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台政策发生重大改变
1956年,中共对台政策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对台方针和政策。他强调,凡是愿意回到大陆省亲会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陆上来,凡是愿意到大陆参观学习的,也都可以到大陆上来;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们过去犯过多少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对待,不咎既往。他号召:“台湾同胞和一切从大陆上跑到台湾的人员,站到爱国主义旗帜下来,同祖国人民一起,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中共中央关于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并且愿意同蒋介石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更加明确起来。此后,对台政策的突出变化是不仅将蒋介石集团包括在团结对象之列,而且明确了解放台湾的方式要力争和平解决。这一方针在中共八大上得以肯定。
这年6月,中共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又有新的发展。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这是周恩来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正式表达中国共产党愿意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真诚愿望。
争取台湾实力派
及有代表性的人物
为将中共和谈的愿望传递到台湾,1956年3月16日,周恩来会见即将赴台的英国人马坤,对他说,你到台湾去,请传话给蒋介石或其他朋友,我们从来没有把和谈的门关死,任何和谈的机会我们都欢迎。我们是主张和谈的,既然我们说和谈,我们就不排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赞成和谈。
中共对台湾的和平呼吁引起台湾方面的注意。为了进一步摸清中共对台政策的底,国民党遂于1957年春派宋宜山(在押战犯宋希濂之兄)到北京做实地考察。李维汉和罗青长会见了他。中共提出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统一后,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的政务还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海峡。事后,宋宜山将有关谈话情况写成长文呈报蒋介石。
中共对台湾的和平呼吁,也得到国内外广大爱国人士的拥护,许多人主动提出愿从中斡旋。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一些朋友时,对国共和谈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设想与办法。
1956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会见曹聚仁。毛泽东在谈话中表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台湾可以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可秘密来”。毛泽东还说,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回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就这个问题,周恩来还作了具体说明:蒋经国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
1960年初,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加深了美蒋之间的矛盾,也给中共开展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商讨后,确定对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是: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
“派人到大陆去谈谈
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为把中共的诚意传递到台湾,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周恩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开展工作。
1961年4月,周恩来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女婿、中共党员屈武写信并准备了礼物。周恩来自己也准备了一些高丽参,请人转交于右任。他还请于右任的挚友邵力子给于右任写信,并关照统战部门要照顾好居住在西安的于右任前妻的生活。周恩来还请有关人士将蒋介石家乡的照片寄往台湾,照片背后写着:“奉化庐墓依然,溪口花草无恙。”
周恩来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对台湾方面产生了影响,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了相当的发展。台湾当局一个重要负责人曾表示:他们不再派人到大陆“进行扰乱公共安宁和破坏地方秩序的事”;“进一步派人到大陆去谈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1961年,美国邀请陈诚访美,企图在是否从金门、马祖撤退的问题上离间蒋氏父子和陈诚之间的关系,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他们搞“两个中国” 的目的。周恩来决定以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来击破美国“拉陈抑蒋”的阴谋。周恩来表示:“我们希望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
8月,陈诚访美。美国国务院将1955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记录拿给他看,想以此进行拉拢。陈诚看后对人说:“中共拒绝美国一切建议,而坚持美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作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风度。”
鉴于陈诚思想的发展,周恩来进一步抓紧对台和平争取工作。1963年初,周恩来请张治中、傅作义致信陈诚,阐明台湾的处境与前途。谈到对台湾的政策时,信中除重述过去对台湾回归祖国后的建议外,并作了更具体的说明。概括起来就是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一纲”,用张治中给台湾方面的信中的话来说,就是:只要台湾归还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与兄(指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等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不久,周恩来又请有关人士转告陈诚:台湾归还祖国以后可以行使更大的自治权利,除外交以外,军队、人事均可由台湾朋友自己来管。周恩来表示,过去送去的信件虽然是一些朋友个人写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们个人在政府中担负的工作可以变更,但对台政策是不会改变的。
这个时期,周恩来代表中共表达的和谈诚意和提出的具体建议对台湾当局深有影响。他们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决不会接受“两个中国”。
不负周恩来一片苦心
1963年7月,周恩来获悉陈诚提出辞职的消息后,于9日约见张治中、傅作义商议此事。周恩来分析陈诚辞职不外三个原因:美国压力、内部矛盾或真的有病。他说:“不管台湾形势如何,我们的政策是要老小合作。”这年底,周恩来出访14国时,专程绕道广东,以视察海军舰队的名义,在一个小岛上秘密会见了准备去台的有关人士,希望他转告陈诚及台湾当局,美国正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要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政治单位。而国共两党可以在反对“两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统一战线。我们不会因自己强大而不理台湾,也不会因有困难而拿原则做交易。如果单从我们方面看,台湾归还祖国固然好,既然暂缺那也无损于祖国的强大地位。我们是从民族大义出发,是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今天祖国的四周边界问题已解决,唯独东南一隅尚未完满,这个统一大业应该共同来完成。周恩来还请这位密使给蒋经国带了一份礼品。这位密使见到蒋经国后对他说,这是周恩来先生特别嘱咐我送给你的,都是多年陈酒。蒋经国很感慨地说,周先生还记得我喜欢饮酒。
1965年3月,陈诚病逝。他去世前留下的遗言,既没有提“反共”,也没有提“反攻”。他向蒋进言:对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兵力,不能信任美国,不能受日本愚弄等。台湾的国民党右派想在陈诚的遗言中加上“反共反攻”的内容,陈诚夫人不同意,找到蒋介石,蒋介石同意不修改。这表明,几年来,对台通气工作、传话、传信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不负周恩来的一片苦心。
(摘自2016年1月25日《北京日报》 原标题为《边境小岛密会台湾信使——周恩来为两岸关系开路和播种》)
1956年,中共对台政策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年1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对台方针和政策。他强调,凡是愿意回到大陆省亲会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陆上来,凡是愿意到大陆参观学习的,也都可以到大陆上来;凡是愿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们过去犯过多少罪过,中国人民都将宽大对待,不咎既往。他号召:“台湾同胞和一切从大陆上跑到台湾的人员,站到爱国主义旗帜下来,同祖国人民一起,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中共中央关于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并且愿意同蒋介石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更加明确起来。此后,对台政策的突出变化是不仅将蒋介石集团包括在团结对象之列,而且明确了解放台湾的方式要力争和平解决。这一方针在中共八大上得以肯定。
这年6月,中共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又有新的发展。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这是周恩来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正式表达中国共产党愿意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真诚愿望。
争取台湾实力派
及有代表性的人物
为将中共和谈的愿望传递到台湾,1956年3月16日,周恩来会见即将赴台的英国人马坤,对他说,你到台湾去,请传话给蒋介石或其他朋友,我们从来没有把和谈的门关死,任何和谈的机会我们都欢迎。我们是主张和谈的,既然我们说和谈,我们就不排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赞成和谈。
中共对台湾的和平呼吁引起台湾方面的注意。为了进一步摸清中共对台政策的底,国民党遂于1957年春派宋宜山(在押战犯宋希濂之兄)到北京做实地考察。李维汉和罗青长会见了他。中共提出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统一后,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的政务还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军事力量一定要撤离台湾海峡。事后,宋宜山将有关谈话情况写成长文呈报蒋介石。
中共对台湾的和平呼吁,也得到国内外广大爱国人士的拥护,许多人主动提出愿从中斡旋。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会见一些朋友时,对国共和谈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设想与办法。
1956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会见曹聚仁。毛泽东在谈话中表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台湾“现在可以实行三民主义,可以同大陆通商,但是不要派特务来破坏,我们也不派‘红色特务’去破坏他们。谈好了可以订个协议公布”。“台湾可以派人来大陆看看,公开不好来可秘密来”。毛泽东还说,台湾只要与美国断绝关系,可派代表回来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就这个问题,周恩来还作了具体说明:蒋经国等安排在人大或政协是理所当然的,蒋介石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
1960年初,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加深了美蒋之间的矛盾,也给中共开展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周恩来与毛泽东商讨后,确定对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是: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
“派人到大陆去谈谈
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为把中共的诚意传递到台湾,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周恩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开展工作。
1961年4月,周恩来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女婿、中共党员屈武写信并准备了礼物。周恩来自己也准备了一些高丽参,请人转交于右任。他还请于右任的挚友邵力子给于右任写信,并关照统战部门要照顾好居住在西安的于右任前妻的生活。周恩来还请有关人士将蒋介石家乡的照片寄往台湾,照片背后写着:“奉化庐墓依然,溪口花草无恙。”
周恩来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对台湾方面产生了影响,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了相当的发展。台湾当局一个重要负责人曾表示:他们不再派人到大陆“进行扰乱公共安宁和破坏地方秩序的事”;“进一步派人到大陆去谈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
1961年,美国邀请陈诚访美,企图在是否从金门、马祖撤退的问题上离间蒋氏父子和陈诚之间的关系,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他们搞“两个中国” 的目的。周恩来决定以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来击破美国“拉陈抑蒋”的阴谋。周恩来表示:“我们希望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
8月,陈诚访美。美国国务院将1955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记录拿给他看,想以此进行拉拢。陈诚看后对人说:“中共拒绝美国一切建议,而坚持美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作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风度。”
鉴于陈诚思想的发展,周恩来进一步抓紧对台和平争取工作。1963年初,周恩来请张治中、傅作义致信陈诚,阐明台湾的处境与前途。谈到对台湾的政策时,信中除重述过去对台湾回归祖国后的建议外,并作了更具体的说明。概括起来就是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一纲”,用张治中给台湾方面的信中的话来说,就是:只要台湾归还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与兄(指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等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不久,周恩来又请有关人士转告陈诚:台湾归还祖国以后可以行使更大的自治权利,除外交以外,军队、人事均可由台湾朋友自己来管。周恩来表示,过去送去的信件虽然是一些朋友个人写的,但政府是支持的,我们个人在政府中担负的工作可以变更,但对台政策是不会改变的。
这个时期,周恩来代表中共表达的和谈诚意和提出的具体建议对台湾当局深有影响。他们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决不会接受“两个中国”。
不负周恩来一片苦心
1963年7月,周恩来获悉陈诚提出辞职的消息后,于9日约见张治中、傅作义商议此事。周恩来分析陈诚辞职不外三个原因:美国压力、内部矛盾或真的有病。他说:“不管台湾形势如何,我们的政策是要老小合作。”这年底,周恩来出访14国时,专程绕道广东,以视察海军舰队的名义,在一个小岛上秘密会见了准备去台的有关人士,希望他转告陈诚及台湾当局,美国正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要把台湾变成一个独立政治单位。而国共两党可以在反对“两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统一战线。我们不会因自己强大而不理台湾,也不会因有困难而拿原则做交易。如果单从我们方面看,台湾归还祖国固然好,既然暂缺那也无损于祖国的强大地位。我们是从民族大义出发,是从祖国统一大业出发。今天祖国的四周边界问题已解决,唯独东南一隅尚未完满,这个统一大业应该共同来完成。周恩来还请这位密使给蒋经国带了一份礼品。这位密使见到蒋经国后对他说,这是周恩来先生特别嘱咐我送给你的,都是多年陈酒。蒋经国很感慨地说,周先生还记得我喜欢饮酒。
1965年3月,陈诚病逝。他去世前留下的遗言,既没有提“反共”,也没有提“反攻”。他向蒋进言:对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兵力,不能信任美国,不能受日本愚弄等。台湾的国民党右派想在陈诚的遗言中加上“反共反攻”的内容,陈诚夫人不同意,找到蒋介石,蒋介石同意不修改。这表明,几年来,对台通气工作、传话、传信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不负周恩来的一片苦心。
(摘自2016年1月25日《北京日报》 原标题为《边境小岛密会台湾信使——周恩来为两岸关系开路和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