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文言文可以采用“直入重点式”教学法,即文言文枢纽性段落或枢纽性问题而直接切入课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随波讨源、逆推顺推。我教学司马迁《鸿门宴》一文时,便采用了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经过实践,我认为,采用“直入重点式”教学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就教材内容而言,是符合课文内容、情节、人物或主题等方面的客观实际,并在内容上起承上启下作用且对前后内容具有集中性的核心部分,在情节上属于前因与后果的转换及矛盾冲突的集中、交接的部分,在人物方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集中展示部分,在主题方面是转换、暗示或显豁的部分,等等。
我在备课时认识到,《鸿门宴》中宴会的场面即具有上述特征。首先,它点明了标题,是文章所记叙内容的中心部分。其次,它集中展示了刘项双方的主要人物,并从坐法安排上表明宾主双方的身份、地位、各个人物的性格。再次,它是宴会起因与结果之间的转折点,是会前斗争的起因,又是会后余波乃至刘项双方攻守之势转化的起因。最后,在情节上,它承接会前斗争,引起会后斗争的新变化,是先前刘邦处于守势和“屈”的情节向刘邦处于攻势和“伸”的转化的关键阶段。从分析矛盾冲突的问题上看,提到为什么刘邦会坐到这个双方地位极不平等的宴会上时,自然就要涉及会前斗争的内容,而后提到宴会的结果将会怎样,自然就又牵活了会后作别的内容。
(二)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较好地吻合。
教学方法是:直入重点段→提问前推→提问后推→总体讲座→把握评价。相应的学法是分析、生疑→前推、释疑→后推、释疑→总体生疑、释疑→鉴别、评价。相关课文内容是:直入部分→前推部分→后推部分→精要内容探讨评价。整体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把握思路→筛选信息→提取精要→整体领悟”的方法,并使其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我教《鸿门宴》一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就是按上述思路实施的。
1.直入重点。提问:①从标题看,本文是写什么?②与“鸿门宴”相对应的段落是哪些段?③这里前面写什么,后面写什么?(把握全文总体思路)④写宴会处写了会上有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他们的座次是怎么安排的?释疑:①写鸿门宴宴会。重点在第几段写会上斗争?此段前面写会前斗争,后面写会后余波。②人物:项方有项羽、范曾、项计、项伯,刘方有刘邦、张良、樊哙。与宴会有关但未出场的人物有刘方曹无伤。他们的身份据教材内容分析(从略),他们座次应该这样安排(从略)。
2.前推,读书,思考。我引导学生思考:刘邦和项羽同为起义军领袖,为何坐到了与他的地位极不相称的宴会的座位上,换句话说,为何他要屈居项王之下?
学生为释疑而生疑,往前推:刘邦受项伯之邀来向项王谢罪→项伯怎么邀请他来谢罪(项伯夜访张良)→项伯为何夜方张良(项羽将要攻打沛公军)→项王为何要攻打沛公军(曹无伤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范曾看云识天象看出沛公想当王)。
讨论:刘邦对项王是否有罪?刘邦为何要主动来“谢罪”?项王如此安排他的座次,可以看出刘项有什么性格?(项王自尊自大,刘邦能屈能伸。其他从略)
3.后推,读书,思考。生疑并讨论:会上展开了怎样的斗争?(三起三落。会上范曾示意,欲瓮中捉鳖,项庄舞剑,暗藏杀机。樊哙闯帐,气氛先紧后缓,刘邦撒谎如厕,逃离宴会,金蝉脱壳。)
4.后推,读书,思考。再是两落及结果。刘邦返营杀曹,转守为攻。
5.总体讲评、评价,拓展研究。讨论这次宴会的意义及领袖人物性格的作用。讨论时运用假设推理,再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运用对比,找到根本原因,即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关头改写历史。
至此,全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全部筛选出来,同时对内容也把握了。若引导学生联想历史上和当代国际国内的类似事件,即引入时代活水,便可加深对人物及文章主旨的理解,且观照当代领导与社会发展的有关人物与事件,一箭数雕。
二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直入重点式”教学方法对教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都有优势。
(一)“直入重点式”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
“直入重点式”充分运用学生已有预习这一基础,抓住重点段,进行前推后推逆推顺推,既简化了串讲式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减少了纯属完全顺推的环节,把内容、情节、人物、主题甚至重点词句的理解集中化、浓缩化,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课堂程序又十分清楚,节奏仍然十分明快,思路同样十分清晰。
(二)“直入重点式”是充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在预习后抓住重点进行生疑,在前推后推中边生疑边释疑,这样既产生了一连串疑问,又解决了一连串疑问。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掌握,并形成能力。
(三)“直入重点式”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
1.前推,培养其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推理的能力,即由结果推导原因的能力。由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又是特定的,因此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往后推,是演绎推理,即由原因到结果的推理,同样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反之,如若全文都从头至尾思考,就只注意了集中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
2.“直入重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往前推,必然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要想象事件的脉络。往后推,同样要运用联想与想象。
(四)“直入重点式”是提高学生文言文课堂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由于采取的是变式教学,加上前推后推,逆向顺向,就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串讲法格式化的呆板沉闷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学古文变苦为乐,饶有趣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直入重点式”教学有很大的可行性。只要事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自行疏通了有关字句,作了一至二遍的诵读,就可运用此法。此外,它还遵循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此点在此不再赘言。
文言文可以采用“直入重点式”教学法,即文言文枢纽性段落或枢纽性问题而直接切入课文,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随波讨源、逆推顺推。我教学司马迁《鸿门宴》一文时,便采用了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经过实践,我认为,采用“直入重点式”教学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就教材内容而言,是符合课文内容、情节、人物或主题等方面的客观实际,并在内容上起承上启下作用且对前后内容具有集中性的核心部分,在情节上属于前因与后果的转换及矛盾冲突的集中、交接的部分,在人物方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集中展示部分,在主题方面是转换、暗示或显豁的部分,等等。
我在备课时认识到,《鸿门宴》中宴会的场面即具有上述特征。首先,它点明了标题,是文章所记叙内容的中心部分。其次,它集中展示了刘项双方的主要人物,并从坐法安排上表明宾主双方的身份、地位、各个人物的性格。再次,它是宴会起因与结果之间的转折点,是会前斗争的起因,又是会后余波乃至刘项双方攻守之势转化的起因。最后,在情节上,它承接会前斗争,引起会后斗争的新变化,是先前刘邦处于守势和“屈”的情节向刘邦处于攻势和“伸”的转化的关键阶段。从分析矛盾冲突的问题上看,提到为什么刘邦会坐到这个双方地位极不平等的宴会上时,自然就要涉及会前斗争的内容,而后提到宴会的结果将会怎样,自然就又牵活了会后作别的内容。
(二)使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较好地吻合。
教学方法是:直入重点段→提问前推→提问后推→总体讲座→把握评价。相应的学法是分析、生疑→前推、释疑→后推、释疑→总体生疑、释疑→鉴别、评价。相关课文内容是:直入部分→前推部分→后推部分→精要内容探讨评价。整体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把握思路→筛选信息→提取精要→整体领悟”的方法,并使其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我教《鸿门宴》一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就是按上述思路实施的。
1.直入重点。提问:①从标题看,本文是写什么?②与“鸿门宴”相对应的段落是哪些段?③这里前面写什么,后面写什么?(把握全文总体思路)④写宴会处写了会上有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他们的座次是怎么安排的?释疑:①写鸿门宴宴会。重点在第几段写会上斗争?此段前面写会前斗争,后面写会后余波。②人物:项方有项羽、范曾、项计、项伯,刘方有刘邦、张良、樊哙。与宴会有关但未出场的人物有刘方曹无伤。他们的身份据教材内容分析(从略),他们座次应该这样安排(从略)。
2.前推,读书,思考。我引导学生思考:刘邦和项羽同为起义军领袖,为何坐到了与他的地位极不相称的宴会的座位上,换句话说,为何他要屈居项王之下?
学生为释疑而生疑,往前推:刘邦受项伯之邀来向项王谢罪→项伯怎么邀请他来谢罪(项伯夜访张良)→项伯为何夜方张良(项羽将要攻打沛公军)→项王为何要攻打沛公军(曹无伤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范曾看云识天象看出沛公想当王)。
讨论:刘邦对项王是否有罪?刘邦为何要主动来“谢罪”?项王如此安排他的座次,可以看出刘项有什么性格?(项王自尊自大,刘邦能屈能伸。其他从略)
3.后推,读书,思考。生疑并讨论:会上展开了怎样的斗争?(三起三落。会上范曾示意,欲瓮中捉鳖,项庄舞剑,暗藏杀机。樊哙闯帐,气氛先紧后缓,刘邦撒谎如厕,逃离宴会,金蝉脱壳。)
4.后推,读书,思考。再是两落及结果。刘邦返营杀曹,转守为攻。
5.总体讲评、评价,拓展研究。讨论这次宴会的意义及领袖人物性格的作用。讨论时运用假设推理,再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运用对比,找到根本原因,即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关头改写历史。
至此,全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全部筛选出来,同时对内容也把握了。若引导学生联想历史上和当代国际国内的类似事件,即引入时代活水,便可加深对人物及文章主旨的理解,且观照当代领导与社会发展的有关人物与事件,一箭数雕。
二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直入重点式”教学方法对教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都有优势。
(一)“直入重点式”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之一。
“直入重点式”充分运用学生已有预习这一基础,抓住重点段,进行前推后推逆推顺推,既简化了串讲式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结构,减少了纯属完全顺推的环节,把内容、情节、人物、主题甚至重点词句的理解集中化、浓缩化,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课堂程序又十分清楚,节奏仍然十分明快,思路同样十分清晰。
(二)“直入重点式”是充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在预习后抓住重点进行生疑,在前推后推中边生疑边释疑,这样既产生了一连串疑问,又解决了一连串疑问。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掌握,并形成能力。
(三)“直入重点式”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之一。
1.前推,培养其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推理的能力,即由结果推导原因的能力。由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又是特定的,因此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往后推,是演绎推理,即由原因到结果的推理,同样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反之,如若全文都从头至尾思考,就只注意了集中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
2.“直入重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要往前推,必然要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要想象事件的脉络。往后推,同样要运用联想与想象。
(四)“直入重点式”是提高学生文言文课堂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由于采取的是变式教学,加上前推后推,逆向顺向,就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串讲法格式化的呆板沉闷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学古文变苦为乐,饶有趣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直入重点式”教学有很大的可行性。只要事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自行疏通了有关字句,作了一至二遍的诵读,就可运用此法。此外,它还遵循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此点在此不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