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年底,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江南第一朱金木雕大佛龛》的报道。报上刊登的照片不大,却明确地写着,佛龛高3.95米,宽5.56米,厚1.09米。
这篇不长的报道立刻吸引了我们,因为《国宝档案》播出三年多,介绍了近千件国宝,可介绍佛龛还不多。而且,专家还告诉我们,木器制品不易保存,如此巨大的木雕佛龛能够保存至今,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得到这件宝物的线索,我们希望能找到大佛龛进行报道。据报纸介绍,中国清代,朱金木雕普遍制作于浙江宁波沿海一带。那么,这件硕大的木雕佛龛究竟身藏何处呢?
经过多方联系,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道佛龛出处的知情人,说这件大佛龛就收藏在上海市奉贤区。
奉贤,因相传孔子弟子言偃来这里讲学,后人为敬奉贤人而得名。位于上海市南的奉贤区,距上海市中心42公里。这里北倚黄浦江,南临杭州湾,是中国东部一个颇具古韵的滨海城市。
春节过后,知道佛龛下落的知情人和记者相约,在奉贤的公园见面,要带我们去寻找这座少见的佛龛。
据知情人说,这座佛龛的藏家姓卫,是他的好朋友,也是奉贤人。可是,自从这位藏家收购佛龛后,因为保管条件所限,他就把佛龛藏了起来,很少再给外人看了。
● 主持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事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人数已有近七千万。所以,这次奉贤之行,我们栏目组也算是拉开了“民间寻宝”的序幕。长久以来,藏家对于藏品都是“藏而不露”。这不,那位收藏佛龛的藏家就是这样,收购佛龛后就把宝贝给藏起来了。所以,我们记者和那位知情人商定,先找到藏家,再协商拍摄佛龛……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摄制组驱车来到了奉贤市区的一个小区里。据说,收藏佛龛的卫先生就住在这里。
走上小楼,敲开了一扇铁门,听到我们是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的记者,卫先生热情地请我们进了屋。他说,自己算是《国宝档案》的热心观众,几乎天天都看这个节目。进入这间不大的居室,我们四下观察,复式的房间不算很大,根本装不下那个近四米高的佛龛。也就是说,佛龛并没有藏在卫先生的家中。那么,佛龛在哪儿呢?
攀谈中,记者提出,希望能拍摄一下卫先生的藏品。热情的卫先生满口答应,可不想,他话锋一转,却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
原来,卫先生收藏十几年,藏品不计其数。可是,他还是希望能有专家,为自己的收藏“长长眼”。所以,他希望我们能与专家一起来拍摄。
可是,卫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想法正与我们不谋而合。因为,在来奉贤之前,我们就已经联络了相关专家。准备在找到佛龛后,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就这样,我们和卫先生约定,明天一起去看他的藏品。
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了卫先生经营的公司。原来,他把自己收藏的宝物,都珍藏在了这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和专家一同上楼。没想到的是,在狭窄的楼梯和层层防盗门后,竟是一间豁然开朗的藏宝室。
一进这间藏宝室,满室全都是家具和木雕。在众多文物中,我们请来的专家唐凯先生,一眼就发现了一扇黑漆漆的屏风。
这扇屏风一组12扇,黑漆为底,虽然边缘处有些破损,但是,屏风一面所刻贺寿的序文和落款时间都是清清楚楚。而且,依据屏风上的文字可以推断,这扇屏风为清朝顺治年间所做,是当时在清朝朝廷中,担任文渊阁大学士的黄景舫,送给自己长辈的寿礼。
大屏风的另一面,还绘制了设色淡雅的《西园雅集图》。黑色底衬中,小溪树阴、庭院书生,都描绘得清新飘逸、恬淡雅致。在这12扇屏风上,每扇屏风都有着不同的人物,形态不一、栩栩如生,仿佛将人们带回了明末清初的文人庭院。
文物鉴定专家唐先生在大屏风前驻足观看、交口称赞,认为这是件难得的文物。可是,就在他还在看着这面屏风时,卫先生打开了另一间房门。没想到,屋里面竟然还摆放着两组与这12扇屏风差不多的屏风……
● 主持人:这些屏风着实令专家和记者都大吃一惊:难道这三组屏风是一套?专家唐凯说,没错,这三组在一起,是一套36扇的大屏风。好家伙,这么大的屏风,我们可都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卫先生的这些屏风从何而来?大佛龛又被卫先生藏在了哪儿呢?
这篇不长的报道立刻吸引了我们,因为《国宝档案》播出三年多,介绍了近千件国宝,可介绍佛龛还不多。而且,专家还告诉我们,木器制品不易保存,如此巨大的木雕佛龛能够保存至今,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得到这件宝物的线索,我们希望能找到大佛龛进行报道。据报纸介绍,中国清代,朱金木雕普遍制作于浙江宁波沿海一带。那么,这件硕大的木雕佛龛究竟身藏何处呢?
经过多方联系,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道佛龛出处的知情人,说这件大佛龛就收藏在上海市奉贤区。
奉贤,因相传孔子弟子言偃来这里讲学,后人为敬奉贤人而得名。位于上海市南的奉贤区,距上海市中心42公里。这里北倚黄浦江,南临杭州湾,是中国东部一个颇具古韵的滨海城市。
春节过后,知道佛龛下落的知情人和记者相约,在奉贤的公园见面,要带我们去寻找这座少见的佛龛。
据知情人说,这座佛龛的藏家姓卫,是他的好朋友,也是奉贤人。可是,自从这位藏家收购佛龛后,因为保管条件所限,他就把佛龛藏了起来,很少再给外人看了。
● 主持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事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人数已有近七千万。所以,这次奉贤之行,我们栏目组也算是拉开了“民间寻宝”的序幕。长久以来,藏家对于藏品都是“藏而不露”。这不,那位收藏佛龛的藏家就是这样,收购佛龛后就把宝贝给藏起来了。所以,我们记者和那位知情人商定,先找到藏家,再协商拍摄佛龛……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摄制组驱车来到了奉贤市区的一个小区里。据说,收藏佛龛的卫先生就住在这里。
走上小楼,敲开了一扇铁门,听到我们是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的记者,卫先生热情地请我们进了屋。他说,自己算是《国宝档案》的热心观众,几乎天天都看这个节目。进入这间不大的居室,我们四下观察,复式的房间不算很大,根本装不下那个近四米高的佛龛。也就是说,佛龛并没有藏在卫先生的家中。那么,佛龛在哪儿呢?
攀谈中,记者提出,希望能拍摄一下卫先生的藏品。热情的卫先生满口答应,可不想,他话锋一转,却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
原来,卫先生收藏十几年,藏品不计其数。可是,他还是希望能有专家,为自己的收藏“长长眼”。所以,他希望我们能与专家一起来拍摄。
可是,卫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想法正与我们不谋而合。因为,在来奉贤之前,我们就已经联络了相关专家。准备在找到佛龛后,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就这样,我们和卫先生约定,明天一起去看他的藏品。
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了卫先生经营的公司。原来,他把自己收藏的宝物,都珍藏在了这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和专家一同上楼。没想到的是,在狭窄的楼梯和层层防盗门后,竟是一间豁然开朗的藏宝室。
一进这间藏宝室,满室全都是家具和木雕。在众多文物中,我们请来的专家唐凯先生,一眼就发现了一扇黑漆漆的屏风。
这扇屏风一组12扇,黑漆为底,虽然边缘处有些破损,但是,屏风一面所刻贺寿的序文和落款时间都是清清楚楚。而且,依据屏风上的文字可以推断,这扇屏风为清朝顺治年间所做,是当时在清朝朝廷中,担任文渊阁大学士的黄景舫,送给自己长辈的寿礼。
大屏风的另一面,还绘制了设色淡雅的《西园雅集图》。黑色底衬中,小溪树阴、庭院书生,都描绘得清新飘逸、恬淡雅致。在这12扇屏风上,每扇屏风都有着不同的人物,形态不一、栩栩如生,仿佛将人们带回了明末清初的文人庭院。
文物鉴定专家唐先生在大屏风前驻足观看、交口称赞,认为这是件难得的文物。可是,就在他还在看着这面屏风时,卫先生打开了另一间房门。没想到,屋里面竟然还摆放着两组与这12扇屏风差不多的屏风……
● 主持人:这些屏风着实令专家和记者都大吃一惊:难道这三组屏风是一套?专家唐凯说,没错,这三组在一起,是一套36扇的大屏风。好家伙,这么大的屏风,我们可都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卫先生的这些屏风从何而来?大佛龛又被卫先生藏在了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