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河南方言与传统民歌的关系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a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民歌产自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口头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河南民歌作为传统民歌的一大体系,在我国民歌界独树一帜。本文就从方言对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三方面的影响入手,来解析河南方言与传统民歌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河南方言;传统民歌
  一、传统民歌简述
  (一)传统民歌的定义
  传统民歌是相对于创作民歌而言的,它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中,为表达情感、反映生活或传授知识而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一种歌曲形式。由于它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的特殊性,故而它的音乐在形式上有着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在情感方面也较为真挚、自然、粗朴、直率。
  (二)方言与民歌的关系
  “两地不同俗,异乡不同音”,我国地域广阔,语系丰富,民歌形式也丰富多彩,各地区民歌都独具特色。所谓“言为心声,歌为言之补充”,而传统的民歌又都是由方言来演唱,可见民歌与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歌的旋律、节奏及重音都与当地的方言一脉相承,民歌的情感非方言不能表达,很多音乐研究着都认为把任何地方的方言加以抑扬顿挫,节奏与音调加以控制地读出来,就与当地的民歌十分相像。
  二、河南民歌的地方性色彩
  河南地属平原地带,地域广阔,素有中华民族的摇篮之称。河南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即“雅言”)基础方言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话的咬字吐词以及语调上都十分相似,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话词都是在河南方言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除去这些共性,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河南方言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与魅力。河南的民歌资源丰富,风格众多,演唱内容也包罗万象,记录着百姓日常和生活情感,由于在歌曲中加入了方言的因素,使其在歌词结构、韵律上体现出极强的口头程式,带有了更加浓厚的乡土气息。河南民歌在其旋律节奏以及歌词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是我国传统民歌中的一大亮点。下面我就对河南民歌的旋律、节奏以及歌词特点与河南方言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河南方言对传统民歌旋律的影响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生命之根,而人类的语言是人表达情谊的高级信号,是旋律产生的本源。旋律在音乐中具有始祖性、主导性和重要性。从早期的《诗经》上看,歌曲的旋律是完全依附于语言音调的,基本上是在四声音调的基础上进行,它不能脱离语言语调而独立存在。
  1.音调影响旋律
  河南民歌按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灯歌、等等。这些民歌都是根据当时劳动娱乐的情景,在语言基础上自发而成的,但是歌曲字音的变化相当明显,歌曲的感情与韵味都是通过音调的不同表现出来的,这跟戏曲音乐创作中一贯遵循的“按字行腔”的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河南民歌《编花篮》中的第一句“编”、“摘”、“三”这些字,在普通话中本来是读一声,而在这首地道的河南民歌中,它却给人二声上扬的感觉,记谱时也加入了倚音,来突出特色,这正和河南北方地区说话的腔调是一致的。而唱词“三朵两朵摘一篮”中的“朵”,在普通话中念三声,而在这首歌演绎出来的却是加重音四声,并且还唱成河南人习惯用语中的儿化音“朵儿”,更给这首歌赋予了欢快活泼的情绪。把三声唱成四声造成下滑,和上述的一声唱成二声是一样的,整首歌下来给人的感觉跟河南人说话的音调一致,简直就是音乐化了的河南话。
  2.语调影响旋律
  人们说话时的声调语气和抑扬顿挫,被称为语调。它与每个字的音调密不可分,而且从语调的高低、长短、强弱、断连中我们还能体会出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喜、怒、哀、乐等等,河南人说话语调多往上扬。
  新蔡县的《王大嫂卖饺子》是比较典型的句句上扬的的例子,它是一首以农村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叙事性歌曲。描写的是村妇王大嫂早起梳妆打扮,去集市赶会,捎带着去做卖饺子生意的故事。歌曲各乐句的后半部分开始上扬,其两段的结尾处都是的落音规律,歌手第一人称的叙述性演唱与这种上扬的曲调相配合,更能突出农民朴实质朴的性格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这种曲子结尾处上扬的落音规律在河南民歌中比较普遍,例如安阳民歌《哥嫂贤惠》与《王大嫂卖饺子》相同,其落音都是和等等,这是河南民歌的一大特点——句尾语调上扬。河南民歌语言中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语调重音,河南方言用语比较重,声音洪亮,这一特点在歌曲《编花篮》中最能体现,歌曲开头的连续三个“编”“摘”以及曲中的“银”、“开”、“好”等字,无论是节奏上还是旋律上都明显的加重表现。歌曲从这些方言字上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像在用河南话讲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如果我们按机械的四声语气去演绎这些歌曲,就会显得呆板干枯,毫无故事意义了。诸如此类的河南特色民歌还有很多,例如正阳县的《十二时辰》、《王大娘钉缸》等等。
  (二)河南方言的节奏在传统民歌中的体现
  赖先刚先生说过:“语言的音乐美重要在节奏上,而音乐的节奏美与语言的节奏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在给中文歌曲配旋律时,同一句子在不同单音上加以强调,就会使句子的潜在意义发生变化,形成独特的节奏。陈雅先先生在编著的《乐理与视唱练耳》第二册教科书中写到:在歌曲中要突出强调某个字,往往用以下几种方法:1、将这个音安排到强拍上,2、提高这个音的音调,3、加强该音节对应的音符时值(如切分音),4、采用一字多音的“花腔式”或旋律上行。而民歌是自然形成的,它不经过加工,也不经过刻意的雕琢,因此它的节奏往往更接近当地的方言。河南民歌由于方言的影响大都为2/4拍或4/4拍,散拍子与复合拍子都比较少见,结构简单规整,节奏明显,且强弱对比鲜明。例如河南民歌《纺纱》。
  这首歌是一首典型的叙事小调,节奏上采用的河南民歌惯用的节拍形式2/4拍,节奏简单又富于规律。歌曲的第一句歌词中的“本性韩”中的“韩”,与“韩家湾”中的“湾”,以及“没有家产”中的“产”,在河南方言中都应是加重音,陈述时通过第一人称对这些字的强调,将自己的姓氏,住址,以及生活状况更加清晰地陈述出来,因此在演唱上歌曲中的这三个字所在位置也都自然地被放在了各小节的强拍上,音调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全部用了的切分节奏型,很自然的將陈雅先先生提出的节奏谱写手法融入其中,不但没有破坏歌曲的节奏美感,又匠心独运的散发出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
  1.民歌中方言特征词的使用
  方言中的特征词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方言特点,它也是区分各地方言的重要依据。河南民歌中方言特征词运用到民歌中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在信阳商城民歌《八段锦》中,歌词“小小鲤鱼压红腮,头摇尾巴摆”,“尾巴”的“尾”不念普通话中的“wei”,而是说成多念“yi”;而乐句“你要想妹子”,“上江子游到下江子来”,中的“子”都要带儿话音,读作“子儿”。这些都与商城方言特征一脉相称。
  参考文献:
  [1]顾之川.河南方言词考释[J].许昌师专学报,1990,(01).
  [2]李晋东.方言色彩区与民族色彩区的共性探讨[J].黄河之声,2011,(12).
  [3]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变迁,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势不可挡,艺术与科技结合成为新潮,插画艺术与人文环境与科技相互渗透融合,并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商业插画带来的冷漠感,加重了现代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压抑,与渴望回归自我的感觉。包装设计中插画运用比较广泛,但商业味太重。在本文中,从手绘插画方面的一个新的角度,探究数字化背景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 。  【关键词】:手绘插画;包装设计;商品;文化
期刊
【摘要】:动画产业作为当代艺术的范畴之一,有着商业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他的艺术性特征和美学特征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商业性维持动画持续向更高发展的支柱。然而如果只关注它的商业性而忽视艺术性,或是只看重作品的艺术性而忘记了商业性都会使作品不够完整。所以,只有商业性和艺术性并重的商业动画影片,才能最终获得大众的认可。  【关键词】:动画;艺术;商业;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繁荣,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悠、博大精深,越剧艺术仪器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当前群众文化日益繁荣的状况下,越剧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简介绍了越剧的发展历程与越剧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作用,并提出了越剧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越剧艺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  一、越剧艺术  1 . 越剧的简介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第二大剧种,又名绍兴戏,发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上海。长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传统和现代艺术理解和汲取的现状, 根据图案艺术的传统性与表现性等特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图案装饰历史、造型规律的认识, 以及简单分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认识;同时也初步探讨了西方艺术造型的方法与思想本原,达到对中西图案造型及思想的理解的目的, 进而拓展设计思维空间.  【关键词】:图案造型; 设计; 现代艺术; 思维空间  1引言  图案在艺术设计
期刊
【摘要】:在西方文化艺术中,表现主义象征着个性、自我、激进和批判。表现主义源于主题观念,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始终代表着一种在特定条件下人类的自我挣扎、恐惧的呐喊与自身的觉悟。表现主义既意味着对情感世界和人类心理状态的探索,又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现状的怀疑、抗议和反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主义绘画可以被看成是由于现代人内心充满矛盾并试图解脱矛盾而产生的一种绘画现象。  【关
期刊
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方式所发展出的文化生活。在这种文化下,信息的交流异常方便,互联网,手机,甚至路边的广告牌,都包含的各种信息。全球化信息网络的促进使得当代多元化的特质越来越突出。信息网络让资本、观点、信息和图像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大大削弱了国界的阻隔,极大改变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会方式。摄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形式和观念都被人们接纳并迅速发展。  当代纪实摄
期刊
【摘要】:单位附属绿地设计是多维立体空间环境设计,既要有立体和平面构图,又要把建筑、小品、植物等综合在一起。本文从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原则谈起,通过不同分区的景观设计对单位附属绿地景观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单位附属绿地;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分区;生态  单位附属绿地是指在某一单位或部门内,由该部门或单位投资、建设、管理和使用的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单位的员工,一般不对外开放,因
期刊
【摘要】: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由魏东策展的《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在重庆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对大众开放,画展包括8位重庆籍中国艺术家和1位法国艺术家的一百幅油画作品。笔者有机会亲临这场视觉的饕餮盛宴现场,并写下一点仅代表个人观点的感想。  【关键词】:中法;油画展;重庆美术馆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五十周年,但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却不止50年,因为早在一百余年前,
期刊
【摘要】:产品设计,具体地说是设计师基于自身的本土文化底蕴,运用已有的工具和工艺,根据美学要求,用创造性的手法将材料加工成具有一定造型艺术的实体,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合一的产品。产品的艺术造型是否成功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其中最关键的是产品的造型设计是否立足于本土文化。  【关键词】:本土化;民族元素;文化底蕴  尽管人人都说模仿是设计创新的天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模仿却又是中国不少企业根
期刊
【摘要】:城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合理发展,它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规划中各种要素的合理搭配。笔者在本文中援引文学和哲学领域的美学理论,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重视文化因素的介入三个方面阐释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合理利用美学原则构建具有整体美感的城市,避免所谓“城市视觉垃圾”。  【关键词】:城市规划;美学;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张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