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写字字迹潦草、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等;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课本、文具、练习本、草稿本等放在课桌一定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
2专心听课、主动探究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专心上课、主动探究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创造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学生是否专心、主动学习,主要在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30支铅笔,卖出20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30-20=10;有的把30分成20和10先算20-20=0,再算0+10=10;有的想20+( )=30,因为20+10=30所以30-20=10,这样,人人动脑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
3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审题就是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数据信息、运算符号、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把题做错,就是因为读题不认真、加字减字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加强读题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抓住难点理解题目的良好习惯。对于计算题,要训练学生具备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是难还是易,都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草率。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计算,加快计算速度,提高计算能力。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4勤思好问的习惯
勤思好问是指学生勤于思考、敢干质疑,是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的充分表现。有的学生由于胆小有了疑难问题不敢问、不愿问,这样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查颜观色,揣测学生心理,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当天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5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業是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体现,也是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和了解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指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
6检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好的检验方法。在教学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题时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总觉得是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靠我们老师坚持不懈地来抓。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目前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写字字迹潦草、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等;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很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课本、文具、练习本、草稿本等放在课桌一定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
2专心听课、主动探究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专心上课、主动探究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创造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上学生是否专心、主动学习,主要在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如何。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30支铅笔,卖出20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30-20=10;有的把30分成20和10先算20-20=0,再算0+10=10;有的想20+( )=30,因为20+10=30所以30-20=10,这样,人人动脑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
3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审题就是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数据信息、运算符号、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把题做错,就是因为读题不认真、加字减字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加强读题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抓住难点理解题目的良好习惯。对于计算题,要训练学生具备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是难还是易,都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草率。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计算,加快计算速度,提高计算能力。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4勤思好问的习惯
勤思好问是指学生勤于思考、敢干质疑,是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的充分表现。有的学生由于胆小有了疑难问题不敢问、不愿问,这样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查颜观色,揣测学生心理,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当天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5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業是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体现,也是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和了解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指学生独自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
6检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好的检验方法。在教学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题时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总觉得是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靠我们老师坚持不懈地来抓。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