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汉代髹漆工艺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9230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明漆器后,初生的漆工艺就像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大约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到了汉代,漆工艺如日中天,进入了它的高峰时期。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汉墓出土的漆器数以千百计。如长沙望城坡古坟垸汉墓出土1500多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700多件;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700多件;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2号汉墓出土500多件;安徽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300多件;湖北江陵高台28号汉墓出土各类器物250件,其中漆器占230件。至于随葬数件至数十件漆器的汉墓,则不计其数。这些都说明汉代漆器生产空前繁荣。
  
  数量众多的漆器作坊
  


  汉代铜镜常有作坊的铭文,如“李氏作镜自有纪”、“刘氏作镜佳且好”、“赵氏镜大毋伤”、“吕氏作镜世少有”、“王氏作镜自宜贾市”等。在汉代漆器上也有同样的情况,如江苏邗江胡场西汉本始四年王奉世墓,出土的漆笥及小漆盒上均戳印“中氏”;安徽霍山县汉墓出土20多件漆耳杯,均烙印“黄氏”;江苏海州霍贺墓的漆食奁,有长方形墨印“桥氏”;湖南长沙杨家山王后冢汉墓的漆盘,锥刻“羽氏”;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的漆器有铭书“周氏”;江苏邗江杨寿乡新莽墓的漆案刻有“王氏”;湖北江陵高台28号汉墓的漆斗有“尹氏”。显然,以上这些漆器,应当是“中氏”、“黄氏”、“桥氏”、“羽氏”、“周氏”、“王氏”、“尹氏”等私人漆器作坊的产品。因为印记多是在制造时烙印或戳印的,与买者漆书的物主标记是不同的。这些作坊遍及全国各地,数量很多,有如过江之鲫。
  汉代私人漆器作坊有的规模还很大。如一件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制造的漆盘,铭文为:“永平十二年蜀郡西工,夹行三丸,治千二百,卢氏作,宜子孙,牢。”铭文完全是商业性质的,所谓“夹行三丸”,是宣扬产品的品质优良,“夹”是指最好的胎质,“行三丸”,“丸”即“垸”,即经过三次上漆。“治千二百”,是指一次生产的批量为1200件,说明卢氏作坊的规模不小。“牢”,是指器身坚牢。再加上一句吉祥颂词“宜子孙”。
  全国各地除了大量私人漆器作坊外,官营漆器作坊也到处都是,有中央的,地方郡县的,还有各诸侯国的。
  
  先进的流水作业
  
  汉代漆器制造属于精密工业,无论国营还是私营,只要是大型漆器作坊,内部专业分工都是很细的。每一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工人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在技术上精益求精。采用流水作业的生产方法,对于成千上万件的大批量生产,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从现存汉代漆器上的铭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漆器生产分工的具体细节。
  1995年湖南永州鹞子岭2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外底边沿有锥刻铭文:“元延四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画木铜耳黄涂,容一升十六。素工宣、髹工政、上工威、铜耳黄涂工忠、画工俞、工护、清工昌、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敞、守长、丞尚、掾商、守令史谭主”。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一件漆耳杯也有铭文:“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画木黄耳培,容一升十六。素工昌、髹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掾林、守令史谭主”。
  这些铭文中的工人,我认为都是按其工作性质,即各人不同的专业,以及制造的先后顺序排列的:“素工”是制胎的工人,“髹工”是初步上漆的工人,“上工”是再次上漆的工人,“黄涂工”是在铜扣上涂金的工人,“画工”是漆画和锥画的工人。
  


  关于“工”,学术界众说纷纭,争论很大,许多著名学者的看法都不同。我在主编《中国漆器全集》第3卷写的前言《汉代漆工艺美术综论》中,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要我从中选择一种说法,在没有新的更好的说法出来之前,我是倾向于“”的说法的。“”字从水,所以无论如何,“”这个工种应与水有些关系的。从这个基点出发,“工”有可能是将刚髹漆的器物放入荫室中,是负责漆膜干燥的工匠。我国著名的髹漆著作《髹饰录》说到漆工设备时,有“暑溽”一条:“暑溽,即荫室。大雨时行,湿气郁蒸”。杨明注:“荫室中以水湿则气薰蒸,不然则漆难干,故曰大雨时行”。我国很早就认识到了“荫室”的重要性。《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秦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于是二世笑之,以其故止”。优旃的话很幽默:漆城的主意倒是很好,但到哪里去找那么大的荫室呢?看来,荫室对漆器制造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荫室”这道工序,在漆器工种题名中是应该有所反映的。
  漆器在荫室阴干之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漆器运出作坊之前,要将漆器清洗、修整和检验,这一项工作是由“清工”去完成的。一切应做的事都做完了,作为工场主任的“造工”,就要签上名字,对产品表示全面负责。
  “”,我查遍了古今字典,都找不到这个字,东汉许慎编的大字典《说文》中也没有。对这个意见分歧很大的奇字,相信经过大家不断地分析讨论,终究会柳暗花明,有一个正确的结论。
  
  锥画漆器
  
  汉代许多漆器花纹图案的线条比头发丝还要细,它们不是用笔画的,而是用金属锥刻画出来的。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遣册(随葬品清单)有两支竹简记载:“布曾检一,锥画,广尺二寸”、“□□□□,锥画,广尺三寸”。与墓中随葬品实物对照,则是两件锥画漆器。由此,我们得知“锥画”是汉代漆艺的专业术语。
  锥画的线条比头发丝还要细,它能在很小的面积内刻画出极其丰富的内容。如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一件锥画狩猎纹漆奁,虽然高仅17厘米,奁径仅28厘米,但锥画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天空飘着彩云,鸟儿在飞翔;清清河水中有鱼群在游动;地面小兔奔跑,小耗子匍匐爬行;还有仙人乘豹和生动的狩猎图景:一个手执长矛的猎人,正在追赶两头仓皇逃命的梅花鹿,气氛紧张,动感强烈。
  锥画需要通过光线明暗的对比,才能清晰显示出来。《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客有为周君画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者同状。周君大怒。画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此之功非不微难也,然其用与素髹同。”锥画漆器,在光线暗淡的情况去看它,“与素髹同”,即与素漆箱一样,看不出花纹来,但在明亮的光线下,则“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是战国时人,这个故事说明战国时就发明了锥画漆器。可惜的是,今天一件战国锥画漆器也见不到,但锥画漆器在西汉墓中却有大量出土。
  
  彩绘漆器
  


  彩绘是汉代漆器最主要的装饰,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云气、花卉、动物、植物、山水、人物、乐舞、故事、神话、书法等,人间天上的美好事物,都在漆器彩绘艺术中表现出来。
  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汉代漆画中,有大量的云气画和云虚纹画。所谓云虚纹画(简称虚纹画),是云气中穿插了许多仙人、仙兽、仙禽,这是汉代描写天堂的艺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黑地彩绘云虚纹漆棺,就是这种艺术的代表作品。漆棺上的虚纹画,是人们幻想中的天堂,在漫卷的流云中,绘了100多个仙人、仙兽、仙禽,仙人们有的狩猎,有的乐舞,怡然自得,快乐自在。
  漆器上的画面一般都不大,所以汉代漆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在有限的平面上不事细致繁琐的描绘,而以简练的线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和夸张,着重于神态的表现,因而能产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如湖北江陵高台28号西汉墓出土的凤鸟纹漆盘,简单几笔,就把三只凤鸟描绘得形神毕肖,栩栩如生。
  
  印花漆器
  
  汉代漆器上的花纹图案,百分之九十九是手绘的,但也发现个别用印模蘸漆印花的作品。如甘肃、湖北、江苏出土的少数漆耳杯和漆盘上,都有模印同心圆纹,它们一个个大小统一,线条匀整,非常规范。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印花丝绸实物来看,漆器上印花也是可能的。
  


  戗金漆器
  
  锥画发展到西汉中期又有创新,就是在锥画的线条中填金,这样,在黑漆地上的图案就熠熠生辉,宛如夏夜星空,璀璨美观。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戗金漆器是1973年湖北光化西汉中期墓出土的锥画戗金流云神仙鸟兽纹漆卮。
  
  堆漆画漆器
  
  堆漆是西汉漆工艺的新发明。所谓“堆漆”,是利用漆黏稠不易展开的特性,使图像线条高出画面,有时还特意用漆灰或油灰堆起,使图像具有立体感,有如后世壁画的沥粉堆金。
  长沙马王堆汉墓有多件漆器是用堆漆手法进行装饰的,如墨地彩绘漆棺、红地彩绘漆棺、云气纹长方漆奁。
  
  贴花漆器
  
  汉代贴花漆器有金薄贴花、银薄贴花、羽毛贴花和锦绣贴花等多个品种,但以金、银薄贴花最为常见。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皇帝的漆车上贴有“金薄缪龙”。西汉初期墓葬很少有金银贴花漆器出土,但自西汉中期开始,金银薄贴花漆器开始出现。西汉晚期,在江苏扬州地区的汉墓中,常有金银薄贴花漆器出土。如扬州邗江杨庙乡昌颉村西汉晚期墓的一件银扣贴金薄漆圆盒,器身有三道金薄纹饰带。金薄图形有西王母、羽人、凤凰、灵芝草、飞鸟及山水、流云等,是一幅令人神往的仙境图。
  
  扣器
  
  从战国至秦汉,木胎漆器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厚木胎向薄木胎发展,变得越来越轻巧和精致。但同时也变得不那么结实和牢固了,人们必须采取加固措施,特别是在容易磨损和开裂的口沿处。于是用金属加固器口的漆器就出现了。它最初出现在战国时期,但那时还处于试制阶段,扣器罕见。只有到了汉代,尤其到西汉中晚期,才普遍流行。用金属加固器口,汉代称为扣器。《说文》云:“(扣),金饰器口”。汉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扣器的记载。
  


  汉代扣器有黄金、白银、铜扣器三大类。铜扣器又有涂金与不涂金两大类。黄金扣器是扣器中等级最高的,规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白银扣器的地位仅次于黄金扣器,汉代规定,皇后、太子可以使用。老百姓只能用铜扣器。但这种等级规定,后来因社会上大量生产扣器而自行消失。《盐铁论·散不足》云:“今富者银扣黄耳”,可见有钱人家也使用银扣漆器。考古发现,一些并非皇室、王侯的汉墓也有银扣漆器出土。
  汉代的高级扣器多与金银贴花、彩绘、镶嵌等装饰相结合。如江苏扬州邗江昌颉村汉墓出土的一件银扣漆盒,盒身长方形,套盖盖面嵌平脱四叶银薄,中镶圆形珠,每叶镶鸡心小珠,其余贴金薄,并在金薄上用黑漆绘云气纹。器盖和器身均有三道银扣,银扣之间贴金薄纹饰,有云气、羽人、飞鸟等。银扣银光闪闪,金薄金碧辉煌,金银交相辉映,流光溢彩。用多种装饰组合,汇众美于一器,自然灿烂辉煌,瑰丽无比。
  
  百宝嵌
  
  用金、银、珠、玉、宝石以及各种宝贵材料,杂嵌于一器上,近代叫“百宝嵌”漆器。《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这里的“七宝”、“杂宝”、“厕宝”、“列宝”,意思与“百宝”相近。考古发掘已证实,汉代确有这种“杂宝”漆器,如河北满城汉墓有集嵌金、银、珍珠、玛瑙、绿松石、骨雕于一器的漆奁,说明汉代已初具“百宝嵌”漆器的工艺了。
  
  一色漆器
  


  汉代的彩色漆器绚丽多彩,精美非常。如马王堆汉墓的黑地彩绘漆棺,里面洞朱,外面黑漆为地,用朱、白、黄、绿、赤、橙、紫、红等色彩绘花纹。如果将棺上彩云按色阶排列,简直像彩虹一样美丽。
  汉代的一色漆器比彩色漆器毫不逊色,也是极美的。如湖北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的纯黑漆耳杯和漆盘、湖南长沙望城坡古坟垸汉墓的素墨漆盆、江苏淮安青莲岗汉墓的纯黑色海棠形漆盆、广州龙生岗汉墓的纯褐色漆套盒等,都是单色漆器的代表性作品。这些纯黑、纯褐的漆器,像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河水那样,给人以素净、典雅和宁静的美感。
其他文献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称“织金彩瓷”。广州彩瓷始于清康熙年间,成熟于清乾隆年间,300年来一直是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类之一,深受欧美人青睐,是我国陶瓷百花园中一枝瑰丽的花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一直重视广州彩瓷的征集工作,已经收集了从清代到现代的艺术珍品400余件套。藏品丰富多彩,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兼而有之。这里从中挑选部分清
期刊
笔者有幸收藏两件呈砖形的青花瓷器,长46厘米、宽15厘米、高35厘米,每件重22千克。器底底刻“宗”字款和编号。一件绘“人物故事刀马人图”,图画中心是一骑马者和一步行者,骑马者头戴隼帽,身着蒙古袍,肩背大刀,腰插宝剑,步行者身背一卷蒙古人常用的毡毯。另一件绘“城堡双雉图”,左下角有座城堡,12杆战旗在城墙上迎风招展,城墙外是原野和森林,肥壮的双雉立在高高的树梢。侧面绘有莲花葫芦形叶纹饰。  两件青
期刊
1992年12月至1993年5月,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分两次对位于喀什市北12公里,地处伯什克然木河及浩罕乡亚吾鲁克自然村南面的黄土台地上的一座唐代寺院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陶器、钱币和贝叶经等。其中有一件三耳陶罐(图一),红陶质,颈肩部有三个拱形耳,耳上贴塑胡人头像。陶罐长颈鼓腹,从肩到腹部共有四层模压纹饰带,除第三层主纹饰带上有人物外,其余均为植物类纹饰,包括人物之间的间隔纹饰,有花叶纹、葡萄叶纹
期刊
2005年12月15日上海崇源秋拍会上,一只失散已久的西周青铜重器“周宜壶”拍出了2640万元的天价,重新将青铜器的真正价值展示给世人。  此壶为一对,清官旧藏,其中一件失盖的至今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则辗转递藏民间。此次拍卖的“周宜壶”与台北故宫所藏器形铭文均同。盖中铭文曰:“周宜作公己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周宜为他的先人铸造这件祭器礼壶,用以陈享于宗庙之中。整器“周宜
期刊
成长十余年的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业,虽非亦步亦趋地模仿、复制行业巨头苏富比、佳士得及其主导的国际市场的经验和惯例,但说尽心尽力地借鉴、学习并不为过。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的“井喷”行情,也带动了中国艺术品价位的全球性飙升,如同当初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一般,受到海内外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那么,在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他者”眼里,中国艺术品及艺术品市场这只“中国概念股”是什么样的呢?值3月3日香港苏富
期刊
前不久,在京参加了《古玉蕴含的华夏文明与低估的市场价值》专题研讨会。会上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东瑞先生发言说:“当今有关古玉收藏与鉴赏的读物,开卷未必有益,甚至是有害的。”对此我颇有同感。这里凭个人多年研究古玉和近年从事古玉鉴定的工作实践,向同好们叙叙个人的读书心得。  当今无论国有书店还是市肆摊商,有关古玉收藏与鉴赏的出版物琳琅满目,但若究其编著者,既有文博单位的科研专家,又有民间组织或收藏家
期刊
萧钰先生所藏的青花瓷砖是一件非常少见的器物,我曾有幸鉴赏过。初见是在2004年的夏季,那时萧先生为求证此物的年代来到寒舍。当我第一眼见到这对瓷砖时感到分外惊奇,被它罕见的器形所吸引。这件瓷砖呈长方形,长46厘米、高35厘米、宽15厘米体积较大,器体重达22千克;正面与两侧面绘青花纹饰;背面及上下两面均不施釉,露较粗的胎体;在一边还刻一形状稚拙的“宗”字。最为奇特之处在上下两面内沿还有两个长方形的凹
期刊
“风筝不断线”    2006年1月15日-22日,86岁高龄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吴冠中2005年新作展”,除展出画家2005年创作的38件水墨画作品之外,还首次向世人展出了22件书法作品。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界影响深远并享有国际声誉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2004年,吴冠中先生身体欠佳,少有新作。2005年,86岁的吴冠中先生身体好转,似“老牛反刍”(自语),创作了一批绘
期刊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诚信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在艺术品拍卖的书画小拍中,公然拍卖名家书画赝品这种行为却愈演愈烈。伪作冒用他人名义,损害了他人的名誉权;临仿的伪作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了他人的著作权;盗用他人姓名从事这种欺诈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凡此种种劣迹的衍生物——赝品,却堂而皇之出现在艺术品拍卖的小拍中。这些小拍成为大量倾销书画伪作的公开场所。过去卖假画是编好故事私下做的事,是见不得人的,现在
期刊
玉器价格评估的必要性    国人素有礼玉、爱玉、赏玉、佩玉、藏玉的情结。自距今1万年前的史前社会以来,制作精细工巧、材质温润坚硬的各式玉器便一直是人们敬仰礼神、美化装饰、身份标志、财富象征的珍奇物品,成为历代王朝上层社会和世俗百姓共同喜爱与追觅的对象。玉器文化既具有源远流长、经久不绝的纵向特征,又拥有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横向特点,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区域扮演过不同的角色,承担过性质迥异的社会功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