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ywt_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者的做法是:
  
  1.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1 在轻读想象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象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
  1.2 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1.3 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
  1.4 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2.積累促感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
  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
  
  3.交流促感悟。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
  3.1 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灵活多样的交流,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以扩大感悟的效应。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这一关键点设问: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用了一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思考: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以此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深入交流,感悟隐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信息。
  3.2 改进交流方法,提升感悟力度。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改进交流方法,刻求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与培养;要以个性观念指导、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推行个性化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学习方式独立地参与学习过程;要尊重、信任、指导学生,让他们以“交流”促自主学习,以“交流”促自我感悟。
  3.3 扩大交流范围,推进感悟深度。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多向交流,引导他们突破条条框框,展开理解上的辩论,多角度的思考,在自主、合作的讨论中,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思路的拓展、灵感的激发,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情、景、人、物,使交流“增值”,感悟加深;要实行“超文本”交流,(如给课文“补白”——《赤壁之战》中:黄盖怎样向周瑜献计?)大胆地跳出课文议课文,以促进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要在符合科学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敢于除“旧”布新,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课内的交流,将学生引向课外的更深层次的探究,以确保学生进一步深化感悟。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在教学工作中,针对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条理不清、内容空洞等现象,初步探索并使用多阅读、常积累、勤练笔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言之,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去领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好的东西记下来,并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而且在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写成日记。    1.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1.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學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两位老前辈的话,不仅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确定了培养语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等活动,应该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那么,如
期刊
【摘要】本文是“话题作文多角度立意”的教学设计。笔者主要采用讨论法和归纳法,按照导入、明確立意的要求、探究立意的技巧、分析话题作文“风”的构思立意、分析话题作文“良师”的构思立意、作业六个步骤进行教学。  【关键词】话题作文 多角度立意 讨论法 归纳法    Make a topic from points of view when writing the topic composition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从教学内容来看,自然人生、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诗文辞赋,姹紫嫣红。从教学形式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展示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应该是海阔天空,那么语文教师也应放开手脚,自由驰骋,在教学过程中不囿于规行矩步,创造力不致受到压抑;同时也应有开有合,控制适度,收放自如,否则无控制之课就会如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任意东西。优化的语文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本文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的岗位指向——高级程序员、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等技术类岗位的特点,分析得出了9种核心能力。并以本专业一门核心课程——《Java企业技术》为例来阐述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实现方法。  【关键词】职业能力 模块化 软件技术 高职教育    自我国启动实施“国家技能型
期刊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用智慧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学好语文固然需要熟记,需要多积累,但调动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文对怎样调动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简要论述。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学习 积极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用智慧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充分调动起
期刊
【摘要】网络是我国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参与社会交流的一个主要渠道。从对高职学生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诚信度低的状况。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度低的原因,探索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树立良好的网络诚信品质,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网络 诚信度 品质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二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思路的重要性。因为读文章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就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写文章讲究文章的思路,就便于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就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项任务中,找到了一个训练的共同点。下面以《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谈谈
期刊
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尔基也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世界的思维。”没有想象,不可能有诗,也不可能有文学。试想,如果茅盾没有对白杨树的联想,就不可能有对北方农民乃至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赞扬;杨朔若没有对蜜蜂的想象,就不可能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创造世界的哲理。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
期刊
【摘要】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成了众多教师不懈追求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生 历史学习 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