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抑制虚假新闻的产生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假新闻作为一种公害早已引起新闻界内外的不满和愤慨。虽然,虚假新闻与新闻报道总量相比,数量微乎其微,而且是偶然地分散地出现,但杀伤力颇强,危害甚大。新闻报道一旦失实,直接影响新闻媒体的形象,甚至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至今,每年都评选“十大假新闻”,并予以评议,主要目的就是揭露虚假新闻的严重危害性,同时予以大力谴责。中央有关部门也曾就反对假新闻召开过专门会议。各地新闻管理机构和媒体也十分关注和高度重视,在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上,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从当今虚假新闻的产生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面对市场化的生存压力,部分媒体竞争失范,出现以丧失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代价换取“注意力”的倾向,导致新闻传播的异化。
  二是片面以发稿量为主的内部绩效考评机制产生负作用,发稿成为部分记者追求的唯一目标,功利思想泛滥,致使部分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肢解或夸大。
  三是部分报纸的扩张,致使新人仓促上岗,为新闻报道中问题的出现留下隐患。从记者职业构成和行业管理上看,记者的门槛降低和生存压力的增大,影响到记者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
  四是商业利益的侵蚀,影响了新闻的公正。有些记者为了个人利益,动机不纯,迎合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宣传或其他目的,故意编造假新闻,蒙骗受众。
  要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关键是应有一套针对现实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及治理办法,并加以严格执行。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倡导严谨的工作作风。哗众取宠,追求轰动,从而放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造成的后果极为恶劣。2005年7月初,《环球时报》根据一封匿名来信,披露95%的国产啤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致癌物质甲醛。此文一出,引起了许多媒体、网站和读者的关注,但一般媒体的反应主要以缩编转载为主,处理并不十分突出。7月12日,有关甲醛事件的报道突然升温,原因是某媒体在转载《环球时报》的稿件时,擅自将“95%中国啤酒含有甲醛”改成了“95%中国啤酒甲醛超标”,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整个啤酒行业乌云密布,人们对啤酒敬而远之,啤酒销量直线下降。直到7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国内157种啤酒的甲醛含量检查结果,国产啤酒甲醛含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消费者可放心饮用。然而,这场风波的后果是:包括青岛啤酒在内的15种国产啤酒在韩国被撤柜,中国啤酒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形象和信誉受到严重损害,啤酒股板块集体暴跌。①这样严重的后果,主要是编者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所致,不属于有意造假。但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的采访、编辑工作中,要在“严谨”二字上下工夫,提高识假、查假的能力,不能以“文责自负”就放松对来稿的甄别。
  加强编辑把关制度建设。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采编工作态度,以及科学、规范的采编流程,对于虚假新闻应当有着较强的预防性。在假新闻的高发区,诸如体育新闻、娱乐新闻,新闻单位特别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与把关。
  新闻报道的核对审阅,以及采编人员信用制度的建立,也是杜绝防范虚假新闻的有力措施。只要有规章制度,对人就有约束,虚假新闻之所以成灾,客观上讲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章立制,缺乏惩罚措施。
  实施虚假新闻道歉制度。虚假新闻在媒体上出现,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给刊登虚假新闻的媒体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有时还会给被报道者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是伤害。2003年7月15日,在京城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北京某报,在一版刊登了一幅照片,图片说明为:“延庆珍珠泉乡一石灰石厂发现大面积的古植物化石,中科院院士孙洪烈到现场勘察,初步断定为1.4亿至1.8亿年前的藻类植物古植物化石,现已将样品送到南京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做进一步鉴定。此次古植物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北京原是一片汪洋。”这则新闻报道多处失实,第一,孙鸿烈院士的名字被写错;第二,孙鸿烈院士根本没有到现场勘察;第三,孙鸿烈院士也没有“初步断定为1.4亿至1.8亿年前的藻类植物古植物化石”,而且孙鸿烈院士表示自己是学土壤的,不懂古生物。此文刊出后,给孙鸿烈院士造成很坏的影响。②
  事发后,孙鸿烈院士个人曾多次、以多种方式与报社联系,要求公开更正,但报社一直未刊登更正启事。后来,孙鸿烈院士将此事反映给人民网的人民热线,迫于人民网人民热线的影响力,该报才刊登了更正和道歉。
  对于媒体来说,在新闻报道中偶尔出现新闻失实是难免的,只要媒体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设法加以改正和弥补,人们是可以原谅和理解的。这样,既对媒体自身树立良好的形象十分有利,更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
  媒体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现在很多新闻单位对采编工作的考核都是实行量化的记分制度,这样的制度本身没有错。但是仅仅依靠这样的制度是不够的,而且过于依赖这样的制度容易引导一些年轻的记者、编辑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在坚持和完善现行的考核积分制度的同时,媒体还应该强调对记者、编辑全年的综合考核,在年度考核标准中,将记者、编辑在本年度是否写(编)了虚假新闻列入其中,若有,应该严厉处罚,决不姑息。
  对有意制造虚假新闻并造成恶劣影响者,一经查实,应逐出新闻队伍。在西方国家,制造虚假新闻是绝对禁止的,制假者只能是自毁前程。
  治乱需用重典,对有意制造虚假新闻,并造成恶劣影响者,一经查实,应立即逐出新闻队伍,让有意制造虚假新闻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虚假新闻成为高压线,谁违规触动谁就自取灭亡。
  
  注 释:
  ①薛兵:《“甲醛门”事件告诉我们什么》,《传媒观察》,2005(9)。
  ②《人民网》,2003年8月1日。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报社)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设置以来,为满足工厂企业和工程技术单位对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环节中因考生和考生所在单位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存在着较多问题,而招生工作又是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为选拔优秀考生,提升入学质量,以齐鲁工业大学控制工程领域为例,对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策略和解决办法。
广播电视艺术教学,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广播电视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相应地对该专业的教学环节提出了更多更具现实意义的要求。由于播音主持艺术课程具有跨多学科的专业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又以艺术专业教学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播音主持课程在教学环节上既要体现新闻类专业的共性,又要注重发掘自身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法    以感性诉求为主的理论教学。播音主持课程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目前高等院校的规模,师生队伍不断加大,学校逐渐向人性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目前高等学校学生上课迟到和旷课现象普遍,其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是学校对学生课堂情况的考察结果,也是班级和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从设计心理学、管理学中,对课堂考勤进行思考与研究。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艺术设计;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
分析大学本科学生的阶段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关注学生的闲暇生活,在学院层面的团学工作中融入“休闲教育”元素,建立各阶段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体系。
[摘 要] 对军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方向进行梳理,根据基础实验部实验室文化建设实践,提出从营造实验室文化氛围、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创新文化建设等途径深化文化建设,为实验室文化创新探索指出了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军校实验室;特色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18-02  文化作为一
[摘 要] 新时期,高校教学干事不仅要具有传统的工作能力,同时还需要增加与信息时代相对应的新能力,与高校发展相对应的新理念,与职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新时期;高校;教学干事;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18-01  一、新时期高校教学干事业务定位  教学干事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需要将学校政策、
媒体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媒体。所谓媒体影响力,就是媒体通过传播新闻信息而实现的一种影响力。传媒影响力的本质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发行量、主动阅读率和传阅率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判断一家媒体的影响力参照的三个主要标准。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我国报纸、广播、电视、期刊和网络等各项
[摘 要]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国民的法治思维意识也得到了提升,高校的法制建设工作也逐渐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高校重要部门的高校工会更是法制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所以在法制建设工作推行的过程中,高校工会除了需要履行工会职能,还需要对建设法治校园起到带头作用,在坚持依法治理工会的基础上加强法制知识宣传,并且积极改进自己的法制工作方式方法。以高校工会为论述对象,从法制角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工
[摘 要] 通过对比《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科学探究阐述的微妙变化,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中所安排的各类探究活动,从而更清晰地认识科学探究以及探究性学习,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 键 词] 科学探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