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寻宝记(上)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年底,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江南第一朱金木雕大佛龛》的报道。报上刊登的照片不大,却明确地写着,佛龛高3.95米,宽5.56米,厚1.09米。
  这篇不长的报道立刻吸引了我们,因为《国宝档案》播出三年多,介绍了近千件国宝,可介绍佛龛还不多。而且,专家还告诉我们,木器制品不易保存,如此巨大的木雕佛龛能够保存至今,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得到这件宝物的线索,我们希望能找到大佛龛进行报道。据报纸介绍,中国清代,朱金木雕普遍制作于浙江宁波沿海一带。那么,这件硕大的木雕佛龛究竟身藏何处呢?
  经过多方联系,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道佛龛出处的知情人,说这件大佛龛就收藏在上海市奉贤区。
  奉贤,因相传孔子弟子言偃来这里讲学,后人为敬奉贤人而得名。位于上海市南的奉贤区,距上海市中心42公里。这里北倚黄浦江,南临杭州湾,是中国东部一个颇具古韵的滨海城市。
  春节过后,知道佛龛下落的知情人和记者相约,在奉贤的公园见面,要带我们去寻找这座少见的佛龛。
  据知情人说,这座佛龛的藏家姓卫,是他的好朋友,也是奉贤人。可是,自从这位藏家收购佛龛后,因为保管条件所限,他就把佛龛藏了起来,很少再给外人看了。
  ● 主持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事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人数已有近七千万。所以,这次奉贤之行,我们栏目组也算是拉开了“民间寻宝”的序幕。长久以来,藏家对于藏品都是“藏而不露”。这不,那位收藏佛龛的藏家就是这样,收购佛龛后就把宝贝给藏起来了。所以,我们记者和那位知情人商定,先找到藏家,再协商拍摄佛龛……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摄制组驱车来到了奉贤市区的一个小区里。据说,收藏佛龛的卫先生就住在这里。
  走上小楼,敲开了一扇铁门,听到我们是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的记者,卫先生热情地请我们进了屋。他说,自己算是《国宝档案》的热心观众,几乎天天都看这个节目。进入这间不大的居室,我们四下观察,复式的房间不算很大,根本装不下那个近四米高的佛龛。也就是说,佛龛并没有藏在卫先生的家中。那么,佛龛在哪儿呢?
  攀谈中,记者提出,希望能拍摄一下卫先生的藏品。热情的卫先生满口答应,可不想,他话锋一转,却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
  原来,卫先生收藏十几年,藏品不计其数。可是,他还是希望能有专家,为自己的收藏“长长眼”。所以,他希望我们能与专家一起来拍摄。
  可是,卫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想法正与我们不谋而合。因为,在来奉贤之前,我们就已经联络了相关专家。准备在找到佛龛后,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就这样,我们和卫先生约定,明天一起去看他的藏品。
  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了卫先生经营的公司。原来,他把自己收藏的宝物,都珍藏在了这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和专家一同上楼。没想到的是,在狭窄的楼梯和层层防盗门后,竟是一间豁然开朗的藏宝室。
  一进这间藏宝室,满室全都是家具和木雕。在众多文物中,我们请来的专家唐凯先生,一眼就发现了一扇黑漆漆的屏风。
  这扇屏风一组12扇,黑漆为底,虽然边缘处有些破损,但是,屏风一面所刻贺寿的序文和落款时间都是清清楚楚。而且,依据屏风上的文字可以推断,这扇屏风为清朝顺治年间所做,是当时在清朝朝廷中,担任文渊阁大学士的黄景舫,送给自己长辈的寿礼。
  大屏风的另一面,还绘制了设色淡雅的《西园雅集图》。黑色底衬中,小溪树阴、庭院书生,都描绘得清新飘逸、恬淡雅致。在这12扇屏风上,每扇屏风都有着不同的人物,形态不一、栩栩如生,仿佛将人们带回了明末清初的文人庭院。
  文物鉴定专家唐先生在大屏风前驻足观看、交口称赞,认为这是件难得的文物。可是,就在他还在看着这面屏风时,卫先生打开了另一间房门。没想到,屋里面竟然还摆放着两组与这12扇屏风差不多的屏风……
  ● 主持人:这些屏风着实令专家和记者都大吃一惊:难道这三组屏风是一套?专家唐凯说,没错,这三组在一起,是一套36扇的大屏风。好家伙,这么大的屏风,我们可都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卫先生的这些屏风从何而来?大佛龛又被卫先生藏在了哪儿呢?
其他文献
2007年6月20日上午,由中国收藏界年度金榜组委会和中国《收藏界》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国宝评审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全国政协主席张思卿,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著名专家史树青、杨伯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王巨才,《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刘格文少将,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罗杨,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首都文化、艺术、收藏、拍卖等各界
期刊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值得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刚刚送走国务院确定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我们又迎来了首届中国民间国宝的颁奖典礼,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本届活动的主办单位《收藏界》杂志社全体同仁、中国收藏界年度金榜组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向光临、出席“西凤将军情”杯首届中国民间国宝颁奖典礼的各位领导、各位部队首长、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著名艺术家、各位贤达名士、新闻界
期刊
“嘉靖通宝”小平钱24.2×1.5毫米,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始铸平钱;廿三年工部按洪武等钱式铸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钱各三万文。据记载小平为素背,其余皆记重。折十幕文记值记重。听说还行一枚同样的小平钱已入藏博物馆,并有争议,今逢盛世,把这两枚钱币登出,供专家、学者和钱币爱好者研究、鉴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如意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体作S形,像一个有长柄的勺。柄前有一扁圆形结,有的柄尾还带飘缨。或者说,如意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裨史类编》中认为:“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作人指爪,柄爪可三尺许,或脊背有痒,手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后来人们取其爪杖之形,做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用来作为送人的礼物,寓事事如意。  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例如:珐琅如
期刊
此钱为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圣祖所铸制钱。正面为“康熙通宝”四字,背面为满文“昌”和汉宁“昌”二字,横读楷书。字体遒劲,书法精美,形制特大(比普通“康熙通宝”要人0.3-0.5毫米),钱体偏厚,文字深峻,铜质金黄,包浆也较自然,有雕刻之痕。经测试,钱体直径为3厘米(相当于折二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屏风在我国由来已久,常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有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的作用,是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传统家具。在我们这次征集的民间国宝入围藏品中,就有这么一件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风,其形体高大、精雕细镂、题材丰富、气势恢弘,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现为厦门复文美术馆收藏。    美轮美奂的传统工艺    这件木雕十二扇屏风,高345厘米,宽624厘米,大气磅礴。由铁力木及金漆木雕组成,所刻人物故事题材采
期刊
笔者前几年用一柄三镶玉如意与朋友换了一件角雕弥勒五子戏猴图摆件(见图)。棕红色角质,通高30.5厘米,重600克。底呈不规则椭圆形,中浅空,壁厚0.8厘米,长径11.8厘米,短径6.5厘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熟悉玉雕历史的人都知道,清代玉雕手工业在各种因素推动下,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一时期玉雕的数量之多、材质之美、做工之细、题材之新,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众多的清代玉雕精品中,有一套玉雕十八罗汉十分独特。它由和田青玉雕刻而成,每一尊罗汉都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排列在一起形态各异、气势恢弘。    玉雕罗汉世间稀    十八罗汉是佛教中的人物,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上另两位尊者而组成的。唐代佛教传入我国
期刊
2007年2月12日下午,上海市工商局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向市民警示《清明小河图》(书画长卷复制品)、毛泽东金玉墨宝、世纪伟人金钻怀表等7则收藏品广告的违法表现,同时发出今年第1号广告禁令,要求各广告发布单位立即停止发布相关违法广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秦公壶,通高42.3厘米,春秋早期青铜盛酒礼器。壶的横截面作圆角长方形。直口,长颈,垂腹。颈部饰波曲纹,两侧有兽首衔环,扁环上饰有龙纹。腹部饰交龙纹,腹中饰有一个高浮雕螺形角的兽首,兽首的身躯向两侧展开,与四周的龙纹反复交缠。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通器形体硕大,形制庄重,纹饰瑰丽。在造型和纹饰设计上,此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颂壶,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交龙纹方壶均极其相似,是难得一见的青铜艺术珍品。  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