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早操》一课为例浅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课堂形成的“静听为主,教师中心”这一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学习方式;“看”的条件;“想”的时间;“说”的场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9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给学生“看”的条件
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以,一年级语文上册《早操》(北师大版)为例:
(一)自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读韵文后,观察图画,对照课文看看在这美丽的早晨,谁出来做操了?用“谁?在干什么?”回答。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通过自我调控完成教学内容。——低年级孩子刚入学不久,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才能彰显——学生。
根据学生回答贴图片:小露珠、小蜜蜂、小鸟儿、小学生
(二)合作
男女生合作学习,女生读一遍课文,大家找一找他们都在哪儿做操?用直线标划(绿叶上、树枝上、花朵上、阳光下);男生读一遍课文,大家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做操的?用曲线标划(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独立的,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在大家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动手划词)的能力。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内容。
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三拼图片游戏:把“小露珠、小鸟儿、小蜜蜂、小学生”的图片贴到相应的(场所)位置,大家一起说出诗句。学生评议朗读:哪里读的好?为什么?哪里读的不好?该怎样改进?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学服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根据这种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不同的对策。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激情。倡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
二、给学生“想”的时间
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多想想,给足够的思考空间,给学生创设一种思维空间,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学生就会有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一)联想生活
生活是学生的认知基础,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主学习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旧的观念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标背景下,激发学生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熟悉的、喜爱的、乐见的——教师出示几幅画面:“小鱼、青蛙、小蚂蚁、小蜻蜓”,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在观察的同时,激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在电视节目、书籍,耳闻目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描述它们的活动形态。
给学生“想”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运用语言文字描绘生活的能力。(游来游去、蹦来蹦去、爬来爬去、飞来飞去)。
(二)想象画面
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而且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能力的训练,变单一定向的僵化思维为递进或多向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探究性的发现想像事物的未知领域,想象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趋向,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以“想画面——说画面——演画面”方法,展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来转去、钻来钻去、扭来扭去、摆来摆去、摇来摇去等)。
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因势利导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闸门,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精神。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
三、给学生“说”的场合
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板块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自己的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此我们应该把说的训练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敢说,指导学生会说,扎扎实实夯实说的基本功。把“说”的训练落实在语文教学之中。
(一)展示背景
《早操》语言描述,趣味导入:早晨太阳升起,大地万物苏醒,人们纷纷来到大树下、花丛中进行晨练。老师把这个景象画了下来,你们想看吗?(提出要求:观察图画,认真看,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由于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东看看,西看看,抓不到重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想必须在指导学生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使他们通过仔细看图,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说出新鲜生动,具有个性的语言。以“观察一感悟一表达”的顺序:
说说图中描写了谁在做早操?让画“活”起来,带动学生看图说话。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中进行观察,言之有物,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看图中培养观察力,在观察中,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的空间,说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了在课堂上“说”的能力培养。
(二)进入情境
在黑板上勾画《早操》一课的图画,问:画面上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但没有声音,也不会动,画面是静止的。你能通过仔细观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吗?你最喜欢谁?把描写它做早操的样子说一说(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我喜欢小鸟儿。”学生一边蹦着一边说:“小鸟儿跳来跳去,在树枝上做操。”“我喜欢小蜜蜂。”学生一边说一边扇动两臂:“小蜜蜂飞来飞去,在花朵上做操。”还有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做出:两手放在腰间跑步的姿态、身子摆动双手捧着像是露珠滚动的样子。学生完全被眼前的情境吸引,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为发展儿童言语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读评互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1、引语:老师根据这一情景,还写了一首儿歌呢,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边活动画面,边朗诵韵文《早操》。用图画美、音乐美、文字美吸引学生。
2、课件出示韵文《早操》: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韵文《早操》,再互相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3、师生互换角色,老师读,学生评。“读——评——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有价值评议再读韵文。
“说”的能力得到一个综合提高。教育专家叶圣陶一句话道出了语文的真谛——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就是会说会写。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学习方式;“看”的条件;“想”的时间;“说”的场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9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给学生“看”的条件
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以,一年级语文上册《早操》(北师大版)为例:
(一)自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出示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读韵文后,观察图画,对照课文看看在这美丽的早晨,谁出来做操了?用“谁?在干什么?”回答。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通过自我调控完成教学内容。——低年级孩子刚入学不久,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样,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才能彰显——学生。
根据学生回答贴图片:小露珠、小蜜蜂、小鸟儿、小学生
(二)合作
男女生合作学习,女生读一遍课文,大家找一找他们都在哪儿做操?用直线标划(绿叶上、树枝上、花朵上、阳光下);男生读一遍课文,大家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做操的?用曲线标划(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格独立的,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是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在大家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动手划词)的能力。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内容。
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三拼图片游戏:把“小露珠、小鸟儿、小蜜蜂、小学生”的图片贴到相应的(场所)位置,大家一起说出诗句。学生评议朗读:哪里读的好?为什么?哪里读的不好?该怎样改进?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学服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根据这种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不同的对策。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激情。倡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
二、给学生“想”的时间
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多想想,给足够的思考空间,给学生创设一种思维空间,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学生就会有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一)联想生活
生活是学生的认知基础,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主学习强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旧的观念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标背景下,激发学生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熟悉的、喜爱的、乐见的——教师出示几幅画面:“小鱼、青蛙、小蚂蚁、小蜻蜓”,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在观察的同时,激励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在电视节目、书籍,耳闻目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描述它们的活动形态。
给学生“想”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运用语言文字描绘生活的能力。(游来游去、蹦来蹦去、爬来爬去、飞来飞去)。
(二)想象画面
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标新立异,而且要善于抓住课文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能力的训练,变单一定向的僵化思维为递进或多向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认识事物,探究性的发现想像事物的未知领域,想象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趋向,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以“想画面——说画面——演画面”方法,展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来转去、钻来钻去、扭来扭去、摆来摆去、摇来摇去等)。
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因势利导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闸门,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精神。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
三、给学生“说”的场合
在语文学习的各个板块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自己的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此我们应该把说的训练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敢说,指导学生会说,扎扎实实夯实说的基本功。把“说”的训练落实在语文教学之中。
(一)展示背景
《早操》语言描述,趣味导入:早晨太阳升起,大地万物苏醒,人们纷纷来到大树下、花丛中进行晨练。老师把这个景象画了下来,你们想看吗?(提出要求:观察图画,认真看,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由于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东看看,西看看,抓不到重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想必须在指导学生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使他们通过仔细看图,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说出新鲜生动,具有个性的语言。以“观察一感悟一表达”的顺序:
说说图中描写了谁在做早操?让画“活”起来,带动学生看图说话。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中进行观察,言之有物,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看图中培养观察力,在观察中,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的空间,说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了在课堂上“说”的能力培养。
(二)进入情境
在黑板上勾画《早操》一课的图画,问:画面上有人物,有景物,有色彩,但没有声音,也不会动,画面是静止的。你能通过仔细观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吗?你最喜欢谁?把描写它做早操的样子说一说(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我喜欢小鸟儿。”学生一边蹦着一边说:“小鸟儿跳来跳去,在树枝上做操。”“我喜欢小蜜蜂。”学生一边说一边扇动两臂:“小蜜蜂飞来飞去,在花朵上做操。”还有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做出:两手放在腰间跑步的姿态、身子摆动双手捧着像是露珠滚动的样子。学生完全被眼前的情境吸引,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教学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为发展儿童言语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读评互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
1、引语:老师根据这一情景,还写了一首儿歌呢,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边活动画面,边朗诵韵文《早操》。用图画美、音乐美、文字美吸引学生。
2、课件出示韵文《早操》: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韵文《早操》,再互相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
3、师生互换角色,老师读,学生评。“读——评——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有价值评议再读韵文。
“说”的能力得到一个综合提高。教育专家叶圣陶一句话道出了语文的真谛——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就是会说会写。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