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是我国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他们参与社会交流的一个主要渠道。从对高职学生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诚信度低的状况。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诚信度低的原因,探索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树立良好的网络诚信品质,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网络 诚信度 品质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9月,我国网民已达2.53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总数30%,约为7600万。网上资讯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以其独特的承载和传播信息知识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捷丰富的交互式人际交往平台,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诚信,即诚实守信,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人无诚信,无以立身;国无诚信,无以邦交。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的失信状况。
1.1 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网络信任危机。所谓网络信任危机是指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人们对网络安全、网络信用体系缺乏足够的信任,从而导致网络人际交往的困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指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较低,只有1/3网民表示信任互联网,网民学历越高,这种不信任感越明显。大学生群体对诚信的要求则更低。对我院高职学生进行的诚信状况问卷调查中,在问及学生在互联网上是否有过不诚信的行为时,69.44%的学生有意无意都有过不诚信的行为(图一),74.12%的学生对网络中认识的人或事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图二)。
在对待网络中诚信的态度上,大部分采取了拒绝或积极防范的态度,只有2.45%的学生希望用自己的行为来加强对方的诚信行为,做到“以诚感人”。来自CNNIC的调查也显示:有31.3%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95%的人在网上给自己取了网名,而只有5%的人在网上用自己的真姓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较为普遍的信任危机。
1.2 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学习危机。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它也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学生巧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浮躁的学风。有的学生为了投机取巧,公然在网上寻人替考或是替人代考,败坏了学风;有的学生为了沽名钓誉,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百度”一下、“Google”一下就出来的“研究”成了好多大学生论文的内容,很少有经过深思熟虑后有自己观点。在德国,学生互联网抄袭现象也已引起社会关注。有学者在莱比锡大学进行的调查表明,90%的学生表示原则上能接受抄袭互联网上文章的做法;25%的被调查者承认在大学期间“作过弊”,即把别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稍作修改,在不说明来源也不核对真伪的情况下,作为自己的论文或者作业上交老师;有2%的学生干脆将网上下载的文章原封不动地作为自己的成果提交给教授。
2.高职大学生网络失信的原因探析。
2.1 网络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地说,网络失信现象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和网络传播的隐匿性为网络失信行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在匿名的环境下,网民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会“淹没在群体之中”,觉得没人知道他做得好不好,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说,网民会认为在网络上失信行为的代价比较小,时间一久,网民会感到自我身份意识的缺失(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去个性化),在群体中会失去自我,表现得和单独时不一样,有的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有研究者发现,当个体的个性身份被隐藏,所在的群体越大时去个性化程度就越大,在这中状态下个体很少关注自己的價值观和行为,这就不难理解在互联网中失信行为的普遍。
造成网络信任危机的另一主要因素是网络的内容。速度和时效是网络成功的关键,一条信息几秒钟就可传遍全世界,媒体都在争夺第一时间发稿和独家新闻,因此,互联网上有些信息难免是匆忙制作和传播的。大家知道“速度和时效是准确、公正、完整和平衡的敌人”,在这种时间压力下,无法完成信息发布的核实和平衡,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完整性就要受到破坏。全球网络传播是在匿名环境下进行的,网络在传播真实、科学的信息和先进健康的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在传播失真的、不科学的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这种风气也给大学生网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2.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在做着失信于公众的事情,产生了许多失信者占便宜、守信者吃亏的情况。这种现实误导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不诚信、耍滑头能占很多便宜,老实守信反而会吃亏。所以他们认为:在网络上,一个缺少监督的虚拟世界中,没有必要坚守诚信,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各种角色,而不用负责任。当前我国非常重视诚信问题,把诚信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正是因为看到了社会诚信普遍缺失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3 高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看,基本上都在二十岁左右,尽管文化基础较差,但大都以为自己长大了,其实思想、心理还很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时期,思想正处在非常不稳定的阶段,他们有冲劲、有想法、有创意,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都是一群不安于现状的人。活跃的思想使他们不会局限于中规中矩的答案,“有创意、够好玩”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网络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掩盖真实的身份和想法。
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看,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许多家长简单的要求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势必会形成比较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小的时候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其他一概不问,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精神上严重“缺钙”。知识的储备是有了,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却没有同时得到提高,因此在网络上有意识的用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去获取一些利益。
最后,一些学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也许在现实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在网络中变得跟平时很不一样,故意用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去发泄,来寻找内心的平衡。
3.高职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教育的途径。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人,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建设,要求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虽很难去改变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杜绝网络失信行为的监管方法,但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减少网络失信行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品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3.1 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先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产生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包括网络监管体系,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只有真正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的时候,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
3.2 教育管理更要讲诚信。教育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校更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杜绝种种失信行为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网络上与学生真诚交流,起带头作用,树立网络诚信的榜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网络诚信落实到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校和教师的失信行为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大家都来讲诚信。
3.3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网络诚信教育的新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主课堂的发挥,一方面,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崇高的诚信意识,包括网络诚信意识,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因此,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社会中都要坚守诚信底线。
3.4 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在各院系部成立大学生诚信度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挂钩),其中设立专门的网络诚信评分要素,确定网络诚信的标准和级别,确定测评途径,可通过网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等几种方式。通过运用网络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并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增加个人信用情况一栏),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注重个人诚信打下基础。
3.5 建立健全网络失信惩罚机制。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把诚信意识和誠信行为统一起来。在广泛进行网络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让那些失信的学生及时品尝失信的后果而坚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3.6 切实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生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具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善于用各种新途径做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学生工作辅导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用学生熟悉的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真正有效地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解决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仅靠高职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要过高地期望通过诚信教育,学生马上就能变得在各方面讲诚信起来,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不诚信而使人获利的状况,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变得诚信起来。而与发达国家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信用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以说,呼唤大学生网络诚信,在全社会建立诚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网络 诚信度 品质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9月,我国网民已达2.53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总数30%,约为7600万。网上资讯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以其独特的承载和传播信息知识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快捷丰富的交互式人际交往平台,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诚信,即诚实守信,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人无诚信,无以立身;国无诚信,无以邦交。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对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的失信状况。
1.1 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网络信任危机。所谓网络信任危机是指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人们对网络安全、网络信用体系缺乏足够的信任,从而导致网络人际交往的困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指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较低,只有1/3网民表示信任互联网,网民学历越高,这种不信任感越明显。大学生群体对诚信的要求则更低。对我院高职学生进行的诚信状况问卷调查中,在问及学生在互联网上是否有过不诚信的行为时,69.44%的学生有意无意都有过不诚信的行为(图一),74.12%的学生对网络中认识的人或事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图二)。
在对待网络中诚信的态度上,大部分采取了拒绝或积极防范的态度,只有2.45%的学生希望用自己的行为来加强对方的诚信行为,做到“以诚感人”。来自CNNIC的调查也显示:有31.3%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95%的人在网上给自己取了网名,而只有5%的人在网上用自己的真姓名。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较为普遍的信任危机。
1.2 网络给高职大学生带来学习危机。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它也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学生巧走捷径,放弃了刻苦钻研,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浮躁的学风。有的学生为了投机取巧,公然在网上寻人替考或是替人代考,败坏了学风;有的学生为了沽名钓誉,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百度”一下、“Google”一下就出来的“研究”成了好多大学生论文的内容,很少有经过深思熟虑后有自己观点。在德国,学生互联网抄袭现象也已引起社会关注。有学者在莱比锡大学进行的调查表明,90%的学生表示原则上能接受抄袭互联网上文章的做法;25%的被调查者承认在大学期间“作过弊”,即把别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章稍作修改,在不说明来源也不核对真伪的情况下,作为自己的论文或者作业上交老师;有2%的学生干脆将网上下载的文章原封不动地作为自己的成果提交给教授。
2.高职大学生网络失信的原因探析。
2.1 网络自身的局限性。客观地说,网络失信现象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和网络传播的隐匿性为网络失信行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在匿名的环境下,网民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会“淹没在群体之中”,觉得没人知道他做得好不好,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是说,网民会认为在网络上失信行为的代价比较小,时间一久,网民会感到自我身份意识的缺失(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去个性化),在群体中会失去自我,表现得和单独时不一样,有的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有研究者发现,当个体的个性身份被隐藏,所在的群体越大时去个性化程度就越大,在这中状态下个体很少关注自己的價值观和行为,这就不难理解在互联网中失信行为的普遍。
造成网络信任危机的另一主要因素是网络的内容。速度和时效是网络成功的关键,一条信息几秒钟就可传遍全世界,媒体都在争夺第一时间发稿和独家新闻,因此,互联网上有些信息难免是匆忙制作和传播的。大家知道“速度和时效是准确、公正、完整和平衡的敌人”,在这种时间压力下,无法完成信息发布的核实和平衡,信息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完整性就要受到破坏。全球网络传播是在匿名环境下进行的,网络在传播真实、科学的信息和先进健康的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在传播失真的、不科学的信息和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这种风气也给大学生网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2.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在做着失信于公众的事情,产生了许多失信者占便宜、守信者吃亏的情况。这种现实误导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为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不诚信、耍滑头能占很多便宜,老实守信反而会吃亏。所以他们认为:在网络上,一个缺少监督的虚拟世界中,没有必要坚守诚信,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各种角色,而不用负责任。当前我国非常重视诚信问题,把诚信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正是因为看到了社会诚信普遍缺失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3 高职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看,基本上都在二十岁左右,尽管文化基础较差,但大都以为自己长大了,其实思想、心理还很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时期,思想正处在非常不稳定的阶段,他们有冲劲、有想法、有创意,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都是一群不安于现状的人。活跃的思想使他们不会局限于中规中矩的答案,“有创意、够好玩”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网络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掩盖真实的身份和想法。
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看,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许多家长简单的要求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势必会形成比较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小的时候目标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其他一概不问,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精神上严重“缺钙”。知识的储备是有了,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却没有同时得到提高,因此在网络上有意识的用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去获取一些利益。
最后,一些学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也许在现实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在网络中变得跟平时很不一样,故意用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去发泄,来寻找内心的平衡。
3.高职大学生网络诚信品质教育的途径。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人,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和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建设,要求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虽很难去改变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杜绝网络失信行为的监管方法,但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减少网络失信行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诚信品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3.1 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先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产生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包括网络监管体系,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只有真正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的时候,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
3.2 教育管理更要讲诚信。教育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校更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杜绝种种失信行为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在网络上与学生真诚交流,起带头作用,树立网络诚信的榜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网络诚信落实到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校和教师的失信行为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大家都来讲诚信。
3.3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渗透网络诚信教育的新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主课堂的发挥,一方面,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崇高的诚信意识,包括网络诚信意识,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因此,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社会中都要坚守诚信底线。
3.4 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在各院系部成立大学生诚信度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挂钩),其中设立专门的网络诚信评分要素,确定网络诚信的标准和级别,确定测评途径,可通过网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等几种方式。通过运用网络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并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增加个人信用情况一栏),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注重个人诚信打下基础。
3.5 建立健全网络失信惩罚机制。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把诚信意识和誠信行为统一起来。在广泛进行网络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让那些失信的学生及时品尝失信的后果而坚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3.6 切实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生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具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善于用各种新途径做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学生工作辅导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用学生熟悉的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真正有效地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解决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仅靠高职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要过高地期望通过诚信教育,学生马上就能变得在各方面讲诚信起来,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不诚信而使人获利的状况,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变得诚信起来。而与发达国家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信用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以说,呼唤大学生网络诚信,在全社会建立诚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