僧人西游敦煌,“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一心修行的乐僔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他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经北魏至元代十几个朝代连续千年的营建,在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千余身,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形成了今
期刊
近些年来,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国学热,儒学重新兴起。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备受尊捧。他的塑像、画像也从文庙里、画册上请出来,竖立在一些学校的操场上,培训班的教室里,让学生、学员顶礼膜拜。曲阜“三孔”游人如织,不但有国人,还有许多外国来客。祭祀孔子的仪式更加宏大、庄严、肃穆,成为和上帝、国家、祖宗同等级的“大祀”。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雅士都称自己是孔子的学生,都在践行“孔孟之道”。自然有人会将孔子的
期刊
官窑和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一直是陶瓷史中研究的重点,但仍有较多问题,如哥窑的产地及时代,“官哥难辨”的历史疑案等。1998年安徽省繁昌县发现的元代窖藏出土的官窑贯耳瓶,为研究“官哥”两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贯耳瓶的发现及细部特征  当时现场发现三只大罐(2件青花兽耳大罐,1件龙泉窑荷叶盖罐),直接埋藏于地下,小件器物装在青花云龙纹、孔雀纹大罐内,除一对贯耳瓶之外还有造型各异的13件青花龙纹
期刊
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古人有“装潢为书画之司命”之说。由于中国书画的材料主要是绫绢及宣纸,质地比较薄及柔软,一旦着墨上色后往往褶皱不平,所以为了便于收藏鉴赏,必须对之进行加厚加固,这便是装裱最为根本的作用。  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据史书记载,至迟在两晋时代,中国独立的书画装裱技术已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技法并不完善。唐代的张怀瓘曾言“晋代装书,真草混杂,褙纸皱起”。南北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