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当地灵隐景区进行了综合整治与规划的一系列措施,并展示了整治前和整治后的效果图对比。以期为广大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景区整治;景观恢复;措施
灵隐景区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的山峰之间,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驰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这里四周群山环绕,植被茂盛,气候温和,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随着海内外旅游事业的发展,每年到灵隐的游客香客与日俱增,由于原灵隐景区面积狭小,仅16.67公顷,农居混杂其中,沿天竺路两侧民居已破旧不堪,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和佛教寺院、自然山林、农居交织在一起,并处于湮没状态,末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景区同时还存在着景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滞后、泉池溪流枯竭等诸多问题。因此,灵隐景区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对原灵隐景区内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
通过本工程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整治与景观恢复,不仅整体上改善了景区的景观风貌,且一并解决了困扰景区多年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内外兼修,使其得以和谐发展。设计在充分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保持和发展灵隐特色,完善宗教朝觐功能,恢复特色旅游服务,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历史的连续和发展。使新的灵隐景区既保持佛教胜地的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旅游文化的需要,成为以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题,以自然景观为依托,集历史文化、石刻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实现“景区美、寺庙兴、百姓富”的目标。
1.改造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品质
基础设施是景区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服务系统,直接影响景区的环境质量,也是景点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市政服务的基础。景区内通过贯通给排水市政管网,实施“上改下”,扩大电力容量等措施,满足了景区发展需要。同时结合景区环境,对整个景区的交通实施改造,景区内原狭窄的车行道及原崎岖不平的停车场全部被整修一新,新建部分停车场,极大地满足了景区内游览的需要,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及停车场至景区的外部交通组织;改造完成电瓶车道和步行道,完善了内部交通组织。
2.水系保护与整治,恢复溪水淙淙的景观效果,优化生态环境,增添景区活力
灵隐景区溪流由北、西、南三涧组成,共计5700余米。近年来,因地下水过量开采,降雨量偏低等原因,溪流常处于少水期,部分溪流已干涸。再加上周邊的农居点、香市对溪流的污染,溪流环境日趋恶化。工程的重点是引水,结合自然环境,修建泵房引西湖水至上天竺,营造了整个灵隐大景区的潺潺水系景观。同时,进行溪流整治,搬迁、拆除溪流两侧有影响的建筑,特别是注重上游溪流水道的整治和疏浚,做好沿岸水土保持,加固驳坎,设置沉砂池、滚水坝及跌水等,使溪水自上至下清澈干洌,形成良性循环,游客可长期欣赏到水景,增添了景区的活力。
3.主入口广场环境整治,拓展活动空间,增加游憩内容
天外天菜馆、平桥、公交站、“咫尺西天”照壁构成的围合空间以及照壁前的单向公交车道是灵隐景区入口原貌,每逢旅游旺季,人流、车流拥挤不堪。整治主入口广场环境,为扩大游客进出景区的集散广场,疏导交通,组织游线。
整治后拆除了天外天菜馆、原有公交车站、公共厕所以及临时售票房,将其整治为绿地和广场。景新建的主入口广场占地21000平方米,由新建山门,售票房、电瓶车换乘、导游服务中心、公共厕所以及御碑亭和保留的“咫尺西天”照壁组成。新增绿地种植香樟、银杏、金钱松、三角枫、鸡爪槭、桂花等乔木400余株,灌木10万余株,地被5000平方米。整治后的主入口广场打开了景观空间,丰富景观层次,游览内容得以增加,面貌焕然一新。
4.三天竺农居整治,统一建筑风格,再现天竺香市及上香古道
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区块分别有法喜寺、法镜寺、法净寺三座寺庙,旧时是西湖十八景之一的“香市一条街”,整治结合恢复天竺香市进行,力图重见“香市一条街”的繁华集市景象。整治中与游览活动及农民基本生活无关的企业单位一律搬迁,建筑形式参考中下天竺保留下来的较典型的建筑形式,面街多为两层局部一层,底层采用木商铺,设柜台。山墙采用土坯,外抹白灰。墙基为当地毛石块石。建筑的细部以当地民居做法为准。建筑以院落为主,形成前店后居的格局。同时总体布局上考虑与灵隐景区的衔接,适当地方开辟广场、空地,既满足人们的休息活动,又有意识的将灵隐景区与香市的空间进行融合。增加了人的视觉景深,丰富了游览层次。
沿天竺路进行立面整治,共同形成上、中、下寺庙香市格局。保护、保留原有七叶树、桂花、沙扑银杏等古树,在此基础上完善充实景观植物三角枫、女贞、竹林等,使得村庄掩映于绿树丛中,景中有村,村中有景。完善内部游览系统、车行交通及停车设施,方便梅灵北路方向的游客直接通过天竺进入景区。同时,适当加宽天竺路游步道,以满足电瓶车通行要求。在天竺香市恢复的同时,还恢复了上香古道的景观效果。
5.提升风景效果、丰富景观资源、完善景观格局,扩大游赏空间
景区内景观资源极其丰富,石灰岩洞景观风貌的使灵隐景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沉淀使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从风景资源来看,旅游潜力极大,但在整治之前景区的游览空间不尽如人意,游客或过于集中,或只能在几个分散的景点间奔波,旅游节奏松散,无法获得丰富连续的景观感受。通过整治对景区游览系统梳理整合,将丰富多彩的景点实物串联成珠,并理顺景点间的交通联系,形成完善的游览系统和优美的地域风貌,重点恢复“中天竺十二景”、“上天竺八景”的部分景观及景区内其他的人文自然景观,形成灵隐新三十二景,成为灵隐景区旅游新亮点。
整治后的灵隐景区林幽、溪清,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是观光游览、宗教朝觐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2006年“十一”黄金周先推出的主入口广场、天竺香市迎来了四方游客,得到了社会各界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在2008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关键词:景区整治;景观恢复;措施
灵隐景区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的山峰之间,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驰名海内外的佛教胜地。这里四周群山环绕,植被茂盛,气候温和,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随着海内外旅游事业的发展,每年到灵隐的游客香客与日俱增,由于原灵隐景区面积狭小,仅16.67公顷,农居混杂其中,沿天竺路两侧民居已破旧不堪,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和佛教寺院、自然山林、农居交织在一起,并处于湮没状态,末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景区同时还存在着景区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滞后、泉池溪流枯竭等诸多问题。因此,灵隐景区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对原灵隐景区内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
通过本工程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整治与景观恢复,不仅整体上改善了景区的景观风貌,且一并解决了困扰景区多年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内外兼修,使其得以和谐发展。设计在充分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保持和发展灵隐特色,完善宗教朝觐功能,恢复特色旅游服务,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历史的连续和发展。使新的灵隐景区既保持佛教胜地的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旅游文化的需要,成为以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题,以自然景观为依托,集历史文化、石刻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实现“景区美、寺庙兴、百姓富”的目标。
1.改造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品质
基础设施是景区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服务系统,直接影响景区的环境质量,也是景点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市政服务的基础。景区内通过贯通给排水市政管网,实施“上改下”,扩大电力容量等措施,满足了景区发展需要。同时结合景区环境,对整个景区的交通实施改造,景区内原狭窄的车行道及原崎岖不平的停车场全部被整修一新,新建部分停车场,极大地满足了景区内游览的需要,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及停车场至景区的外部交通组织;改造完成电瓶车道和步行道,完善了内部交通组织。
2.水系保护与整治,恢复溪水淙淙的景观效果,优化生态环境,增添景区活力
灵隐景区溪流由北、西、南三涧组成,共计5700余米。近年来,因地下水过量开采,降雨量偏低等原因,溪流常处于少水期,部分溪流已干涸。再加上周邊的农居点、香市对溪流的污染,溪流环境日趋恶化。工程的重点是引水,结合自然环境,修建泵房引西湖水至上天竺,营造了整个灵隐大景区的潺潺水系景观。同时,进行溪流整治,搬迁、拆除溪流两侧有影响的建筑,特别是注重上游溪流水道的整治和疏浚,做好沿岸水土保持,加固驳坎,设置沉砂池、滚水坝及跌水等,使溪水自上至下清澈干洌,形成良性循环,游客可长期欣赏到水景,增添了景区的活力。
3.主入口广场环境整治,拓展活动空间,增加游憩内容
天外天菜馆、平桥、公交站、“咫尺西天”照壁构成的围合空间以及照壁前的单向公交车道是灵隐景区入口原貌,每逢旅游旺季,人流、车流拥挤不堪。整治主入口广场环境,为扩大游客进出景区的集散广场,疏导交通,组织游线。
整治后拆除了天外天菜馆、原有公交车站、公共厕所以及临时售票房,将其整治为绿地和广场。景新建的主入口广场占地21000平方米,由新建山门,售票房、电瓶车换乘、导游服务中心、公共厕所以及御碑亭和保留的“咫尺西天”照壁组成。新增绿地种植香樟、银杏、金钱松、三角枫、鸡爪槭、桂花等乔木400余株,灌木10万余株,地被5000平方米。整治后的主入口广场打开了景观空间,丰富景观层次,游览内容得以增加,面貌焕然一新。
4.三天竺农居整治,统一建筑风格,再现天竺香市及上香古道
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区块分别有法喜寺、法镜寺、法净寺三座寺庙,旧时是西湖十八景之一的“香市一条街”,整治结合恢复天竺香市进行,力图重见“香市一条街”的繁华集市景象。整治中与游览活动及农民基本生活无关的企业单位一律搬迁,建筑形式参考中下天竺保留下来的较典型的建筑形式,面街多为两层局部一层,底层采用木商铺,设柜台。山墙采用土坯,外抹白灰。墙基为当地毛石块石。建筑的细部以当地民居做法为准。建筑以院落为主,形成前店后居的格局。同时总体布局上考虑与灵隐景区的衔接,适当地方开辟广场、空地,既满足人们的休息活动,又有意识的将灵隐景区与香市的空间进行融合。增加了人的视觉景深,丰富了游览层次。
沿天竺路进行立面整治,共同形成上、中、下寺庙香市格局。保护、保留原有七叶树、桂花、沙扑银杏等古树,在此基础上完善充实景观植物三角枫、女贞、竹林等,使得村庄掩映于绿树丛中,景中有村,村中有景。完善内部游览系统、车行交通及停车设施,方便梅灵北路方向的游客直接通过天竺进入景区。同时,适当加宽天竺路游步道,以满足电瓶车通行要求。在天竺香市恢复的同时,还恢复了上香古道的景观效果。
5.提升风景效果、丰富景观资源、完善景观格局,扩大游赏空间
景区内景观资源极其丰富,石灰岩洞景观风貌的使灵隐景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沉淀使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从风景资源来看,旅游潜力极大,但在整治之前景区的游览空间不尽如人意,游客或过于集中,或只能在几个分散的景点间奔波,旅游节奏松散,无法获得丰富连续的景观感受。通过整治对景区游览系统梳理整合,将丰富多彩的景点实物串联成珠,并理顺景点间的交通联系,形成完善的游览系统和优美的地域风貌,重点恢复“中天竺十二景”、“上天竺八景”的部分景观及景区内其他的人文自然景观,形成灵隐新三十二景,成为灵隐景区旅游新亮点。
整治后的灵隐景区林幽、溪清,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是观光游览、宗教朝觐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2006年“十一”黄金周先推出的主入口广场、天竺香市迎来了四方游客,得到了社会各界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在2008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评选中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