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595091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以“质疑”启发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质疑是对某个知识体系的质问,怀疑其现实的客观性、正确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视野,对知识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总得来说,知识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从这种角度来讲,知识本身是认识,是人们以在长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经验积累为基础,试图从经验库中抽其精华,建构认识结构图谱,对认识对象的描述、判断、观念及看法。
  知识一方面体现在以人的经验为基础,从经验分析中得到某种认识,是人建构了知识,没有人就没有认识结果——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来自经验,没有经验的积累,便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理解,知识的本质是人的建构物,是人建构加工的产品。
  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般知识的特征,它的建构本质与特征,要求把物理领域的知识、概念、规律的质疑、判断、理解权回归学生,要求学生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各个物理知识、规律及体验概念。
  一、给学生质疑的机会,目的是更好地建构物理知识
  教育者剥夺学生的判断、选择权利,强行灌输某一种知识,这纯粹是知识强权与霸权。从人类整个发展阶段来讲,各种物理领域的理论都是在質疑中产生的。伽利略对“地心说”的质疑导致了后来的“日心说”的确立;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中的经典理论感到不协调、不严密,提出了质疑,提出了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理论——相对论;直到今天,量子理论也是对“巨人”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从传统理论的小胡同中走向了阳光大道。
  教师赋予学生拥有对知识的质疑与批判权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力,同时也赋予学生探究与建构知识的能力,以新的视觉审视和检验传统的物理知识、过程和规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明显地影响着学生建构知识的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授受教学策略,即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接受式教学策略,使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过程的权利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传授知识的效率,大批量地接受各种物理概念、内容,剥夺了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权利与可能性。另一种是把质疑及自主建构归还学生。这种整体教学策略反映出一种积极的探究、建构知识过程,往往会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产生创造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适当的培养,最终对物理问题、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质疑与自主建构能力的策略
  1.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这种权威把学生的“质疑”吓到了九霄云外,学生有质疑而不敢说出来,久而久之,便没有了质疑的习惯。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平等、民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容纳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质疑。这样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环境;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质疑。
  2.采用探究教学,在质疑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物理知识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提出质疑。为激发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质疑情境,有序展开探究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书本,关注生活,分析现实中碰到的问题而产生质疑。如在教授“水的沸腾”时,可采用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分组实验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水不断被加热,那么水的温度是不是升高,或一直升高上去?结合以前的经验,让学生对“给水一直加热,温度是否也一直升高上去”产生质疑。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认真观察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与学生的质疑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只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温度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只发挥辅导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即质疑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能提出质疑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同时伴随着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建构能力已成为当今物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
  [2]阎金锋 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13,5。
其他文献
摘 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新课导入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模式化的导入内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学习方式中研究性活动课程的建构。重点要从“构建有效的领导组织机构,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构建的内容要有目的性,突出学生活动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构建形式要多样,是活动课程的一大特点”、“构建学生学会研究性活动学习的方法,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点”、“构建确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等五个方面实施,从而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期刊
教学语言艺术正如一位著名教育专家所说的:它是专业语言,它集哲学语言的深刻、逻辑語言的严谨、语言学的规范、数学语言的精确、文学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群众语言的通俗于一身,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它向我们揭示了作为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教师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使每一课堂都有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的讲授、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及很完美的
期刊
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以朗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应采取“以读代讲、以问促读、以读带练”等三个策略。  一、以读代讲,强化读书训练  小学生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读一篇课文来实现的,我们并不排斥讲解,但是把语言规范的课文“熟读成诵”,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徐世英老师在《谈朗读教学》一文中讲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
期刊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我国正日益受到青睐,并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下改革传统语文教育教学,使语文教学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本文基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分析了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应做的改革。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建构主义这一概念,使人类在认识发展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期刊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实于自己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素养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认真实践、多方验证,并本着“结合本校实际,体现教学特色,立足于全体学生,发挥个人优势”的原则,我逐步形成了“四环”学案导学教学法,即“以学定教——目标导航;自主互助——重在实践;教师点拨——突破疑难;检测反馈——落实全面”,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期刊
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利用手中的现实的材料,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进行推理、计算、论证,从而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提出“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新理念。因此,在数学教学工作中,通过师生互动,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
期刊
摘 要:“导学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导学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思考起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新型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得以实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启蒙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着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高中阶段文理分流的趋向。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的观念、素质、角色、行为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又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特别是启蒙阶段的教育教学呢?这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尤为重要。为使八年级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笔
期刊
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