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积极主动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千方百计地设置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想方设法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教师的主导要“导到为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训练,40分钟的学习时间,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手25分钟。一句话,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摒弃把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领域和思维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感悟,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充分、广泛地进行思考,为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我们知道,任何的“思”都是从“疑”开始的,并且是靠“疑”来推动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麻雀》这课的第4~6自然段时,我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声地朗读了课文以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全作的形式进行质疑。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1、老麻雀是怎样出现的?从描写老麻雀出现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它为什么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3、老麻雀是怎样拯救自己幼儿的?4、面对庞大的怪物老麻雀是怎样表现的?5、当作者看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时,它是怎样做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从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互相质疑,自己體会,互助释疑。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母爱比死的恐惧更强大的感悟,也感受到了只有爱才能维系生命并使它充满了活力。体味了作者对于母爱伟大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三、让学生自己去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表达,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畅所欲言。有位同学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再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此时,立即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位同学恍然大悟。改说道:“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它,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老兄,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自己去小结
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学生学习了一部分知识后,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上的迁移规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的第2段写了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出现了5次幻觉。结构大体相同。我运用学习上的迁移规律,只精讲了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其它部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后去小结,其间,我只给予适当点拨。
由于这一课有许多难以理解但又是关键的句子,我着重教他们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第2段末尾写道:“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一个学生读到这里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地方吗?”这说明他停留在句子表面的意思上,我启发学生联系前面几段的内容去思考去理解。一个学生说:“小女孩因为寒冷难熬幻想过温暖的大火炉,因为饥饿难忍幻想过喷香的烤鹅,还因为她得不到快乐、痛苦难堪就幻想得到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另一个学生说:“当时,人间不存在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地方。”我追问道:“那么课文为什么还强调‘没有……没有……也没有……’呢?”一个学生说:“那么她只有死了才不挨饿受冻折磨。”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是啊!看来小女孩只有死了,离开那个社会,才能解脱自己。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当时社会制度的罪恶啊!”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小结,交流讨论,学生不但能比较准确、完整地理解各句子的含义,而且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学习第2段时,课文末一句话及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大多数同学通过自己思考、探究小结都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收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表达,自己去小结,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查问,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教师的主导要“导到为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训练,40分钟的学习时间,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手25分钟。一句话,就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摒弃把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领域和思维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感悟,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充分、广泛地进行思考,为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我们知道,任何的“思”都是从“疑”开始的,并且是靠“疑”来推动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当然就不“进”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从“学答”转到“学问”上来,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麻雀》这课的第4~6自然段时,我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声地朗读了课文以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全作的形式进行质疑。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1、老麻雀是怎样出现的?从描写老麻雀出现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它为什么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3、老麻雀是怎样拯救自己幼儿的?4、面对庞大的怪物老麻雀是怎样表现的?5、当作者看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时,它是怎样做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从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互相质疑,自己體会,互助释疑。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母爱比死的恐惧更强大的感悟,也感受到了只有爱才能维系生命并使它充满了活力。体味了作者对于母爱伟大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三、让学生自己去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表达,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畅所欲言。有位同学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再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此时,立即有位同学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位同学恍然大悟。改说道:“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它,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老兄,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得直吹胡子。”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让学生自己去小结
小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学生学习了一部分知识后,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上的迁移规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的第2段写了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出现了5次幻觉。结构大体相同。我运用学习上的迁移规律,只精讲了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内容,其它部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后去小结,其间,我只给予适当点拨。
由于这一课有许多难以理解但又是关键的句子,我着重教他们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第2段末尾写道:“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一个学生读到这里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地方吗?”这说明他停留在句子表面的意思上,我启发学生联系前面几段的内容去思考去理解。一个学生说:“小女孩因为寒冷难熬幻想过温暖的大火炉,因为饥饿难忍幻想过喷香的烤鹅,还因为她得不到快乐、痛苦难堪就幻想得到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另一个学生说:“当时,人间不存在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地方。”我追问道:“那么课文为什么还强调‘没有……没有……也没有……’呢?”一个学生说:“那么她只有死了才不挨饿受冻折磨。”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是啊!看来小女孩只有死了,离开那个社会,才能解脱自己。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当时社会制度的罪恶啊!”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小结,交流讨论,学生不但能比较准确、完整地理解各句子的含义,而且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在学习第2段时,课文末一句话及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大多数同学通过自己思考、探究小结都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收到了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表达,自己去小结,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查问,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