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及其问题解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anwu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对辩证法的探讨是在对哲学基本问题讨论时引申出来的,我们可以透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来审视辩证法。康德是第一位比较系统的研究了这个问题的近代思想家。康德的辩证法以理性辩证法的样态而出场;费希特在考察了康德的辩证法思想后,指出了康德辩证法的缺陷并提出了自己的主体辩证法;而谢林又着重强调了客体方面,提出了他的客体辩证法。这些近代哲学家关于辩证法的思想研究,给黑格尔认识辩证法提供了理论资源。黑格尔正是在考察了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辩证法思想的研究上,提出了绝对理念的辩证法。把辩证法理论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辩证法;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
  作者简介:毛健(1989-),男,浙江嘉兴人,苏州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辩证法,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追溯起,到近代经过康德、费希特、谢林,到了黑格尔那里有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发展,并且在其理论形式上几乎达到了完美。但是辩证法在德国古典哲学阶段的发展却是受到限制的,它被深深的包裹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外衣之中。康德把辩证法理解成思维方式自身的矛盾,黑格尔把辩证法卷入到概念的运动之中。这虽然促进了辩证法理论的丰富,但也没有科学的说明辩证法思想。
  一、康德的理性辩证法
  康德的辩证法以理性辩证法的样态而出场。为了论证科学知识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普遍必然性,康德对纯粹理性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理性辩证法作为一种逻辑矛盾和逻辑分析方法而产生。作为一种逻辑矛盾,康德在论证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和普遍必然性时,通过先验的方法引进了先天综合判断、先验自我、先验能力等概念,使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得到了保证。但由于人的先验能力的限制,人只能认识被先验能力加工过的事物表象,而不能认识事物本身。而在论证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和普遍必然性时,陷入了逻辑矛盾。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完全可以脱离经验材料而根据两个相互对立的逻辑命题而分别作出一番符合逻辑的推论,最终得出两个相互反对但又各自成立的命题。因而理性辩证法就陷入了谬误的推理。具体来说,产生谬误的原因在于范畴的不正当使用,将原本用于经验世界组织整合知识的范畴用于脱离材料的超验世界——形而上学领域——进行先验逻辑的演绎,因而出现了“先验幻相”这种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内容的假象,因此就陷入了“二律背反”的谬误推理。作为一种逻辑分析方法,康德把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论理性作为认识能力追求的是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一方面通过理论理性构造了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理性构造了一个对象世界、一个有规律的世界;实践理性作为意志能力追求的是客观道德法则,保障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与普遍必然性。
  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论证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但令人惋惜的是他把辩证法仅仅看作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的产物,只是人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费希特的主体辩证法
  费希特的哲学重点在于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他在考察了康德哲学之后受康德影响,充分赞扬了康德哲学中先验自我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他认为康德并没有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问题,相反康德哲学的缺陷仍然是理论与实践、必然和自由的分裂,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康德肯定“自在之物”这个毫无意义的幽灵在其哲学世界里不可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费希特把康德受自身条件限制的先验自我发展成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自我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提出思维创造存在。具体来说,这种哲学思想表现于费希特建立的知识论三大基本原理:第一,自我设定自身;第二,自我设定非我;第三,绝对自我统一自我与非我。在费希特看来,自我是不证自明的、唯一的实在,是不依赖于任何别的东西的自我产生、自我肯定,也即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先验存在。非我是与自我相对立的事物,自我创造了非我、非我以自我的存在为前提。这也就是说主体创造客体。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是由于自我本身的运动产生的对立,所以自我和非我最终又在绝对自我中得到了统一。绝对自我仍然是一种无条件的、不受任何东西决定的绝对主体。这样主体和客体最终在绝对自我中得到了统一。
  费希特的先验主体辩证法是一种先验主观唯心主义这哲学。他把主客的对立理解成“自我”本身产生的对立,客体完全依附于主体。最后又在绝对自我中得到了两者的统一,而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无限过程构成了主体统一的基础。这是一种主观理解,事实上自我始终无法克服与非我的对立。但费希特突出强调了主体因素在辩证法中的作用,主体在认识世界时所发挥出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三、谢林的客体辩证法
  谢林是继康德、费希特之后的德国哲学家。他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辩证法,以此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他提出哲学的出发点和原则是“绝对同一性”。谢林认为,主体和客体是有差别的、矛盾的,要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需要一个超出两者之上的最高原则,那就是“绝对同一性”。绝对同一性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也不是同时的两者,它是客观的、绝对的“自我意识”,它凌驾于主体之上,是万物的本原,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依据。“绝对同一性”是没有差别的和绝对的,同时“绝对同一性”又先于一切差别和矛盾而存在,是差别和矛盾的根源,差别和矛盾最终又回归到了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性”中。进而谢林把康德、费希特的主观辩证法推广到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领域形成了客观辩证法,认为人类历史如同自然发展的历史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的是事物本身的矛盾。
  谢林一方面强调了自然对精神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精神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和认识前进的动力,其构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法。但是这种对于辩证法的认识,谢林没有解释清楚。无差别、无条件的绝对同一是如何过渡到有条件、相对的差别和矛盾,并且其统一的终点是客观的绝对的自我意识,就不得不陷入唯心主义的窠臼。谢林的客观辩证法对黑格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黑格尔正是在谢林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了对于辩证法的认识。   四、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辩证法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辩证法思想启发于康德的“二律背反”,在积极吸收了费希特、谢林的哲学思想后,批判了他们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他的理念辩证法。
  在黑格尔的哲学里,辩证法是作为最高存在的绝对理念的运动法则。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他把辩证法提升为一种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是一种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哲学方法。绝对理念本身发生着辩证运动,使自己完成自己的发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逻辑学》是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理论阐述的重要文献,在《小逻辑》一书中黑格尔对辩证法作了一系列的解释:“概念的运动原则不仅消融而且产生普遍的特殊化,我把这个原则叫作辩证法。”[1]“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2],“不可以只限于在哲学意识内才有辩证法或矛盾进展原则。相反,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其他高级意识和普遍经验里的法则,举凡围绕着我们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看作是辩证法的例证。”[3]这就说明,在黑格尔看来,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辩证法是绝对理念本身所固有的东西。而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特殊领域和特殊形态,也莫不受辩证法的支配。”[4]任何事物都抗拒不了这一方法的力量,“这是理性企图在每一个事物中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意向。”[5]所以,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也是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的。但无论是作为本体论的意义,还是作为方法论的意义,事实上黑格尔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说的,在黑格尔哲学里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就是同一个东西。
  绝对理念的运动坚持辩证原则。绝对理念从自身中外化出整个自然界,自然界的产生正是绝对理念运动发展这套逻辑运作的结果。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说道:现实事物是没有客观实在性或对象性的,一切实证的、对象化的事物都是观念的外化,是自我意识进行“否定”的结果。“对象本身表明了自己对于自己说来是消逝着的东西……自我意识所以认识到对象的这种虚无性,一方面是由于他外在化它自己;因为它正是在这种外在化过程里把自身建立为对象……另一方面,这里同时还包含另一环节,即自我意识又同样扬弃了这种外在化和对象性,并把这种外在化和对象性收回到它自身中,因而它在它的异在本身里就是在它自身中。”[6]而上述的这一过程,黑格尔又把它搬到了《逻辑学》里。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把这一辩证运动表述为概念从普遍到特殊再到个别。
  在逻辑学阶段中,绝对理念是作为纯粹概念而存在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系列纯粹概念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规律、原则。纯粹概念之所以是相互联系并且相互转化而保持统一,原因在于事物总是一个许许多多纯粹概念甚至是由纯粹概念组成的概念群复合在一起而构成的总体。在黑格尔眼里,具体事物就是具体概念,整个纯粹概念的发展是一个有着内在必然联系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和其他环节内在的联系在一起而不可分割。所以黑格尔认为只要说明了“具体概念”自身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是如何相互转化、如何内在的联系成一个统一体,那也就是说明了和认识了具体概念,那也就是说明了和认识了具体事物。只要说明了这些联系,也就说明了这些环节,说明了这些环节也就说明了这些联系。因而具体概念内部的各个环节,都是由许多逻辑规定有机联系着的,并且是相互转化着的一体。
  所以,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不但是理念的运动法则,还是哲学本身。这一判断的依据在于哲学的独立性是使用自己证明自己、自己回归自己的圆圈式的论证方法。黑格尔说“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过程里,转变成为终点,以及成为最后的结论。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它本身之时。这样一来,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7]
  小结:
  辩证法思想在近代得到了发展。从康德到费希特到谢林到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思想理论越来越丰富,我们透过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的棱镜,审视近代辩证法思想,加深了我们对于辩证法问题的认识。从康德的理性辩证法、费希特的主体辩证法、谢林的客体辩证法、黑格尔的理念辩证法,马克思也是在充分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扬弃,提出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所以,对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考察为我们进一步去认识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奠定了基石。
  注释:
  [1]【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刷馆2004年版,第88页。
  [2]【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刷馆2004年版,第177页。
  [3]【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刷馆2004年版,第177页。
  [4]【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刷馆2004年版,第177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0页。
  [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译,商务印刷馆1996年版,第258-259页。
  [7]【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M].2004年版。
  [2]《费希特著作选集(第3卷)》梁志学,商务印书馆[M].2000年版。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译,商务印刷馆[M].1996年版。
  [4]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刷馆[M].2004年版。
  [5]黑格尔:《逻辑学》下卷,贺麟译,商务印刷馆[M].1966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M].2009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韦勒克、沃伦对于意象、隐喻、象征三者相互联系的理论,以叶芝中后期诗作《玫瑰树》中的“玫瑰”意象为分析文本,旨在论述、探究诗人在其中后期诗作中“玫瑰”意象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玫瑰;意象;隐喻性;象征性  作者简介:程航华,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英语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2  我是不喜欢畅销书的。  在我眼中,所谓的畅销书大多都是一些流行作家用夹杂着大量流行语的手法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而写的作品。这一类书往往毫无价值可言,把原本神圣的理想、纯洁的爱情变得低卑、变得肮脏、变得一文不值。但当我读了这部书后,我才相信,畅销书原来也能够很精彩。  这部书以通俗的小说方式
摘 要:从前秦到两汉,人们认为大自然山水是神祇的化身,是道德教化的象征;魏晋时期自然山水只是作家认识的客观对象;唐代山水有了生命,成了作家情思所寄的载体。宋代作家借山水来表达人生义理。自明已降作家或独抒性灵以山水寄托清幽情思,或描绘普通人眼中充满世俗情调的山川景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人与自然;神祇化身;世俗情调  作者简介:吴招弟(1985.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研究
摘 要:《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富含女性主义观点。本文主要对女主人公爱玛的一些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爱玛;独立;自由;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奥斯丁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性视角对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大女性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摘 要:词是字有定声、定调,字有定数的文体。有人说词的格律束缚了词的情与美。实际上一首好的词作必然是律与情相互和谐。本文以《浣溪沙》为例,试图探索词的以律传情的特性。  关键词:词;格律;情感;《浣溪沙》  作者简介:王福来(1990.1-),男,汉族,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同时供职于吉林省国税系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关于现代文学的转型,现在已然是一个经典化的体系构建,它往往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导对现代文学的转型进行叙述,主流的文学也日益被经典化,而那些迥异于主流文学的暗流如鸳鸯蝴蝶派的通俗文学的书写在文学转型的研究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遮蔽。通过对暗流的寻觅,试图探寻现代文学转型的偏异的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转型;暗流;偏异;主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作者简介:于帅(1991-),男,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失乐园中的凛子和久木之所以会走在一起,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身体内部最根本的欲望在控制着他们。他们在外人看来已经是让人十分羡慕的了。应该拥有的东西,也全都有了
摘 要:池莉和方方同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又同为武汉的女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一些相同的艺术特色,但由于个性气质和禀赋的不同,二人在持有相同的艺术特征的同时又各具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新写实;价值倾向;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豆金(1991.8-),女,汉族,河南省鹤壁市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萧统《昭明文选》中选了鲍照的《芜城赋》,作为赋体文学,该作表达了一种扬州城衰败的叹息之情。无独有偶,千年之后,宋人姜夔作自度词《扬州慢》,同样也表达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感慨。鲍照的《芜城赋》与姜夔的《扬州慢》的艺术之异,文体不同带来的抒情之异,值得我们探寻。  关键词:鲍照;姜夔;赋与词;文体的抒情性  作者简介:蔡晓伟(1994-),男,江苏昆山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说有几位初级经理参加一个管理培训课程,培训师问:“假如一截木头上有五只青蛙,其中三只决定跳开,木头上还剩几只青蛙?”学员不假思索地同声回答:“两只。”培训师说:“错。仍然剩下五只,因为决定跳开不等于实际跳开。”如果说《教育规划纲要》是“决定跳开”的话,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就是从“决定跳开”到“实际跳开”的过程。而在有些人士看来,相对于其他教育领域“实际跳开”的进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