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创新都是建立在其特有的文化艺术基础之上,紫砂壶艺也不例外。这个基础不仅受到来自外界因素(客观因素)影响,而且受到个人内在因素(主观因素)影响。那么创新基础就是在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新的文化艺术“承载方式”和“表现载体”,无外乎是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老生常谈的“创新”类问题,通过自我的认知与思考,论述个人观点,并通过论证物质基础、精神基础进一步阐述“创新基础”。
1 外师造化,广博的物质基础
艺术创作中书法、绘画、雕刻、剪纸、紫砂壶艺创作等,都是通过创作者对现存事物(现实存在的物质形态)的观察、思考、想象等精神基础,而后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创作技法,转化成“新”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存在”的“物质”,但“存在”已经是“创新”后的改变了。例如:汉字的演变,由最初造字者看到的山、水、云、木、花、鸟、鱼、虫等“存在”事物,通过“精神基础”的想象与再创造,转变成“象形”的字,这种“存在”的事物就是创新的“物质存在”基础,也就如紫砂壶艺创作过程中,需要选择提取创作题材,创作题材就是紫砂壶艺的“物质基础”;也只有通过对“物质基础”的选择与再创造,才有不断拓展的艺术形体创新。紫砂壶经典的“曼生十八式”中“井栏壶”、“匏尊壶”、“镜瓦壶”等皆是由“现存”石井栏、匏瓜、镜等,“物质基础”在创作者的“构思”中再创作也就是“创新”的作品;我个人的原创作品“祥云壶”、“大雄宝璜壶”、“世纪机遇壶”等都是通过对“现存”的云、玉璜、世纪大桥等“物质存在”经过“精神基础”的构思、设计、创作等艺术化提炼与升华创作而成,亦然是“紫砂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紫砂壶艺是集书法、绘画、陶刻、雕塑、印章、金石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载体,无论是紫砂壶艺创作的泥、型、工、款的探究,还是对创作技法、烧制过程、装饰手法的研究,还是后面需要论述的“精神基础”,都需要“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创新,一切创新都不存在创新。师法自然万物、师古尚今精粹、“功在壶外”也是这样的观点。创作者涉猎的“物质存在”越多,范围越广泛,“物质基础”就越丰富,创作者的创作题材就越多,旁征博引、博观而约取,其作品才会有更多、更广、更新的艺术“创意”。
2 中得心源,妙悟的精神基础
中得心源,“心源”原语出佛家经典,在此笔者用于创作者的思想、感悟、灵感等主观创作的“精神基础”。“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主观的“精神基础”,才能提炼、抽象、升华出有思想内涵的、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共同探讨的“精神创新”。仓颉造字观天地万物,通过将“存在”的物体、形态,抽象出“象形”文字;书法家临帖则是将前期的作品,通过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转化成的书法技巧;画家是通过对名胜山川、花鸟鱼虫、人物等的观察,在脑海形成的“意识”存在,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推陈出新,这也是“精神基础”创新的一部分。
所以创新基础是通过创作者自身“主观因素”形成的“精神基础”,再创造“物质基础”的能力及功底,形成的一种创新能力、创新基本功。一件作品的精、气、神,由取材原型的转变,透过创作者思想内涵、文化艺术水平、品味修养、眼界广度等表达出来。其实,在创作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起初的壶艺创作即是将“见到”的创作原型,通过反复思考、创作融合到符合紫砂壶艺创作的技法中来。
3 做减法,创新的“双基础”升华
2013年是我创新丰收的一年,同时也是感悟深邃的一年,故而创作了“禅意系列”作品,这几件作品可以说是我的心灵之作,也足以表达我这些日子的思想——缘、品、悟、思、凡、慧、醒、觉、放、定、戒、苦、静、唯等。这个系列的每一把壶,只取一字为名,因每人悟道不一,所以理解也不一,理解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存在的“相”,透过“心生”的“道”,产生了作品创新创作的基础,在创新基础上才能真正随心的创新,也正是“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的完美融合,并通过“去繁就简”的艺术最终诉求,“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塑造的紫砂作品,不再刻意追求固有的传统形态,随心而做,追求“禅境”之净,摆脱固有的传统按部就班的创作思路,随心、随性、随缘,也是禅之意。例如:紫砂禅意系列壶“凡”(见图1),禅需要我们常常静虑,从平凡之事中契悟大道;又如禅意系列壶“容”(见图2),艺术需要包容,海纳百川的气度;禅意系列壶“唯”,心有恒念,“唯”不更变,又如禅意系列壶等等。所以,做减法,不是“放弃”,而是“舍”,才有后来的“得”。“禅意系列”作品都是通过极简的线条与创作手法,完成的“减法”之作。故而,创新是有基础的,创新的基础则是由“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合体,紫砂艺术创作又在“做减法”,反而成就了创新“双基础”的升华。
4 结 语
外师造化,是“物质基础”,中得心源是“精神基础”,所以紫砂壶艺创新基础在是由“物质基础”和 “精神基础”的合体。所有谈论的创新话题都离不开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也只有在创作中注重“物质基础”的再创造,注重“精神基础”的再拓展,将固有“存在”的美寓于“想象”之中,才能有创新的艺术作品。
1 外师造化,广博的物质基础
艺术创作中书法、绘画、雕刻、剪纸、紫砂壶艺创作等,都是通过创作者对现存事物(现实存在的物质形态)的观察、思考、想象等精神基础,而后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创作技法,转化成“新”事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存在”的“物质”,但“存在”已经是“创新”后的改变了。例如:汉字的演变,由最初造字者看到的山、水、云、木、花、鸟、鱼、虫等“存在”事物,通过“精神基础”的想象与再创造,转变成“象形”的字,这种“存在”的事物就是创新的“物质存在”基础,也就如紫砂壶艺创作过程中,需要选择提取创作题材,创作题材就是紫砂壶艺的“物质基础”;也只有通过对“物质基础”的选择与再创造,才有不断拓展的艺术形体创新。紫砂壶经典的“曼生十八式”中“井栏壶”、“匏尊壶”、“镜瓦壶”等皆是由“现存”石井栏、匏瓜、镜等,“物质基础”在创作者的“构思”中再创作也就是“创新”的作品;我个人的原创作品“祥云壶”、“大雄宝璜壶”、“世纪机遇壶”等都是通过对“现存”的云、玉璜、世纪大桥等“物质存在”经过“精神基础”的构思、设计、创作等艺术化提炼与升华创作而成,亦然是“紫砂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紫砂壶艺是集书法、绘画、陶刻、雕塑、印章、金石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载体,无论是紫砂壶艺创作的泥、型、工、款的探究,还是对创作技法、烧制过程、装饰手法的研究,还是后面需要论述的“精神基础”,都需要“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创新,一切创新都不存在创新。师法自然万物、师古尚今精粹、“功在壶外”也是这样的观点。创作者涉猎的“物质存在”越多,范围越广泛,“物质基础”就越丰富,创作者的创作题材就越多,旁征博引、博观而约取,其作品才会有更多、更广、更新的艺术“创意”。
2 中得心源,妙悟的精神基础
中得心源,“心源”原语出佛家经典,在此笔者用于创作者的思想、感悟、灵感等主观创作的“精神基础”。“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主观的“精神基础”,才能提炼、抽象、升华出有思想内涵的、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也就是共同探讨的“精神创新”。仓颉造字观天地万物,通过将“存在”的物体、形态,抽象出“象形”文字;书法家临帖则是将前期的作品,通过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转化成的书法技巧;画家是通过对名胜山川、花鸟鱼虫、人物等的观察,在脑海形成的“意识”存在,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推陈出新,这也是“精神基础”创新的一部分。
所以创新基础是通过创作者自身“主观因素”形成的“精神基础”,再创造“物质基础”的能力及功底,形成的一种创新能力、创新基本功。一件作品的精、气、神,由取材原型的转变,透过创作者思想内涵、文化艺术水平、品味修养、眼界广度等表达出来。其实,在创作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起初的壶艺创作即是将“见到”的创作原型,通过反复思考、创作融合到符合紫砂壶艺创作的技法中来。
3 做减法,创新的“双基础”升华
2013年是我创新丰收的一年,同时也是感悟深邃的一年,故而创作了“禅意系列”作品,这几件作品可以说是我的心灵之作,也足以表达我这些日子的思想——缘、品、悟、思、凡、慧、醒、觉、放、定、戒、苦、静、唯等。这个系列的每一把壶,只取一字为名,因每人悟道不一,所以理解也不一,理解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存在的“相”,透过“心生”的“道”,产生了作品创新创作的基础,在创新基础上才能真正随心的创新,也正是“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的完美融合,并通过“去繁就简”的艺术最终诉求,“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塑造的紫砂作品,不再刻意追求固有的传统形态,随心而做,追求“禅境”之净,摆脱固有的传统按部就班的创作思路,随心、随性、随缘,也是禅之意。例如:紫砂禅意系列壶“凡”(见图1),禅需要我们常常静虑,从平凡之事中契悟大道;又如禅意系列壶“容”(见图2),艺术需要包容,海纳百川的气度;禅意系列壶“唯”,心有恒念,“唯”不更变,又如禅意系列壶等等。所以,做减法,不是“放弃”,而是“舍”,才有后来的“得”。“禅意系列”作品都是通过极简的线条与创作手法,完成的“减法”之作。故而,创新是有基础的,创新的基础则是由“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合体,紫砂艺术创作又在“做减法”,反而成就了创新“双基础”的升华。
4 结 语
外师造化,是“物质基础”,中得心源是“精神基础”,所以紫砂壶艺创新基础在是由“物质基础”和 “精神基础”的合体。所有谈论的创新话题都离不开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也只有在创作中注重“物质基础”的再创造,注重“精神基础”的再拓展,将固有“存在”的美寓于“想象”之中,才能有创新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