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交流中,文化差异可能会引起交流障碍。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引起这些差异的起因。
【关键词】思维;整体;思想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11-0005-02
一、引言
文化差异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不同,交流中势必引起文化障碍。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必要的比较,加强对语言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必将有利于我们同西方人民的交往。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时,常常表现出细腻含蓄的倾情,西方人通常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中国人讲究含蓄和委婉的美德,西方人则喜欢直率甚至有时候露骨。西方人无法想象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是什么意义,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2、义和利关系的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中国人重义轻利。中国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5000年的文化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而短短的西方文化则注重利益,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西方人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对于中国人来说,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3、思维的差异。中国人具有求同思维,西方人则讲究求异思维。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4、整体性和个体性差异。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这是整体思维的表现。但西方人不一样,他们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这是他们重视个体的表现。
三、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的人种的差异是造成文化不同的一个主要因素。
1、地理因素。
中华文化发源地--中原地区地理条件是非常优越的,有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有黄河长江丰富的灌溉水资源,有充足的日照时间,肥沃的土壤以及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温,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中华民族从出现起就不用为衣食而愁。从距今六千多年前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种植水稻,而四五千年的半坡人就开始种植小麦,这些都意味着社会的初步稳定,从游牧为主转变为以农为主。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和秦代,小农经济产生了。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中华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的情谊。相对来说,西欧的地理条件较为恶劣。全年的日照时间较短,大部分的地区在古代均被茂密的针叶林所覆盖,野兽经常出没伤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和水稻是很难生长的。那里地表条件相当恶劣,坑坑洼洼,沼泽密布,又冷又长的冬天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英国,除了英格兰的伦敦附近,其他的地方的地理条件很差,苏格兰是山地,威尔士是低地,这使得英国的农业先天不足。南欧是地中海气候,那里夏天炎热干燥,冬天寒冷潮湿,对粮食作物的生产极其不利。西班牙处于比利牛斯山麓,意大利北部是阿尔卑斯山,而希腊也是山地密布。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西欧的早期居民只能以游牧业为主,到处追逐食物水草丰美的地方,而即便出现了短暂的农业文明也最终会被各个游牧民族所吞噬。他们不能安定的在一个地方生存。因而,西方的乡情较为淡薄。
2、政治经济制度和外部条件。
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直很发达,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持续了将近两千年。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男耕女织,世世代代都在土地上劳作。人们过着温饱有余衣食不愁的生活,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不用为生存而斗争。同时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封建制度也持续了将近两千年,历代帝王都极力完善,巩固封建统治,大力发展农业安定农民。而中央政府本身也采取了科举考试这种文试来进行官员的选拔,使得平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就拼命的往科举里面钻。而且自古中国的外部条件也较好,没有可以威胁到统治长治久安的强敌的威胁,同时,中央政府也对外邦进行安抚而不是压榨和打击,在样的政治体制和外部环境中,中华民族也便安于现状,养尊处优。而西方的经济制度一直都不稳定,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农业经济一直都不发达,使得西方的工业和贸易发展比农业发展快。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是一样。奴隶制度极为漫长,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为了生存必须斗争甚至是战斗,否则只能任人宰割。后来的封建制度是非常短暂的,也是非常黑暗的。在西方的封建制度下,教权高过皇权,教会极尽压榨平民,苛捐杂税使得人民的生活异常困苦。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从外部环境来说,即便是强大的帝国如罗马和法兰克帝国,边境也很不稳定,蛮族的骚扰经常造成帝国覆灭。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外部环境中,为了生存,西方早期居民只有去努力去斗争。
3、思想和宗教因素。
中国的文化及各种思想一直是为了统治阶级稳定社会稳定百姓服务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仁”“义”,其中的内在精髓就是“顺从”二字,“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便是对人在社会中的定位的限定,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而且儒家思想中的“爱”是博爱,是爱天下不是爱个人。后来的宗教——佛教和道教讲究的是因果报应,今生受苦,逆来顺受,不反抗不为恶就是为了换得来生的往升极乐或者得道成仙。这样的思想被统治者用来进行统治,进行愚民,百姓便从内心深处认为人生来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由天不由人,反抗也无用,一切都是忍。西方社会就不一样了,从文艺复新起,人文主义思想便牢牢地在人们心中扎根,这种思想讲究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性。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中的人是个人,而不是所有人,也就是说他们文化中的“爱”是对自己的爱,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上。西欧的宗教也讲求来世,今生忍让,受苦受罪,但是基督教并不否认个人的以及教会的私有权利,为了个人的利益,人们往往可以采取非常的手段。因此西方无论在哪种思想下,人们心中的“争”字都没有被磨灭和扼杀,反而被鼓励和刺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就分别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
四、结束语
在以上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些因素将继续作用,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继续长期的存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东西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我们应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让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王盼妮,英汉词语的文化意义及其特征[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3、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7)
【关键词】思维;整体;思想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11-0005-02
一、引言
文化差异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不同,交流中势必引起文化障碍。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对东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必要的比较,加强对语言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必将有利于我们同西方人民的交往。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时,常常表现出细腻含蓄的倾情,西方人通常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中国人讲究含蓄和委婉的美德,西方人则喜欢直率甚至有时候露骨。西方人无法想象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是什么意义,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2、义和利关系的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中国人重义轻利。中国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5000年的文化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而短短的西方文化则注重利益,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西方人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对于中国人来说,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3、思维的差异。中国人具有求同思维,西方人则讲究求异思维。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4、整体性和个体性差异。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这是整体思维的表现。但西方人不一样,他们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这是他们重视个体的表现。
三、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的人种的差异是造成文化不同的一个主要因素。
1、地理因素。
中华文化发源地--中原地区地理条件是非常优越的,有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有黄河长江丰富的灌溉水资源,有充足的日照时间,肥沃的土壤以及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温,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中华民族从出现起就不用为衣食而愁。从距今六千多年前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种植水稻,而四五千年的半坡人就开始种植小麦,这些都意味着社会的初步稳定,从游牧为主转变为以农为主。到了春秋末年战国和秦代,小农经济产生了。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中华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的情谊。相对来说,西欧的地理条件较为恶劣。全年的日照时间较短,大部分的地区在古代均被茂密的针叶林所覆盖,野兽经常出没伤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小麦和水稻是很难生长的。那里地表条件相当恶劣,坑坑洼洼,沼泽密布,又冷又长的冬天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英国,除了英格兰的伦敦附近,其他的地方的地理条件很差,苏格兰是山地,威尔士是低地,这使得英国的农业先天不足。南欧是地中海气候,那里夏天炎热干燥,冬天寒冷潮湿,对粮食作物的生产极其不利。西班牙处于比利牛斯山麓,意大利北部是阿尔卑斯山,而希腊也是山地密布。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西欧的早期居民只能以游牧业为主,到处追逐食物水草丰美的地方,而即便出现了短暂的农业文明也最终会被各个游牧民族所吞噬。他们不能安定的在一个地方生存。因而,西方的乡情较为淡薄。
2、政治经济制度和外部条件。
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直很发达,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持续了将近两千年。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男耕女织,世世代代都在土地上劳作。人们过着温饱有余衣食不愁的生活,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不用为生存而斗争。同时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封建制度也持续了将近两千年,历代帝王都极力完善,巩固封建统治,大力发展农业安定农民。而中央政府本身也采取了科举考试这种文试来进行官员的选拔,使得平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就拼命的往科举里面钻。而且自古中国的外部条件也较好,没有可以威胁到统治长治久安的强敌的威胁,同时,中央政府也对外邦进行安抚而不是压榨和打击,在样的政治体制和外部环境中,中华民族也便安于现状,养尊处优。而西方的经济制度一直都不稳定,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农业经济一直都不发达,使得西方的工业和贸易发展比农业发展快。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是一样。奴隶制度极为漫长,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为了生存必须斗争甚至是战斗,否则只能任人宰割。后来的封建制度是非常短暂的,也是非常黑暗的。在西方的封建制度下,教权高过皇权,教会极尽压榨平民,苛捐杂税使得人民的生活异常困苦。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从外部环境来说,即便是强大的帝国如罗马和法兰克帝国,边境也很不稳定,蛮族的骚扰经常造成帝国覆灭。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外部环境中,为了生存,西方早期居民只有去努力去斗争。
3、思想和宗教因素。
中国的文化及各种思想一直是为了统治阶级稳定社会稳定百姓服务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仁”“义”,其中的内在精髓就是“顺从”二字,“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便是对人在社会中的定位的限定,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而且儒家思想中的“爱”是博爱,是爱天下不是爱个人。后来的宗教——佛教和道教讲究的是因果报应,今生受苦,逆来顺受,不反抗不为恶就是为了换得来生的往升极乐或者得道成仙。这样的思想被统治者用来进行统治,进行愚民,百姓便从内心深处认为人生来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由天不由人,反抗也无用,一切都是忍。西方社会就不一样了,从文艺复新起,人文主义思想便牢牢地在人们心中扎根,这种思想讲究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人性。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中的人是个人,而不是所有人,也就是说他们文化中的“爱”是对自己的爱,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上。西欧的宗教也讲求来世,今生忍让,受苦受罪,但是基督教并不否认个人的以及教会的私有权利,为了个人的利益,人们往往可以采取非常的手段。因此西方无论在哪种思想下,人们心中的“争”字都没有被磨灭和扼杀,反而被鼓励和刺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就分别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
四、结束语
在以上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些因素将继续作用,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继续长期的存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东西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我们应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让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王盼妮,英汉词语的文化意义及其特征[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3、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