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教师只有掌握了课堂导入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配合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的方法是有规可循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怎么导入就怎么导入,一定会使课堂教学处于无秩序状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必然会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只要成功地导入新课,那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教学中来了。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1.导入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新课导入的内容务必要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等,而不能是漫无目的课堂导入。
2.导入的内容不能太繁琐。因为课堂导入只是新教学任务的开端,它不可能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导入的内容太繁琐了,就会“喧宾夺主”,使正常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一般来说,课堂导入的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3.导入的内容不能偏离学生。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所有的导入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知识层面、思维习惯等各种因素。因为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大部分是对直观事物进行表面的思维,而进初中后,必须从直观思维迈入抽象思维,这种思维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培养成的。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数学导入的方法各有千秋,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入方法都是好方法。笔者在多年的导入方法研究中,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所起的作用比较大,取得的效果更明显。
(一)故事导入法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认为:“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导入中所讲述的故事既要有数学知识在里面,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也要具有故事性,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心理,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精神抖擞。例如,在圆章节中涉及“反证法”教学,按教材很难让初中学生掌握。于是我在导入中编制了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他们在路边发现一颗梨树,树上挂满了梨子,小伙伴们纷纷爬上树摘梨,而司马光却劝阻大家说:“这梨子不能吃”,结果这梨果真很涩,不能吃。小伙伴们询问原因时,司马光说:“假如梨子是甜的,路边人来人往,早被人摘光了”。这时引入“反证法”的概念,司马光是先假设梨子是甜的,经过推理得出“梨子被人摘光”的结论,与实际“树上挂满了梨子”发生矛盾,假设不成立,所以“梨子不能吃”这个命题成立。通过这则故事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反证法的步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时,就借用了唐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唐朝的杨损尚书,想提拔一名下属担任一个重要的职务,但是担任此职务必须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所以他就以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数学题,要求下属当场完成。题目内容如下: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这个故事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切切相关,所以学生听了之后,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就充满了兴趣,不会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了。
(二)设疑导入法
俗话说:“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源头,而初中生又正处于对事物好奇的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或疑问,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进入问题的陷阱。从而想方设法去把问题解决掉。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节时,教师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就可以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我在制作教具时,由于不小心,把等腰三角形ABC的一小半被墨水涂黑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如何使这个等腰三角形复原?学生经过思考后,部分学生想出了两种方法:(1)取BC线段的中点,在此中点上作垂直线与另一条不完全的线相交,交点为A,再连接AC,则得到完整的等腰三角形ABC。(2)用量角器作,一边与另一条不完全的线相交,交点为A,连接AC,即得到完整的等腰三角形ABC。在使用设疑导入方法时,一定要巧妙地设疑,使学生处于问题的困惑中,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学生的探究的欲望才能得到调动。另外,在问题设置好之后,教师还应该要起着引导的作用,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解决问题的正途中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状态,活跃起来,从而去解决问题。
(三)纠错导入法
学生既是教学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笔者在本文只谈谈学生的错误资源在课堂导入中的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些错误。错误资源就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产生并能引起认知冲突的语言或符号,是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发挥学生错误的作用,有时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更加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导入课堂,其实就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学生错误资源的本身着手,引导学生将错误资源与正确资源进行比较,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由些可见,只要正确运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把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很有可能是学生认知过程的新起点。例如,在讲授积的乘方时,在第一课时讲完进行练习阶段时,我发现学生对乘方的概念及性质仍然处于模糊认识的阶段,很多简单的题目也会做错。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就以学生的错题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例如:,。学生在练习时,只是简单地认为,把指数2和3相乘、把2乘以10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所以,指出部分学生的错误习题,能使学生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加深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教师在选择学生的错误习题时,一定要有代表性,并且要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师把问题扩大化,只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的情绪。
(四)操作导入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中指出“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从活动中抽释出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三视图的教学中,我就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教具,把教具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效果图画下来,仔细探究,从而得出如何根据三视图判断实物的方法;在讲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简易测平仪来测量书桌是否处于水平状态?从而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新知识的教学。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的方法千千万万,但是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切记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而做到此点,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做到教学时胸有成竹;其次要多积累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来;第三,教师也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广泛地阅读教学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的方法是有规可循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怎么导入就怎么导入,一定会使课堂教学处于无秩序状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必然会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只要成功地导入新课,那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教学中来了。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1.导入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新课导入的内容务必要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等,而不能是漫无目的课堂导入。
2.导入的内容不能太繁琐。因为课堂导入只是新教学任务的开端,它不可能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如果导入的内容太繁琐了,就会“喧宾夺主”,使正常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一般来说,课堂导入的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3.导入的内容不能偏离学生。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所有的导入内容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知识层面、思维习惯等各种因素。因为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大部分是对直观事物进行表面的思维,而进初中后,必须从直观思维迈入抽象思维,这种思维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培养成的。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数学导入的方法各有千秋,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入方法都是好方法。笔者在多年的导入方法研究中,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所起的作用比较大,取得的效果更明显。
(一)故事导入法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认为:“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导入中所讲述的故事既要有数学知识在里面,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也要具有故事性,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心理,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精神抖擞。例如,在圆章节中涉及“反证法”教学,按教材很难让初中学生掌握。于是我在导入中编制了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路边玩耍,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他们在路边发现一颗梨树,树上挂满了梨子,小伙伴们纷纷爬上树摘梨,而司马光却劝阻大家说:“这梨子不能吃”,结果这梨果真很涩,不能吃。小伙伴们询问原因时,司马光说:“假如梨子是甜的,路边人来人往,早被人摘光了”。这时引入“反证法”的概念,司马光是先假设梨子是甜的,经过推理得出“梨子被人摘光”的结论,与实际“树上挂满了梨子”发生矛盾,假设不成立,所以“梨子不能吃”这个命题成立。通过这则故事可以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反证法的步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点时,就借用了唐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来导入新课:唐朝的杨损尚书,想提拔一名下属担任一个重要的职务,但是担任此职务必须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所以他就以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数学题,要求下属当场完成。题目内容如下: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这个故事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切切相关,所以学生听了之后,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就充满了兴趣,不会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了。
(二)设疑导入法
俗话说:“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源头,而初中生又正处于对事物好奇的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或疑问,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进入问题的陷阱。从而想方设法去把问题解决掉。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节时,教师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就可以提出下面的一个问题:我在制作教具时,由于不小心,把等腰三角形ABC的一小半被墨水涂黑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如何使这个等腰三角形复原?学生经过思考后,部分学生想出了两种方法:(1)取BC线段的中点,在此中点上作垂直线与另一条不完全的线相交,交点为A,再连接AC,则得到完整的等腰三角形ABC。(2)用量角器作,一边与另一条不完全的线相交,交点为A,连接AC,即得到完整的等腰三角形ABC。在使用设疑导入方法时,一定要巧妙地设疑,使学生处于问题的困惑中,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学生的探究的欲望才能得到调动。另外,在问题设置好之后,教师还应该要起着引导的作用,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解决问题的正途中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进入状态,活跃起来,从而去解决问题。
(三)纠错导入法
学生既是教学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笔者在本文只谈谈学生的错误资源在课堂导入中的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些错误。错误资源就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产生并能引起认知冲突的语言或符号,是在集体“识错”、“思错”和“纠错”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发挥学生错误的作用,有时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更加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导入课堂,其实就是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学生错误资源的本身着手,引导学生将错误资源与正确资源进行比较,找出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方法。由些可见,只要正确运用了学生的错误资源,把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很有可能是学生认知过程的新起点。例如,在讲授积的乘方时,在第一课时讲完进行练习阶段时,我发现学生对乘方的概念及性质仍然处于模糊认识的阶段,很多简单的题目也会做错。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就以学生的错题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例如:,。学生在练习时,只是简单地认为,把指数2和3相乘、把2乘以10就能得出正确答案。所以,指出部分学生的错误习题,能使学生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加深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教师在选择学生的错误习题时,一定要有代表性,并且要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师把问题扩大化,只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的情绪。
(四)操作导入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中指出“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从活动中抽释出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三视图的教学中,我就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教具,把教具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的效果图画下来,仔细探究,从而得出如何根据三视图判断实物的方法;在讲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简易测平仪来测量书桌是否处于水平状态?从而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新知识的教学。
总而言之,课堂导入的方法千千万万,但是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切记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而做到此点,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教师首先要认真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做到教学时胸有成竹;其次要多积累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中来;第三,教师也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广泛地阅读教学书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