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做好了面对一个犀利女强人的心理准备,在融科资讯的SPR 咖啡厅里,笔者见到面前的曾子墨却是如此柔美、亲切,仿若邻家女孩:比电视屏幕中更显小巧、秀美的脸庞,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晶莹和灵气,侃侃而谈的音线如同行云流水般清澈。在女人一生中昙花忽现的黄金时代,曾子墨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精彩而流畅。
第一跳:
从北京到美国达特茅斯大学
如果在古代,曾子墨应该是那种典型的名门闺秀,家世正统而优越,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拿手。事实也是如此,求学时期的子墨,凭着过人的天资,学与玩从来两不误。
一路子墨轻松地进入名牌大学名牌科系,本科第一年又“ 飞”身变成美国常青藤名校之一,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 经济系的学生。不过,这所被无数人向往、与哈佛、耶鲁齐名的著名学府,在当时的子墨眼里,并不那么多姿多彩和富有诗意,而是“ 冰冷的早晨”、“ 重重的白雾”、“ 厚重的积雪”、“ 无人的森林”以及“ 潮湿阴冷的空气里传来的阵阵教堂钟声”,还有让她感到无所适从的根深蒂固的白人文化。
从小生长在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子墨觉得孤独、迷茫、挣扎。第一个生日,她盼到了父母写来的信。坐在学校的餐厅里,看着爸爸亲切的笔迹,子墨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一年以后,情况渐渐好了起来,子墨适应了达特茅斯的生活,朋友也多了起来,而且她的成绩十分突出,数学是第一名。经过最初4 年独立生活的磨砺,子墨骄傲地说现在把她扔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自己都能不错地过下去。
第二跳:
从常青藤名校到华尔街
只有最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进入这家全球数一数二的投资银行,曾子墨是摩根斯坦利录取的第一个中国人。
大学快毕业时,子墨和她的同学们一样梦想着到华尔街去拥有一份激动人心的工作。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是全球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每年都会去各个常青藤名校招收新人。
不过,即便是来自全美大学排名第一的毕业生,想要通过他们的面试,都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子墨回忆着当时的求职准备:“专业知识不必提,为了应付一层又一层的面试,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身标准行头,抄了大堆的礼仪守则,什么握手的力度、交流时眼睛往哪里看,与不同场合、距离相称的讲话声音等。”
面试固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全部,但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表现出能力,确实需要很多技巧:“ 你要根据你应聘的职位决定在考官面前把自己塑造成什么形象,然后所有的回答都按照这个形象塑造自己,多举一些生动的小故事作为例子。”
为了突出自己能吃苦能熬夜,子墨把在国内参加军训的经历讲给考官听,果不其然,马上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 美国人没有军训,所以对我很好奇,他们更欣赏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生活经历丰富的人。”
在摩根的第二轮面试中,考官让子墨讲讲她的缺点。子墨回答他们,自己的英语不纯正,因为受的中国式教育,读写好一些、听说弱一点,所以在大学期间录下教授的上课内容;平时多看电视,想了多种办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 我是在说自己的不足,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收到另一个信息—我怎么样克服这个弱点。于是,原来的弱点已经不是弱点了。”
一位面试官在她的面试评定书上写到:“不惜代价,一定要雇佣!”
据悉,在曾子墨加入之后,摩根斯坦利开始越来越多地招收中国留学生。
第三跳:
从美国到香港——投资银行
纽约给她留下了特别灿烂、美好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一流公司打拼的经验给她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纽约的两年,是女孩子最好的年龄,而子墨除了工作便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 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疯狂,但是一点都不后悔。”
大概有半年多的时间,子墨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三天。她的时间几乎都在办公室里度过,她把住所安排在离公司很近的地方,走路两三分钟就到,通宵工作之后回家洗个澡换身衣服,然后继续回去上班。一次出差,在去机场的路上,她看见第五大道的橱窗和灯光,觉得特别好,这景色她已经好久没有看见了。
那时候,她经常是同一时间手上有四五个项目在同时进行,陷入一种“ 做得好就做得多,做得多就做得好”的循环里,于是不停地被分派项目以及作为优秀员工可以自己挑选好项目,于是,她也越来越累,但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也就越来越累了……
辛苦是辛苦,但作为Analyst Class 分析师职位里惟一一个中国人,被所有美国人都接受和喜欢,并且她那个部门竟把她作为榜样又陆续雇佣了很多中国人进来,让子墨觉得无比自豪。
1998 年,曾子墨回到香港,加入摩根斯坦利亚洲分公司,一年后升任经理。一念之差,“出逃”华尔街回到香港,虽说是找到了“大部队”,但子墨的工作量丝毫没有减少,全亚洲飞来飞去,经常周一清早上飞机走,周六回来住一晚—— 香港的家,只是个周末的落脚地。
第四跳: 从香港公司到凤凰女主播
她职业生涯的惊叹号出现在2001年,那年年底,曾子墨加入凤凰卫视担任财经节目主持人。有人很好奇,为什么她曾经在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主持过近700亿美元的企业收购和兼并项目之后,还会回到媒体,从零开始做起。
又一个两年过去,子墨正负责一个马来西亚的项目,又是周一,在机场,子墨脑里想着自己的财务模型、为客户出示的宣传册、陌生的酒店…… 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厌倦。
“ 好像永远在路上”、“ 飞机上昏暗的机舱”和“酒店陌生的房间” ……一次在去新加坡出差的夜航飞机上,她翻看棉棉的《糖》,突然发觉:“ 人怎么样都是活,我为什么非要活在别人认为好的生活里?”
下了飞机,子墨辞职了,然后给了自己四个月的休假和游荡的时间,她首先去了一趟西藏。在休假期间的某一天,她与凤凰的一位高层通电话时聊及自己的人生经历,“ 突然想起”自己是否可以加盟凤凰做她一直心仪的媒体工作。于是,几个月后,她摇身一变,坐上了凤凰卫视的财经主播席。
子墨记得,自己当初是跨过了旁白记者、出镜记者、演播室记者、助理主播的若干门槛,在接受完简单的基本培训之后,她第一次正式上镜就是对着镜头做现场直播!台长建议她完全脱稿,也不要用提词器,因为那个东西好学,但一用上,就很难再离开,最后变得不会自己对着镜头讲话。
2001 年在做“ 财富全球论坛”的报道时,子墨曾经创造过3 天内成功采访8 位世界顶尖企业、财团主席的记录,并且在2002 年获得了“ 年度最佳财经类节目主持人”的大奖。
“ 我不太喜欢念别人的稿子,而是比较喜欢做专题和访谈节目,因为这样可以体现自己的思想。”子墨很感激凤凰卫视给了她一个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才能的机会,让她亲手打造自己的节目《财经点对点》,“ 凤凰从来不会扼杀人的天性,而是让你按照自己的特色来做发挥,找出最适合你的做节目的方式,这是凤凰最好的地方。”
财经专业的背景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子墨和她的《财经点对点》赢得了无数挑剔的高级白领和财经人士的青睐。因为子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财经新闻,也是因为她,枯燥的数字、拗口的理论和云里雾里的经济动态开始变得人性化、有趣,甚至温柔起来。
生活中她亦是普通小女人在子墨心中,成功的定义不一定就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或是担任到什么职位。比如有的女性朋友没有自己的工作,但在事业上和精神上给了丈夫各种帮助,这些是没有人能代替的,所以她们一样非常伟大。
那些外人看来的成功,如果没有家庭没有感情,宁愿不要。
在子墨看来,能不能获得快乐,还是心态最重要。曾经,她对自己要求得特别高,希望凡事做到尽善尽美,什么都想要。不过,到了今天,一度好强的子墨正在逐渐学会没那么上进,没那么积极,甚至是变得“ 中庸”—— 因为比努力追求没有的东西重要得多的,是珍惜已经拥有的现在。
喜欢王菲、莫文蔚,和陶喆; 总能被齐秦音乐中的感情深深打动;太闷的电影不看,好莱坞的情节剧比较对胃口;经常看着韩剧哭得一塌糊涂…… 工作之外的子墨,和我们一样,是个简单感性的小女人。
采访面对面
记者:不管当年选择分数最高的人民大学经济系,还是后来从达特茅斯毕业时一心一意进入摩根斯坦利,你都让我觉得,曾子墨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只是习惯了优秀,无非想要证明自己是最出类拔萃的而已。
曾子墨:以前没有这样想过这个问题,但确实是出于习惯,习惯了自己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从达特茅斯毕业时,所有人都认为最优秀的人应该进入华尔街投资银行,跻身金融界,于是进入摩根斯坦利对我来说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所有的习惯到摩根斯坦利就截止了,之后的很多决定都是我的主动选择,才会在最后离开摩根。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概是什么样的了。
记者:你在书里描写了很多摩根斯坦利的“非人”生活。对此我很好奇,你,以及你的同事们,怎么能在连续很多天不睡觉的状态下保持清醒的思考呢?
曾子墨:应该是出于热爱,我刚进入摩根时心里充满完全投入其中的激情。刚开始一切都是全新的,你能学会很多东西;后来是成为明星员工和明星同事一起工作的耀眼光环。我热爱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记者:书中你提到了摩根斯坦利的同事,比如怀孕6个多月仍辛苦熬夜、反复修改BOOK、追求完美的“铁人”副总裁Vanessa;其父是白宫办公厅主任却依然兢兢业业、连续作战三
天两夜而昏倒的“高干子弟”Sam。这些人和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曾子墨:在摩根斯坦利的日子可用“ 疯狂的忙碌”来形容,既有明星业绩,也做了很多浪费青春的事,但它是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教给我很多东西,直到今天也不觉得后悔。
不在于学会如何做非常漂亮的财务模型、掌握并购双方的谈判技巧等,而在于我看到了美国主流社会最聪明最优秀的一群人的生活和工作,你也有机会能够和他们一起共事,进入他
们的圈子。
还有就是面对极致的压力和困难时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便今天晚上12点打来电话让你早上8 点交一份上百页的演示材料,就算已经几天没睡觉,熬通宵你也必须交出来。所以现在我不会怕什么,工作也好,生活也好,觉得任何困难都可以去面对。这四年让我明白人是有无限潜力的。
记者:但这种热情为什么在你回到香港之后就消减了呢?
曾子墨:我在摩根斯坦利投入的热情太多,所以很快就烧光了。长时间透支的工作让我的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觉得一切都在重复,即使做的是新的项目,也再没有新鲜感—— 又要开始做模型、做备忘录、做BOOK……我已经受不了那种单调的重复。
记者:拥有摩根斯坦利的历练和经济学专业的背景优势,为什么不继续主持凤凰的财经节目,而改做“社会能见度”这样的社会调查栏目呢?
曾子墨:其实,直到今天我还是希望能做一档非常专业的财经节目,就是财经界焦点事件当中的焦点人物的访谈、事件报道或者讨论。但要长期做这样一档节目很困难,也没有足够强有力的团队保证每一期。既然我没把握做一档非常专业的节目,也就把领域放宽,放到更广阔的财经领域当中。
记者:你是个看重成就感的人,在凤凰带给你的成就感和摩根斯坦利的一样吗?
曾子墨:在凤凰, 我可能不会称之为成就感,而看作是满足感。它让我很踏实地安于这份工作整整六年。
(封面摄影/江浩)
人物背景
曾子墨,北京人,天秤座,最钟爱的品牌是Arman。
1991年保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留学,毕业后加入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先后在纽约总部及香港分公司参与完成超过700亿美元的企业收购及公司上市项目。其中BP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合并项目为全世界最大的五个合并项目之一。2001年底加入凤凰卫视担任财经节目主持人。因其出色的专业素质、狂热的工作态度,也因其干练的外表和咄咄逼人却又真诚坦白的提问方式,曾子墨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财经节目主持人。
2007年,出版新书《墨迹》,完整地记叙了她从高中时代到出国留学,继而进入华尔街,又到凤凰的成长轨迹。
第一跳:
从北京到美国达特茅斯大学
如果在古代,曾子墨应该是那种典型的名门闺秀,家世正统而优越,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拿手。事实也是如此,求学时期的子墨,凭着过人的天资,学与玩从来两不误。
一路子墨轻松地进入名牌大学名牌科系,本科第一年又“ 飞”身变成美国常青藤名校之一,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 College) 经济系的学生。不过,这所被无数人向往、与哈佛、耶鲁齐名的著名学府,在当时的子墨眼里,并不那么多姿多彩和富有诗意,而是“ 冰冷的早晨”、“ 重重的白雾”、“ 厚重的积雪”、“ 无人的森林”以及“ 潮湿阴冷的空气里传来的阵阵教堂钟声”,还有让她感到无所适从的根深蒂固的白人文化。
从小生长在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子墨觉得孤独、迷茫、挣扎。第一个生日,她盼到了父母写来的信。坐在学校的餐厅里,看着爸爸亲切的笔迹,子墨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一年以后,情况渐渐好了起来,子墨适应了达特茅斯的生活,朋友也多了起来,而且她的成绩十分突出,数学是第一名。经过最初4 年独立生活的磨砺,子墨骄傲地说现在把她扔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自己都能不错地过下去。
第二跳:
从常青藤名校到华尔街
只有最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进入这家全球数一数二的投资银行,曾子墨是摩根斯坦利录取的第一个中国人。
大学快毕业时,子墨和她的同学们一样梦想着到华尔街去拥有一份激动人心的工作。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是全球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每年都会去各个常青藤名校招收新人。
不过,即便是来自全美大学排名第一的毕业生,想要通过他们的面试,都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子墨回忆着当时的求职准备:“专业知识不必提,为了应付一层又一层的面试,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身标准行头,抄了大堆的礼仪守则,什么握手的力度、交流时眼睛往哪里看,与不同场合、距离相称的讲话声音等。”
面试固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全部,但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表现出能力,确实需要很多技巧:“ 你要根据你应聘的职位决定在考官面前把自己塑造成什么形象,然后所有的回答都按照这个形象塑造自己,多举一些生动的小故事作为例子。”
为了突出自己能吃苦能熬夜,子墨把在国内参加军训的经历讲给考官听,果不其然,马上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 美国人没有军训,所以对我很好奇,他们更欣赏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生活经历丰富的人。”
在摩根的第二轮面试中,考官让子墨讲讲她的缺点。子墨回答他们,自己的英语不纯正,因为受的中国式教育,读写好一些、听说弱一点,所以在大学期间录下教授的上课内容;平时多看电视,想了多种办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 我是在说自己的不足,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收到另一个信息—我怎么样克服这个弱点。于是,原来的弱点已经不是弱点了。”
一位面试官在她的面试评定书上写到:“不惜代价,一定要雇佣!”
据悉,在曾子墨加入之后,摩根斯坦利开始越来越多地招收中国留学生。
第三跳:
从美国到香港——投资银行
纽约给她留下了特别灿烂、美好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在世界一流公司打拼的经验给她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纽约的两年,是女孩子最好的年龄,而子墨除了工作便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 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疯狂,但是一点都不后悔。”
大概有半年多的时间,子墨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三天。她的时间几乎都在办公室里度过,她把住所安排在离公司很近的地方,走路两三分钟就到,通宵工作之后回家洗个澡换身衣服,然后继续回去上班。一次出差,在去机场的路上,她看见第五大道的橱窗和灯光,觉得特别好,这景色她已经好久没有看见了。
那时候,她经常是同一时间手上有四五个项目在同时进行,陷入一种“ 做得好就做得多,做得多就做得好”的循环里,于是不停地被分派项目以及作为优秀员工可以自己挑选好项目,于是,她也越来越累,但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也就越来越累了……
辛苦是辛苦,但作为Analyst Class 分析师职位里惟一一个中国人,被所有美国人都接受和喜欢,并且她那个部门竟把她作为榜样又陆续雇佣了很多中国人进来,让子墨觉得无比自豪。
1998 年,曾子墨回到香港,加入摩根斯坦利亚洲分公司,一年后升任经理。一念之差,“出逃”华尔街回到香港,虽说是找到了“大部队”,但子墨的工作量丝毫没有减少,全亚洲飞来飞去,经常周一清早上飞机走,周六回来住一晚—— 香港的家,只是个周末的落脚地。
第四跳: 从香港公司到凤凰女主播
她职业生涯的惊叹号出现在2001年,那年年底,曾子墨加入凤凰卫视担任财经节目主持人。有人很好奇,为什么她曾经在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主持过近700亿美元的企业收购和兼并项目之后,还会回到媒体,从零开始做起。
又一个两年过去,子墨正负责一个马来西亚的项目,又是周一,在机场,子墨脑里想着自己的财务模型、为客户出示的宣传册、陌生的酒店…… 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厌倦。
“ 好像永远在路上”、“ 飞机上昏暗的机舱”和“酒店陌生的房间” ……一次在去新加坡出差的夜航飞机上,她翻看棉棉的《糖》,突然发觉:“ 人怎么样都是活,我为什么非要活在别人认为好的生活里?”
下了飞机,子墨辞职了,然后给了自己四个月的休假和游荡的时间,她首先去了一趟西藏。在休假期间的某一天,她与凤凰的一位高层通电话时聊及自己的人生经历,“ 突然想起”自己是否可以加盟凤凰做她一直心仪的媒体工作。于是,几个月后,她摇身一变,坐上了凤凰卫视的财经主播席。
子墨记得,自己当初是跨过了旁白记者、出镜记者、演播室记者、助理主播的若干门槛,在接受完简单的基本培训之后,她第一次正式上镜就是对着镜头做现场直播!台长建议她完全脱稿,也不要用提词器,因为那个东西好学,但一用上,就很难再离开,最后变得不会自己对着镜头讲话。
2001 年在做“ 财富全球论坛”的报道时,子墨曾经创造过3 天内成功采访8 位世界顶尖企业、财团主席的记录,并且在2002 年获得了“ 年度最佳财经类节目主持人”的大奖。
“ 我不太喜欢念别人的稿子,而是比较喜欢做专题和访谈节目,因为这样可以体现自己的思想。”子墨很感激凤凰卫视给了她一个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才能的机会,让她亲手打造自己的节目《财经点对点》,“ 凤凰从来不会扼杀人的天性,而是让你按照自己的特色来做发挥,找出最适合你的做节目的方式,这是凤凰最好的地方。”
财经专业的背景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子墨和她的《财经点对点》赢得了无数挑剔的高级白领和财经人士的青睐。因为子墨,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财经新闻,也是因为她,枯燥的数字、拗口的理论和云里雾里的经济动态开始变得人性化、有趣,甚至温柔起来。
生活中她亦是普通小女人在子墨心中,成功的定义不一定就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或是担任到什么职位。比如有的女性朋友没有自己的工作,但在事业上和精神上给了丈夫各种帮助,这些是没有人能代替的,所以她们一样非常伟大。
那些外人看来的成功,如果没有家庭没有感情,宁愿不要。
在子墨看来,能不能获得快乐,还是心态最重要。曾经,她对自己要求得特别高,希望凡事做到尽善尽美,什么都想要。不过,到了今天,一度好强的子墨正在逐渐学会没那么上进,没那么积极,甚至是变得“ 中庸”—— 因为比努力追求没有的东西重要得多的,是珍惜已经拥有的现在。
喜欢王菲、莫文蔚,和陶喆; 总能被齐秦音乐中的感情深深打动;太闷的电影不看,好莱坞的情节剧比较对胃口;经常看着韩剧哭得一塌糊涂…… 工作之外的子墨,和我们一样,是个简单感性的小女人。
采访面对面
记者:不管当年选择分数最高的人民大学经济系,还是后来从达特茅斯毕业时一心一意进入摩根斯坦利,你都让我觉得,曾子墨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只是习惯了优秀,无非想要证明自己是最出类拔萃的而已。
曾子墨:以前没有这样想过这个问题,但确实是出于习惯,习惯了自己是最好的、最优秀的。从达特茅斯毕业时,所有人都认为最优秀的人应该进入华尔街投资银行,跻身金融界,于是进入摩根斯坦利对我来说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所有的习惯到摩根斯坦利就截止了,之后的很多决定都是我的主动选择,才会在最后离开摩根。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概是什么样的了。
记者:你在书里描写了很多摩根斯坦利的“非人”生活。对此我很好奇,你,以及你的同事们,怎么能在连续很多天不睡觉的状态下保持清醒的思考呢?
曾子墨:应该是出于热爱,我刚进入摩根时心里充满完全投入其中的激情。刚开始一切都是全新的,你能学会很多东西;后来是成为明星员工和明星同事一起工作的耀眼光环。我热爱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记者:书中你提到了摩根斯坦利的同事,比如怀孕6个多月仍辛苦熬夜、反复修改BOOK、追求完美的“铁人”副总裁Vanessa;其父是白宫办公厅主任却依然兢兢业业、连续作战三
天两夜而昏倒的“高干子弟”Sam。这些人和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曾子墨:在摩根斯坦利的日子可用“ 疯狂的忙碌”来形容,既有明星业绩,也做了很多浪费青春的事,但它是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教给我很多东西,直到今天也不觉得后悔。
不在于学会如何做非常漂亮的财务模型、掌握并购双方的谈判技巧等,而在于我看到了美国主流社会最聪明最优秀的一群人的生活和工作,你也有机会能够和他们一起共事,进入他
们的圈子。
还有就是面对极致的压力和困难时坚持不懈的精神。即便今天晚上12点打来电话让你早上8 点交一份上百页的演示材料,就算已经几天没睡觉,熬通宵你也必须交出来。所以现在我不会怕什么,工作也好,生活也好,觉得任何困难都可以去面对。这四年让我明白人是有无限潜力的。
记者:但这种热情为什么在你回到香港之后就消减了呢?
曾子墨:我在摩根斯坦利投入的热情太多,所以很快就烧光了。长时间透支的工作让我的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觉得一切都在重复,即使做的是新的项目,也再没有新鲜感—— 又要开始做模型、做备忘录、做BOOK……我已经受不了那种单调的重复。
记者:拥有摩根斯坦利的历练和经济学专业的背景优势,为什么不继续主持凤凰的财经节目,而改做“社会能见度”这样的社会调查栏目呢?
曾子墨:其实,直到今天我还是希望能做一档非常专业的财经节目,就是财经界焦点事件当中的焦点人物的访谈、事件报道或者讨论。但要长期做这样一档节目很困难,也没有足够强有力的团队保证每一期。既然我没把握做一档非常专业的节目,也就把领域放宽,放到更广阔的财经领域当中。
记者:你是个看重成就感的人,在凤凰带给你的成就感和摩根斯坦利的一样吗?
曾子墨:在凤凰, 我可能不会称之为成就感,而看作是满足感。它让我很踏实地安于这份工作整整六年。
(封面摄影/江浩)
人物背景
曾子墨,北京人,天秤座,最钟爱的品牌是Arman。
1991年保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留学,毕业后加入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先后在纽约总部及香港分公司参与完成超过700亿美元的企业收购及公司上市项目。其中BP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合并项目为全世界最大的五个合并项目之一。2001年底加入凤凰卫视担任财经节目主持人。因其出色的专业素质、狂热的工作态度,也因其干练的外表和咄咄逼人却又真诚坦白的提问方式,曾子墨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财经节目主持人。
2007年,出版新书《墨迹》,完整地记叙了她从高中时代到出国留学,继而进入华尔街,又到凤凰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