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为了梦想的等待与探寻
2007年1月1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第一例不开胸全机器人心脏手术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天,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首开中国微创不开胸全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先河!这一天,中国心血管外科领域屹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正是在这一天,高长青团队的辛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作为一项尖端技术,不开胸全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开展只集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寥寥几家心脏外科中心,从引进、掌握到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长青和他的团队拥有着怎样的超常规理念?历经了怎样的艰辛磨砺,才成为这项前沿技术的引领者?这要从2000年他参加的一次心血管外科年会说起。
由美国主办的心血管外科年会,是一个汇聚世界顶尖心血管专家的世界顶级年会。它不仅为世界各地的专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而且也为世界最新的医疗技术、产品提供了展示的机会。2000年,年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如期举行,就是在这一年,用机器人做心外科手术的梦想在高长青心里生根发芽。
在多伦多,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机器人手术,尽管当时手术仅限于实验室环境。“能否将机器人用在心外科手术中?”这个想法在高长青脑中划过。机器人能够突破人手的局限,在胸腔不打開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手术,术后疤痕小、后遗症少,这是所有心外科专家梦寐以求的技术,在当时看来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高长青有预感,他觉得,离梦想的实现似乎并非那么遥远。从多伦多回国,他开始密切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并收集了许多资料和信息。
2004年,美国在临床上开始使用机器人做腹部手术,使高长青看到了希望。但用机器人做心脏手术在那时还无人敢尝试,因为一旦出血,胸腔来不及打开,病人就会立刻失去生命,风险太大。
2005年,获悉美国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做心脏手术的消息后,高长青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把机器人手术在国内做起来。”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
2 身处异国的执着与坚持
高长青出生在普通家庭,但父母对他的教育格外用心。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3年,高长青参加了考试,想成为一名教师的高长青,最终遵从了父亲的意愿选择了医学专业,进入包头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进入包头市第七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心脏科工作。由于在学生时代练就的扎实英语功底,高长青在教育部组织的EPT考试(出国进修人员英语水平考试)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名,并获得了进入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习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与欧美的关系正处于僵化状态,能到世界心脏研究的发源地墨西哥求学,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曾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这对高长青是一个挑战。他用学来的一点西班牙语混合着英语,努力地与当地的老师和同事进行着交流,慢慢地过了语言的难关。
墨西哥的饮食与中国的大不同,生的、辣的食物多,这令初到墨西哥的高长青很难习惯,但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他告诉笔者:“生活中的不习惯都是小事,文化上的差异更让人难以适应。当时的管理我接受不了,一天中,要规定你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你不能随意改变。刚开始我以为是歧视,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是文化上的不同。”
在墨西哥,高长青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用他的话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一台台心脏手术中,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同去的一些同胞并不理解,认为他是冲着钱才这样拼命的。
这些闲言碎语高长青并不理会,凭着自己对学术和技术的执着追求,他终于在墨西哥拿到了获取难度极大的外国行医执照。忆起这段往事,高长青感慨万千:“得到执照的几率特别小,有的学十几年也不一定能拿到它。如果没有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我根本不可能做到。”
拥有高超手术技艺和响当当行医执照的高长青完全能够在国外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他没有。
1996年冬天,寒风凛凛的北京,高长青携妻带子走下飞机,结束了他在墨西哥的留学生活。怀揣着对祖国的感恩之情,高长青进入301医院郑重表达了自己的入伍志愿,从此开启了他在心胸微创领域向着医学科学制高点攀登的艰难征程。
3 挑战常规的一次次创新
作为心血管外科专家,他始终坚守着对病人的那份责任;作为学科领军人,他带领团队不断超越自我,追求着卓越。
如果说一次创新是一种胆识,那么不断创新,并不断创造奇迹,则是一种气魄。
1996年,在老年病人心脏组织脆弱、不易缝合、不易成型、感染多的复杂情况下,高长青成功开了中国首例高龄高职干部非体外循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的先河,改写了医院保健史上不能为高职首长实施心脏手术的历史。
国外医学界权威曾断言“多数东方人的乳内动脉血管不适合搭桥”。面对这个结论,高长青没有选择盲从于权威,而是向权威发起了挑战。经过潜心研究和大胆探索,在1997年4月1日,高长青主刀回国后的第一例心脏搭桥手术,并获得了成功,向世界庄严亮剑——中国人同样可以常规使用乳内动脉行冠脉搭桥。
之后的2001年,他首开中国konno手术先河,演绎了与死神较量的惊人壮举。患者是一个多重症状集于一身的9岁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情况十分危急。高长青大胆提出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死亡率高、在世界上完成不过200例、在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konno手术。最终,他的勇气和对专业技能的精准把握,为一台高风险手术划上了完美的句号,高长青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回国至今,高长青已主刀完成5000余例心脏外科手术,其中机器人手术800余例,创下了我国微创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无手术死亡的记录,也创下了世界范围内一年实施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60例的最高记录。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甚至裹足不前,这样的想法一萌生就离栽跟头不远了。”他说,“况且在心脏病的研究和治疗上,全世界的进展并不乐观,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困难期。对于基础性慢病、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开展的手术只是暂时缓解了病人的痛苦,并不是永久性的治疗。心脏移植是一种永久性的治疗方法,但排异反应却是一个大问题。所有研究者仍任重道远。”
他曾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每一代人应该有每一代人的担当,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
高长青心语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我只不过是在努力呵护这个奇迹。
千万不要忽视平时的锻炼,生活节奏要适度,饮食习惯加以改善,而且要经常参加运动。关键的一点,要劳逸结合。
不要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养命。
病人对我们如此信任,我们必须保证他的绝对安全。
一直都在努力,不努力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收获。
是国家培养了我,让我上大学,留学深造,我也要回报祖国。我们的国家已走过改革开放最初的二十年,经济建设成就日新月异,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热爱祖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学历的领军人才归国奉献,我们国家的心血管外科也不例外。
五花八门的知识,让我获益匪浅。
荣誉只能证明过去。
正是因为我们不满足于只吃馒头,才有了各式各样面包,不满足于自行车的速度,才造出了汽车,进而有了飞机。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每一代人应该有每一代人的担当,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
2007年1月1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第一例不开胸全机器人心脏手术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天,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首开中国微创不开胸全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先河!这一天,中国心血管外科领域屹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正是在这一天,高长青团队的辛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作为一项尖端技术,不开胸全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开展只集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寥寥几家心脏外科中心,从引进、掌握到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长青和他的团队拥有着怎样的超常规理念?历经了怎样的艰辛磨砺,才成为这项前沿技术的引领者?这要从2000年他参加的一次心血管外科年会说起。
由美国主办的心血管外科年会,是一个汇聚世界顶尖心血管专家的世界顶级年会。它不仅为世界各地的专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而且也为世界最新的医疗技术、产品提供了展示的机会。2000年,年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如期举行,就是在这一年,用机器人做心外科手术的梦想在高长青心里生根发芽。
在多伦多,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机器人手术,尽管当时手术仅限于实验室环境。“能否将机器人用在心外科手术中?”这个想法在高长青脑中划过。机器人能够突破人手的局限,在胸腔不打開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手术,术后疤痕小、后遗症少,这是所有心外科专家梦寐以求的技术,在当时看来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高长青有预感,他觉得,离梦想的实现似乎并非那么遥远。从多伦多回国,他开始密切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并收集了许多资料和信息。
2004年,美国在临床上开始使用机器人做腹部手术,使高长青看到了希望。但用机器人做心脏手术在那时还无人敢尝试,因为一旦出血,胸腔来不及打开,病人就会立刻失去生命,风险太大。
2005年,获悉美国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做心脏手术的消息后,高长青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把机器人手术在国内做起来。”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
2 身处异国的执着与坚持
高长青出生在普通家庭,但父母对他的教育格外用心。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3年,高长青参加了考试,想成为一名教师的高长青,最终遵从了父亲的意愿选择了医学专业,进入包头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进入包头市第七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心脏科工作。由于在学生时代练就的扎实英语功底,高长青在教育部组织的EPT考试(出国进修人员英语水平考试)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名,并获得了进入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学习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与欧美的关系正处于僵化状态,能到世界心脏研究的发源地墨西哥求学,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曾是西班牙殖民地的墨西哥,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这对高长青是一个挑战。他用学来的一点西班牙语混合着英语,努力地与当地的老师和同事进行着交流,慢慢地过了语言的难关。
墨西哥的饮食与中国的大不同,生的、辣的食物多,这令初到墨西哥的高长青很难习惯,但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他告诉笔者:“生活中的不习惯都是小事,文化上的差异更让人难以适应。当时的管理我接受不了,一天中,要规定你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你不能随意改变。刚开始我以为是歧视,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是文化上的不同。”
在墨西哥,高长青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用他的话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一台台心脏手术中,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同去的一些同胞并不理解,认为他是冲着钱才这样拼命的。
这些闲言碎语高长青并不理会,凭着自己对学术和技术的执着追求,他终于在墨西哥拿到了获取难度极大的外国行医执照。忆起这段往事,高长青感慨万千:“得到执照的几率特别小,有的学十几年也不一定能拿到它。如果没有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我根本不可能做到。”
拥有高超手术技艺和响当当行医执照的高长青完全能够在国外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他没有。
1996年冬天,寒风凛凛的北京,高长青携妻带子走下飞机,结束了他在墨西哥的留学生活。怀揣着对祖国的感恩之情,高长青进入301医院郑重表达了自己的入伍志愿,从此开启了他在心胸微创领域向着医学科学制高点攀登的艰难征程。
3 挑战常规的一次次创新
作为心血管外科专家,他始终坚守着对病人的那份责任;作为学科领军人,他带领团队不断超越自我,追求着卓越。
如果说一次创新是一种胆识,那么不断创新,并不断创造奇迹,则是一种气魄。
1996年,在老年病人心脏组织脆弱、不易缝合、不易成型、感染多的复杂情况下,高长青成功开了中国首例高龄高职干部非体外循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的先河,改写了医院保健史上不能为高职首长实施心脏手术的历史。
国外医学界权威曾断言“多数东方人的乳内动脉血管不适合搭桥”。面对这个结论,高长青没有选择盲从于权威,而是向权威发起了挑战。经过潜心研究和大胆探索,在1997年4月1日,高长青主刀回国后的第一例心脏搭桥手术,并获得了成功,向世界庄严亮剑——中国人同样可以常规使用乳内动脉行冠脉搭桥。
之后的2001年,他首开中国konno手术先河,演绎了与死神较量的惊人壮举。患者是一个多重症状集于一身的9岁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情况十分危急。高长青大胆提出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死亡率高、在世界上完成不过200例、在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konno手术。最终,他的勇气和对专业技能的精准把握,为一台高风险手术划上了完美的句号,高长青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回国至今,高长青已主刀完成5000余例心脏外科手术,其中机器人手术800余例,创下了我国微创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无手术死亡的记录,也创下了世界范围内一年实施全机器人不开胸心脏手术60例的最高记录。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甚至裹足不前,这样的想法一萌生就离栽跟头不远了。”他说,“况且在心脏病的研究和治疗上,全世界的进展并不乐观,目前已进入了一个困难期。对于基础性慢病、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开展的手术只是暂时缓解了病人的痛苦,并不是永久性的治疗。心脏移植是一种永久性的治疗方法,但排异反应却是一个大问题。所有研究者仍任重道远。”
他曾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每一代人应该有每一代人的担当,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
高长青心语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我只不过是在努力呵护这个奇迹。
千万不要忽视平时的锻炼,生活节奏要适度,饮食习惯加以改善,而且要经常参加运动。关键的一点,要劳逸结合。
不要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养命。
病人对我们如此信任,我们必须保证他的绝对安全。
一直都在努力,不努力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收获。
是国家培养了我,让我上大学,留学深造,我也要回报祖国。我们的国家已走过改革开放最初的二十年,经济建设成就日新月异,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热爱祖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学历的领军人才归国奉献,我们国家的心血管外科也不例外。
五花八门的知识,让我获益匪浅。
荣誉只能证明过去。
正是因为我们不满足于只吃馒头,才有了各式各样面包,不满足于自行车的速度,才造出了汽车,进而有了飞机。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每一代人应该有每一代人的担当,只要工作一天,就要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