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能够将绘画与工艺制作两种形式有效糅合在一起对幼儿进行充分的美术教育活动。实际上,手工制作源于民间,是农村广大妇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是美的集中再现。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提升幼儿的手工制作能力,成为现阶段幼儿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手工制作;幼儿;美术教育;绘画;智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3-0128-02
手工制作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创意和想象思维,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手工制作活动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折纸、剪纸、捏面人等。借助手工制作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让幼儿借助简单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进行再次加工和创造,制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手工制作能够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的耐心,对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空间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手工制作能力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意图阶段的指导
意图,也可以称为动机,就是制作手工作品的最终目的。意图决定着幼儿手工制作的最终发展方向以及采用的方式。以成人手工制作活动为例,他们的意图非常明确,或是休闲,或是娱乐,或是创造经济价值。而幼儿的手工制作活动大多缺少明确的意图,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幼儿拿到纸张时,经常会将纸张撕成碎片,也并未在脑海中明确纸张的最终用途,仅仅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自由改变纸张的形状,而在不断的翻、折中,纸张逐渐转变为另一种形状,由此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在此过程中,意图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幼儿的手工创作能力,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确定意图。
(一)创设手工制作环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以折纸活动为例,在正式开展折纸手工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对教室进行相应的布置,通过环境氛围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五颜六色的纸蝴蝶,在清风吹拂下纸蝴蝶好似翩翩起舞;在蝴蝶旁边放置绿色的纸青蛙、荷叶以及粉色的荷花;再用五彩缤纷的纸张折出游动的小金鱼,如此一来,教室的一角仿佛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荷塘,幼儿在观赏折纸作品的过程中也会萌发出自己创作的意图,进而积极参与到手工制作活动当中。
(二)增加幼儿与手工材料的接触机会
幼儿手工制作的意图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而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的,因此,为了缩短意图明确的时间,教师可以增加幼儿与各种手工材料接触的机会。举例来说,在开展捏橡皮泥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对各种颜色的橡皮泥进行观察,并了解橡皮泥的软度、韧性等,并让幼儿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开展其他类型的活動,让幼儿不断增加对橡皮泥材料的了解,进而将多种颜色的橡皮泥进行结合,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三)在游戏中达到意图明朗化
手工制作意图的确定其实是在幼儿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渐明朗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幼儿确定手工制作意图。举例来说,幼儿拿了一块橡皮泥,在无意识地揉捏,幼儿教师此时便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如“你想用橡皮泥捏成有趣的动物吗?”“你想造个小房子吗?”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制作形式各异的橡皮泥作品,让幼儿欣赏和观察,并向幼儿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试着动手做一个?”以此激发幼儿参与制作的兴趣,使意图明朗化。
二、构思阶段的指导
手工制作意图明确后,进入构思阶段,也就是如何将意图具体应用到现实制作当中,需要在头脑中对作品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对作品的造型、色彩以及成品效果等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基于生理因素影响,幼儿的思维能力较差,很少能够在制作之初便形成完善的构思,常常是在不同物体的引导下联想到另外一个物体。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结合不同时期幼儿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效指导,具体分析如下:
(一)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
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表象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便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加强幼儿对各种表象的了解和认知。在指导幼儿对动物形象进行认知时,以老虎为例,引导幼儿对老虎的形态、色彩、斑纹等主要特征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唱儿歌的方式加深幼儿对作品形象的记忆与理解,例如“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红红的瓜,人人见了人人夸。”
(二)利用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联想
形式各异的材料是引导幼儿进行构思的重要基础,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形状以及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艺术构思。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时,幼儿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构思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制作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例如,制作一只小鸡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剪刀、颜色各异的纸张、胶水等。
三、制作阶段的指导
(一)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基于生理因素影响,幼儿教师应当设定不同难度的制作主题,并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制作工具以及材料,并教导幼儿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熟记并掌握各种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保障手工制作活动的安全性,并形成较强的制作技能。因此,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时,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对各种工具以及材料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运用,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提供练习机会,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提升手工制作作品的质量非常重要,基于幼儿年龄因素影响可以采取分步练习的方式,让幼儿在教师的教授和指导下掌握不同动作的使用要领。并教授幼儿学会沿着轮廓线进行裁剪,合理控制练习时间,分步练习时间可以稍短,整体练习时间应适当延长。
(三)将手工制作活动与绘画进行融合
将绘画与手工制作活动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参与手工制作活动的积极性,并在作品当中加入适当的绘画元素,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例如,幼儿在制作海底世界时,除了用纸张制作各式各样的小鱼以及海草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各式彩笔描绘出海底的波纹以及细小的生物等,并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丰富海底世界的内容,组成富有立体感和形象感的画面,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处于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年龄段,若是一味教导幼儿各种手工制作的方式和方法,很可能引发幼儿的抵触心理,而将手工制作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结合,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吸收知识,掌握制作方法,提升教育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手工制作活动对激发幼儿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时,幼儿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幼儿的兴趣偏好以及心理特点,营造轻松有趣的活动氛围,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制作意图,做好良好的构思,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做出美丽的手工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翔升,侯娟珍.全域环境视角下听障幼儿的全纳教育价值[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0).
[2]单瑜晴.运用废旧报纸开展幼儿园美术趣味活动 ——以“有趣的报纸”的主题活动为例[J].考试周刊,2019(41).
[3]刘雨涵.多趣、多元、多样、多重 ——浅谈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有效指导策略[J].考试周刊,2018(19).
[4]徐梦丹.让健康教育“活”起来 ——师幼共建“中班健康体验区”的实践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
(责编 林 娟)
【关键词】手工制作;幼儿;美术教育;绘画;智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3-0128-02
手工制作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创意和想象思维,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手工制作活动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折纸、剪纸、捏面人等。借助手工制作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让幼儿借助简单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进行再次加工和创造,制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手工制作能够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的耐心,对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空间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幼儿的手工制作能力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意图阶段的指导
意图,也可以称为动机,就是制作手工作品的最终目的。意图决定着幼儿手工制作的最终发展方向以及采用的方式。以成人手工制作活动为例,他们的意图非常明确,或是休闲,或是娱乐,或是创造经济价值。而幼儿的手工制作活动大多缺少明确的意图,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幼儿拿到纸张时,经常会将纸张撕成碎片,也并未在脑海中明确纸张的最终用途,仅仅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自由改变纸张的形状,而在不断的翻、折中,纸张逐渐转变为另一种形状,由此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在此过程中,意图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幼儿的手工创作能力,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确定意图。
(一)创设手工制作环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以折纸活动为例,在正式开展折纸手工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对教室进行相应的布置,通过环境氛围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例如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五颜六色的纸蝴蝶,在清风吹拂下纸蝴蝶好似翩翩起舞;在蝴蝶旁边放置绿色的纸青蛙、荷叶以及粉色的荷花;再用五彩缤纷的纸张折出游动的小金鱼,如此一来,教室的一角仿佛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荷塘,幼儿在观赏折纸作品的过程中也会萌发出自己创作的意图,进而积极参与到手工制作活动当中。
(二)增加幼儿与手工材料的接触机会
幼儿手工制作的意图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而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的,因此,为了缩短意图明确的时间,教师可以增加幼儿与各种手工材料接触的机会。举例来说,在开展捏橡皮泥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对各种颜色的橡皮泥进行观察,并了解橡皮泥的软度、韧性等,并让幼儿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开展其他类型的活動,让幼儿不断增加对橡皮泥材料的了解,进而将多种颜色的橡皮泥进行结合,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三)在游戏中达到意图明朗化
手工制作意图的确定其实是在幼儿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渐明朗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恰当的引导,帮助幼儿确定手工制作意图。举例来说,幼儿拿了一块橡皮泥,在无意识地揉捏,幼儿教师此时便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如“你想用橡皮泥捏成有趣的动物吗?”“你想造个小房子吗?”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制作形式各异的橡皮泥作品,让幼儿欣赏和观察,并向幼儿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试着动手做一个?”以此激发幼儿参与制作的兴趣,使意图明朗化。
二、构思阶段的指导
手工制作意图明确后,进入构思阶段,也就是如何将意图具体应用到现实制作当中,需要在头脑中对作品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对作品的造型、色彩以及成品效果等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基于生理因素影响,幼儿的思维能力较差,很少能够在制作之初便形成完善的构思,常常是在不同物体的引导下联想到另外一个物体。因此,幼儿教师应当结合不同时期幼儿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效指导,具体分析如下:
(一)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
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过程中,表象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便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加强幼儿对各种表象的了解和认知。在指导幼儿对动物形象进行认知时,以老虎为例,引导幼儿对老虎的形态、色彩、斑纹等主要特征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唱儿歌的方式加深幼儿对作品形象的记忆与理解,例如“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红红的瓜,人人见了人人夸。”
(二)利用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联想
形式各异的材料是引导幼儿进行构思的重要基础,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形状以及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艺术构思。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时,幼儿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构思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制作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例如,制作一只小鸡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剪刀、颜色各异的纸张、胶水等。
三、制作阶段的指导
(一)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基于生理因素影响,幼儿教师应当设定不同难度的制作主题,并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制作工具以及材料,并教导幼儿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熟记并掌握各种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保障手工制作活动的安全性,并形成较强的制作技能。因此,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时,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对各种工具以及材料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运用,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提供练习机会,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提升手工制作作品的质量非常重要,基于幼儿年龄因素影响可以采取分步练习的方式,让幼儿在教师的教授和指导下掌握不同动作的使用要领。并教授幼儿学会沿着轮廓线进行裁剪,合理控制练习时间,分步练习时间可以稍短,整体练习时间应适当延长。
(三)将手工制作活动与绘画进行融合
将绘画与手工制作活动进行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参与手工制作活动的积极性,并在作品当中加入适当的绘画元素,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例如,幼儿在制作海底世界时,除了用纸张制作各式各样的小鱼以及海草外,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各式彩笔描绘出海底的波纹以及细小的生物等,并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丰富海底世界的内容,组成富有立体感和形象感的画面,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将幼儿的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处于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年龄段,若是一味教导幼儿各种手工制作的方式和方法,很可能引发幼儿的抵触心理,而将手工制作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结合,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吸收知识,掌握制作方法,提升教育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手工制作活动对激发幼儿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时,幼儿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幼儿的兴趣偏好以及心理特点,营造轻松有趣的活动氛围,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制作意图,做好良好的构思,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做出美丽的手工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翔升,侯娟珍.全域环境视角下听障幼儿的全纳教育价值[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10).
[2]单瑜晴.运用废旧报纸开展幼儿园美术趣味活动 ——以“有趣的报纸”的主题活动为例[J].考试周刊,2019(41).
[3]刘雨涵.多趣、多元、多样、多重 ——浅谈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有效指导策略[J].考试周刊,2018(19).
[4]徐梦丹.让健康教育“活”起来 ——师幼共建“中班健康体验区”的实践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9).
(责编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