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揭题
(课前板书好课题和作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20课,和当代作家冯骥才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感受——
生(齐读):《花的勇气》
师:再读——
生(齐读):《花的勇气》(比第一遍读得好。)
(因为从“预习”到“探究”到“作业”,都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导入新课时力求简洁有效。)
二、学习“导读语”,明确学习思路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0课。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跟以往一样,先轻声读读课文前的导读语,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各自轻声读导读语,动笔画提示的句子。)
师:大家看完了吗?说说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师:很好!不过,老师建议把第一步再分一分,因为我们没有提前预习课文。可以分三步来学习: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读后再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最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品读品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或语言的精妙。这样来学习,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学习课文。
(这里渗透了略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又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三、初读,读通课文
师(视频出示“初读要求”——请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好词,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不理解处作好记号。):自己读一遍要求,读明白后开始初读。
(学生先拿起书投入地朗读,之后拿起笔画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读完了吗?下面我们分四人小组合作,轮读全文。(边出示边读“合作轮读要求”——四人轮流读完全文。一人有感情地朗读时,三人做小老师,专心倾听,并及时指正、示范。)咱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最高效。
(学生合作轮读,读者用心,听者专心,并指正、示范。老师逐组巡视指导。)
师(等各组学完后,反馈轮读信息):同学们合作得很投入、很认真,真好!瞧,一位同学把“冷风冷雨”读成“冷雨冷风”,小老师发现后,马上指正;一位同学在读“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时,没读出感叹的语气,小老师又马上指出来,并作了示范;还有一组同学轮读完后,发现有时间多,又一起合读起来,很会利用时间,值得表扬。
大家学得这么投入,应该没问题了。让老师来考考大家,怎样?请看——
(出示句子:(1)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2)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谁来读第一句?
生1: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乏味、泛滥”读错了,最后的分句读不通顺。)
师:出现错误了,哪位小老师来帮忙?(不少学生举手)请你吧!
生2:(当小老师示范读)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师:小老师读得正确、流畅,还读出了感叹的语气,真不错!请你像他那样读一读。
生1再朗读: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最后的分句仍有些读不通。)
师:我们看最后的分句——“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齐说):双重否定句。
师:这种句式上学期我们已经碰到过了,“猫屏息凝视——”
生(齐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师:“非……不可……”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一定”的意思。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下次再来一定躲开四月。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师生一起读)
师:第二句谁来读?
生3: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读得顺畅,较有感情。)
师:谁能读得更好些?把最后的三个词读好。哪位小老师来试试?
生4: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读得抑扬顿挫,有感情,不错!)
师:真好!大家像她那样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齐读):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这个环节,分小组合作轮读课文,任务明确,学生读得认真,听得专注,并及时指正、示范,教师逐组巡视,边指导边了解学情,学习氛围很浓,课堂状态不错。“考一考”环节,精选两个重要句子抽读,既落实了生字新词、句型的教学,又进行了有效的感情朗读指导,还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四、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师:同学们,到底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到“心头怦然一震”?请大家再仔细地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完成作业一的填空题。
四月,作者来到维也纳,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因为();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学生读、想、做,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完成了吧?哪位同学当小老师到上面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一学生上台,投影出示作业,读出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谁要补充?
(三四个学生说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师生评议。)
(这个环节预设有误。虽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随堂化”的学习过程,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时间估算不够合理,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乱了整节课的节奏。)
五、品读佳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几遍课文读下来,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真的很美?那是因为文中有许多语句生动优美,耐人寻味。那就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一两个你最喜欢的或是感触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细细品味:句子美在哪里?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生动,让你回味无穷,或是怦然一震?(出示“品读提示”。)
(学生品读——或读、或画、或写批注,老师巡视。)
师:可以分享你的成果了吗?不过,我有个交流的要求,发言的同学先朗读句子,再抓住关键字词说说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专注地听,听完再评价补充。谁先来?
生5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这个句子中,“改天换地”用得好,它写出了变化很大。
师:变化多大呢?谁来补充?
生6:本来小花都藏在小草下,现在一下子全冒出来了,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师:我突然看到一下子全冒出来的小花,心里充满了——
生7:惊喜!
生8:惊讶,惊奇!
师:对,咱们一起惊奇、惊讶地读读这个句子。
生(惊奇地齐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
师:咱们继续交流,谁来接着说?
生9:“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这话很美!句中“傲然挺立”写出了花无所畏惧的样子,“明亮夺目”写出了花的美丽,“神气十足”写出了它的气魄。
师:讲得真好!咱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师:写花的勇气的句子是哪句?谁来说说?
生10: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而是……勇气!”句中的“拔地而起”“怦然一震”用得很贴切,令人回味!“拔地而起”写出了花一下子从草地上长出来的气势。花儿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这就是它无所畏惧的气魄。
师:对,这就是——
生(齐说):花的勇气!
(板书: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所以,它令我心头——
生:怦然一震!
师:这一震,让我明白——
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师: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生:是勇气!
师:让我们一起震撼地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
(板书: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这个品读环节,学生发言踊跃,读得好,理解得也比较到位。可惜因时间不够,部分学生不能畅所欲言,朗读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不够到位,使本堂课少了些浓浓的语文味。)
六、总结,激情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你对人生对生命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悟?谁来说一说?
生11:我想到了梅花。梅花能在风雪中傲然绽放,因为它有生命的勇气。
生12:我想到了砖缝中不屈成长的小芽儿,它也有生命的勇气。
生13:我想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她用生命的勇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师:大家说得真好!是的,同学们,生命的意味是勇气!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要像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那样,勇敢地去面对一切风风雨雨;要像海伦·凯勒一样,用生命的勇气去创造生命的奇迹。有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同学们,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请记住,生命的意味是勇气!请记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环节,本想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新的感悟,然后尽情抒写,升华情感。后因时间不足,只能以说代写了。)
七、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两项作业:(视频出示)
1.完成作业二。(摘录一两句好句,读一读,背一背)
2.赏读:
(1)《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或片段。
(2)《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总而言之,作为生本课堂的研究课,本节课体现了一定的生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跳出了传统的“讲问”模式,但因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导致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失误,有些顾此失彼,使整堂课似乎多了些“生本”,却少了浓浓的语文味。再仔细一想,如果根据学情把预习放到课堂外,如果把梳理内容的方法作些指导和点拨,如果把“梳理内容”和“品读句子”有机地融合起来,如果预设的同时更注重课堂现场生成,或许本节课会更圆满一些,就以此为鉴吧!)
(课前板书好课题和作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20课,和当代作家冯骥才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感受——
生(齐读):《花的勇气》
师:再读——
生(齐读):《花的勇气》(比第一遍读得好。)
(因为从“预习”到“探究”到“作业”,都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导入新课时力求简洁有效。)
二、学习“导读语”,明确学习思路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0课。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跟以往一样,先轻声读读课文前的导读语,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各自轻声读导读语,动笔画提示的句子。)
师:大家看完了吗?说说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师:很好!不过,老师建议把第一步再分一分,因为我们没有提前预习课文。可以分三步来学习: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读后再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最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品读品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或语言的精妙。这样来学习,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学习课文。
(这里渗透了略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又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三、初读,读通课文
师(视频出示“初读要求”——请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好词,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不理解处作好记号。):自己读一遍要求,读明白后开始初读。
(学生先拿起书投入地朗读,之后拿起笔画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读完了吗?下面我们分四人小组合作,轮读全文。(边出示边读“合作轮读要求”——四人轮流读完全文。一人有感情地朗读时,三人做小老师,专心倾听,并及时指正、示范。)咱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最高效。
(学生合作轮读,读者用心,听者专心,并指正、示范。老师逐组巡视指导。)
师(等各组学完后,反馈轮读信息):同学们合作得很投入、很认真,真好!瞧,一位同学把“冷风冷雨”读成“冷雨冷风”,小老师发现后,马上指正;一位同学在读“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时,没读出感叹的语气,小老师又马上指出来,并作了示范;还有一组同学轮读完后,发现有时间多,又一起合读起来,很会利用时间,值得表扬。
大家学得这么投入,应该没问题了。让老师来考考大家,怎样?请看——
(出示句子:(1)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2)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谁来读第一句?
生1: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乏味、泛滥”读错了,最后的分句读不通顺。)
师:出现错误了,哪位小老师来帮忙?(不少学生举手)请你吧!
生2:(当小老师示范读)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师:小老师读得正确、流畅,还读出了感叹的语气,真不错!请你像他那样读一读。
生1再朗读: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最后的分句仍有些读不通。)
师:我们看最后的分句——“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齐说):双重否定句。
师:这种句式上学期我们已经碰到过了,“猫屏息凝视——”
生(齐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师:“非……不可……”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一定”的意思。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下次再来一定躲开四月。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师生一起读)
师:第二句谁来读?
生3: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读得顺畅,较有感情。)
师:谁能读得更好些?把最后的三个词读好。哪位小老师来试试?
生4: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读得抑扬顿挫,有感情,不错!)
师:真好!大家像她那样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齐读):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这个环节,分小组合作轮读课文,任务明确,学生读得认真,听得专注,并及时指正、示范,教师逐组巡视,边指导边了解学情,学习氛围很浓,课堂状态不错。“考一考”环节,精选两个重要句子抽读,既落实了生字新词、句型的教学,又进行了有效的感情朗读指导,还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四、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师:同学们,到底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到“心头怦然一震”?请大家再仔细地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完成作业一的填空题。
四月,作者来到维也纳,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因为();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学生读、想、做,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完成了吧?哪位同学当小老师到上面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一学生上台,投影出示作业,读出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谁要补充?
(三四个学生说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师生评议。)
(这个环节预设有误。虽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随堂化”的学习过程,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时间估算不够合理,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乱了整节课的节奏。)
五、品读佳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几遍课文读下来,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真的很美?那是因为文中有许多语句生动优美,耐人寻味。那就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一两个你最喜欢的或是感触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细细品味:句子美在哪里?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生动,让你回味无穷,或是怦然一震?(出示“品读提示”。)
(学生品读——或读、或画、或写批注,老师巡视。)
师:可以分享你的成果了吗?不过,我有个交流的要求,发言的同学先朗读句子,再抓住关键字词说说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专注地听,听完再评价补充。谁先来?
生5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这个句子中,“改天换地”用得好,它写出了变化很大。
师:变化多大呢?谁来补充?
生6:本来小花都藏在小草下,现在一下子全冒出来了,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师:我突然看到一下子全冒出来的小花,心里充满了——
生7:惊喜!
生8:惊讶,惊奇!
师:对,咱们一起惊奇、惊讶地读读这个句子。
生(惊奇地齐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
师:咱们继续交流,谁来接着说?
生9:“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这话很美!句中“傲然挺立”写出了花无所畏惧的样子,“明亮夺目”写出了花的美丽,“神气十足”写出了它的气魄。
师:讲得真好!咱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师:写花的勇气的句子是哪句?谁来说说?
生10: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而是……勇气!”句中的“拔地而起”“怦然一震”用得很贴切,令人回味!“拔地而起”写出了花一下子从草地上长出来的气势。花儿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这就是它无所畏惧的气魄。
师:对,这就是——
生(齐说):花的勇气!
(板书: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所以,它令我心头——
生:怦然一震!
师:这一震,让我明白——
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师: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生:是勇气!
师:让我们一起震撼地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
(板书: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这个品读环节,学生发言踊跃,读得好,理解得也比较到位。可惜因时间不够,部分学生不能畅所欲言,朗读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不够到位,使本堂课少了些浓浓的语文味。)
六、总结,激情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你对人生对生命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悟?谁来说一说?
生11:我想到了梅花。梅花能在风雪中傲然绽放,因为它有生命的勇气。
生12:我想到了砖缝中不屈成长的小芽儿,它也有生命的勇气。
生13:我想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她用生命的勇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师:大家说得真好!是的,同学们,生命的意味是勇气!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要像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那样,勇敢地去面对一切风风雨雨;要像海伦·凯勒一样,用生命的勇气去创造生命的奇迹。有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同学们,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请记住,生命的意味是勇气!请记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环节,本想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新的感悟,然后尽情抒写,升华情感。后因时间不足,只能以说代写了。)
七、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两项作业:(视频出示)
1.完成作业二。(摘录一两句好句,读一读,背一背)
2.赏读:
(1)《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或片段。
(2)《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总而言之,作为生本课堂的研究课,本节课体现了一定的生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跳出了传统的“讲问”模式,但因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导致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失误,有些顾此失彼,使整堂课似乎多了些“生本”,却少了浓浓的语文味。再仔细一想,如果根据学情把预习放到课堂外,如果把梳理内容的方法作些指导和点拨,如果把“梳理内容”和“品读句子”有机地融合起来,如果预设的同时更注重课堂现场生成,或许本节课会更圆满一些,就以此为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