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西方工业化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惨重的教训,使他们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在20世纪中开始自觉地对自然环境保护,有效进行污染治理。现在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正是对经济规律和人天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和措施都加大了力度。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全民加强环保意识,切切实实地从每一件实事做起,真正的“天人合一”、“诗意栖居”境界有一天终会实现。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学界总是在说:中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故乡,最讲究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西方“工业革命”后贯彻的是“技术理性”,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心目中总以为西方的工业区是烟尘弥漫,河流污染的。
  然而,这次到西欧匆匆地走马观花之后,觉得并不尽然。
  因为孩子工作的地点是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我们自然先在在这里落脚,以这里为中心观察周遭的环境。这是个历史比较悠久的城市,老城中有国王大街,有海涅故居,处在有名的鲁尔重工业区的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工业城市,在世界历次评选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时都名列前茅。
  比如,从互联网上可以查到,2007年全球最大的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的"最适宜居住城市"调查,杜塞尔多夫排在苏黎世、日内瓦、温哥华 、维也纳、奥克兰之后,居第六位。
  而另一种“按照生活质量排名”, 包括39项生活质量指标,涉及政治、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等,全球10大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当中,杜塞尔多夫位居第五位。
  据2007年9月《新民晚报》,在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最新出炉的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排行榜中,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排在第一位,之后依次是奥斯陆(挪威首都)、慕尼黑(德国)、巴黎(法国首都)、法兰克福(德国)、斯图加特(德国)、里昂(法国)、杜塞尔多夫(德国)、南特(法国)和哥本哈根(丹麦首都)。此次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环境经济学家马修o卡恩整理的,他考虑了公园、环境、法律法规和垃圾处理等因素。
  《读者文摘》杂志还对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国家进行了排名,位居前十名的国家依次是芬兰、冰岛、挪威、瑞典、奥地利、瑞士、爱尔兰、澳大利亚、乌拉圭和丹麦。
  在这些排名中,我们中国的城市最好的成绩,也在几十位之后。
  这些排名固然并不完全科学、公平,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我相信它至少可以说明了部分问题,毕竟反映了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因为,从杜塞尔多夫就可以窥其一斑:
  到该市之前,我想象它作为德国最重要的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工业区的中心,杜塞尔多夫的天应该是灰的,水应该是黑的,空气里应该是震耳的机器轰鸣,绿色应该是少的,而且被蒙上了各色粉尘……
  但是,一到该市,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景象恰恰相反:宽阔、清澈的莱茵河从市中心流过,两岸河滩上草坪如茵,河堤外是宽阔浓密的林带。说它"浓密",似乎从未经过人工修剪,高大的杨树、橡树和树下的灌木丛交织,好像特意保持着天然的森林群落。林中有些倒木,也未清理,而任其腐朽;野兔自由自在地于草地出没,鸽子逍遥地觅食和散步。大概这里的居民从不惊扰它们,所以它们似乎并不惧怕人。该市有几处公园,我们所见本拉特宫的公园,近千亩的面积,除两处碧波荡漾的湖水外,就是原始状态的森林,巨大的橡树等密密麻麻,树冠高耸,枝柯交织,遮天蔽日,保留着一种原始林的天然状态。林中只有几条简单修整过的步道穿过,供居民游憩。湖水中浮游着野鸭之类的水鸟。
  城市中心地区大抵都是三、四、五层建筑,城市边沿多是庭院式住宅。红瓦白墙,整齐洁净;花草种遍各家各户,窗台摆满花盆。老城区有一条国王大街,是该市最主要的商业街,然而大街中央却是一条长千米、30米宽的河道,河水清澈,时有水鸭,河道两边绿树成荫。
  城市的天空是蓝的,空气清新湿润,并不见烟尘。
  有一天,孩子买好船票让人把我们送到莱茵河上游的宾根市,从那里乘游船顺流而下。莱茵河这一段及两岸地区,据说于2002年联合国将其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是:延绵65公里的中莱茵河河谷,和它沿途的古堡、历史小城、葡萄园生动地描述了一段同多变的自然环境相缠绕的漫长的人类历史。这里发生了众多历史事件,演绎了许多传奇,几个世纪以来,为无数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提供了灵感。从宾根登上游船,觉得这里果然名不虚传。亲眼目睹了莱茵河作为德国的“母亲河”,对德国是多么重要:两岸城市、乡镇颇多,码头接连不断,红、白、蓝各色货船、客船络绎不绝,宽宽的莱茵河上一片忙碌的景象。试想在古代没有火车和汽车的时候,这条宽阔的水道,不啻是一条黄金水道!在游船上也亲眼目睹了德国人是多么爱护他们的“母亲河”——河水清澈,水面上没有见到任何塑料瓶、塑料袋之类的漂浮物,只有群群白色水鸥翻飞;向两岸远望,碧绿的葡萄园层次有序地排列在山坡,高高低低的山岭画屏一样地展开;一座座小城和形状各异的古堡遗址或雄据山头,或扼踞要津,或掩映在丛林,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都在述说着自己过去的辉煌。风和日丽,沙滩上时见度假者的排排房车与游泳者在休闲。游船在河中平稳前行,各种肤色的游客们都从两层的船舱里出来,或坐在甲板的白色椅子上观光、聊天、晒太阳,听游船的广播里用几种语言解说所经之处的故事;或靠甲板栏杆站着,举起相机拍照。我站在船头,感到自己似乎置身于一幅水彩画中,真真切切感受着白云、蓝天、绿水、青山。这段游程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也像读一个民族的历史。
  看着莱茵河如此清澈,我心里生出一种疑惑:难道两岸没有工厂吗?于是我特意留心观察起来,发现是有工厂的,特别是船过了波恩,在接近科隆的河段,见岸上有发电厂高高的晾水塔,也有制纸浆或压缩板纤维的巨大的设备罐之类。只是不知是否还在生产,如果生产,污水肯定是做了很好处理的。
  所见其他国家的环境,也大体如此。从杜塞尔多夫到荷兰阿姆斯特丹,一路只见大片的牧场和麦田,牛群在牧场上悠闲地吃草;公路两边有很宽的林带,树木浓密;田野间也常有片片的树林;时尔有排排的高高的白色风车,显然是在利用风力发电。在阿姆斯特丹,从所住酒店宽大的窗子向外眺望,只见层层的林带和草地,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法国巴黎市区,即使建筑那么密集,中间的林带、公园、花园广场也是鳞次栉比。塞纳河从那么一个特大城市中穿过,水却是清澈的。   浏览这些城市的市容,不免激起一些想法。“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这两句话是近年来最流行的话语,然而要作到“天人合一”,首先就要保护“天”——大自然的状态;要“诗意栖居”就要创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我觉得西方国家,现在不仅懂得了这一点,而且早已在着手在实行了。
  诚然,西方工业化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就以我们见到的莱茵河而言,就经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据有关资料记载,在20世纪50年代,它的水质已经很差,到河里产卵的大马哈鱼大量死亡;到60年代更为严重,从美因茨到科隆约200公里的河段鱼类消失。科布伦茨市附近河段水中的溶解氧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失去了一切水生物的生存条件。到七八十年代更达到污染高峰。据当地人说,二十多年前莱茵河水也是黑的。另一方面,洪水之害也十分突出,1988、1993、1995年先后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沿河许多城市被淹没。1993年的洪水还使荷兰沿河大堤溃决,造成25万人被迫迁移。正是因为这些惨重的教训,使他们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1972年欧共体的巴黎峰会成为建立其环境政策及其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73年欧共体通过了第一个环境行动纲要,欧洲人首次将环保问题纳入共同体政策领域,制定了环境治理基本原则,其中包括“预防优于挽救”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从此,欧洲各国就逐渐开始了环境的治理。在此期间,莱茵河流域国家也开始了治理污染的合作行动。特别是1987 年签署的莱茵河2000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00年,所有污染物必须消减50%。实际上这一目标到1992年已经全部实现。大马哈鱼又重新从北海通过荷兰的三角洲进入莱茵河,上溯到其上游产卵。到2002年,莱茵河水已基本变清,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度已达到90%以上,工业污染和船舶污染都得到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也基本解决。有机物污染的防治也取得明显效果,由于造纸制浆工业采用最新技术,禁止使用或减少使用除草剂,水质中氯、苯的含量已检测不到。现在莱茵河已经成为欧洲最清洁的河流。
  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现在正在投入巨资,重点解决河底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与农药等有机物的污染,以实现2020 年的更高治理目标,使水质、地下水等都达到天然的水平,经简单处理即可饮用,不能对水生动植物、微生物造成任何危害等等,届时莱茵河将成为一个鱼游虾戏,水质完全纯净的水域。
  今天我们见到的莱茵河,是欧洲人治理的结果。它的变化反映了西方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觉醒与深化过程。
  这种认识同样也表现在所见的那些森林、草地和园林的经营上。
  德意志民族本来是"绿色的民族",自称为森林部落,他们把森林比作贝多芬、比作尼采。德国的林业相当发达,从城市、乡村到林区,都是一片浓郁的绿,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可谓是“国无裸土”。
  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也曾经大面积砍伐森林,19世纪他们也曾经大搞人工造林。但由于树种单一,破坏了天然的生态平衡,招致了巨大灾难,所以后来提出“近自然林业”理论,倡导“至真、至善、至美”的经营理念:“真”是指天然林;“善”是指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美”是指保持森林的天然性以及人的道德、伦理、精神升华。德国林业从此进入“生态林业”的新阶段,以保持生物多样性、生产性和更新性作为经营原则,使生态、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现在不仅他们大面积的天然林已成为著名的游览景观,即使城市的绿化带、公园的树林也都是一派原始状态,树种繁杂,不刻意修剪,乔木、灌木和草类形成了自然的群落。不仅德国如此,我们看到在比利时王宫前面的布鲁塞尔公园,虽是国家公园,却很随意自然。有一喷泉,砂石道路,其余就是树林,散置着一些座椅。荷兰有一风车村,是著名的民俗旅游热点,进村后,只见一条两三米宽的小溪伴着不宽的道路,有几处小桥,跨过小桥,就是一条大运河,沿宽阔的运河分布着高大古老的风车,河边芦苇蒲草丛生;陆地的一边则是牧场,都保持着自然的状态。
  看到这些地方虽然为旅游热点,本身却几乎茅茨不剪的样子,我常常想,他们为什么不像我们国内的景点大加整修,增添许多人工装饰呢?后来看到杜书瀛先生谈园林美学的文章,才知道保持自然状态是西方园林美学观念:“游西方园林,你所看到的就是大自然本来应有的那个样子,那里没有变形、没有夸张、没有象征、没有虚实的变幻与勾连……当然也会感到很美……它们是自然本来状态的美……一般地说,西方园林更重自然。”
  正是在这种重自然、近自然的传统,普通居民们也都着意美化自己的环境,给自己创造一种绿色的氛围。在杜塞尔多夫城市边沿,展开大片的农田,有的种小麦,有的是花圃。市政府还划出了一块地,分小块出租给市民。市民根据个人的爱好和能力,所租土地大小不等,有的养花,有的种植蔬菜。一般到周末就到自己的所租的园圃里莳弄一番。在一些庭院式小区,种花莳草,其环境之美自不待说,即使在建筑稠密的社区,窗台、阳台都要摆满盆花,因此尽管是高楼大厦,也到处弥漫着绿色气息。
  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政府机关或企业上班族是否很紧张,但每到周末,总见到不少人开着房车,到野外过休闲生活。远的到荷兰的海边,近的就在莱茵河那些沙滩宽阔的河段。大多在房车后还带上自行车。白天游泳、钓鱼、晒太阳、骑自行车,晚上就住在房车里。杜市郊外有一河段沙滩很宽,有次周末我们见到白色的房车在沙滩上排了很远,至少也有几百米。平时,在市区也常见到骑自行车休闲者,有的是夫妻或朋友,有的是大人在前边骑大车,小孩在后边骑小车。他们的正式交通工具是汽车,自行车只供休闲用。
  浏览西欧的环境,看到他们这样地亲近绿色,这样的休闲方式,反观我们国内,才知道我们的老祖先虽然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的各种传媒上,阐释“天人合一”、“诗意栖居”这两句话的文章连篇累牍,但是,不能不承认在实践,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西方工业化进程比我们要早两个世纪。当他们工业革命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我们中国还在沉睡于农业经济的温馨之中;当他们受到破坏自然带来的惩罚,开始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着手环境保护、恢复自然面貌的时侯,我们才开始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而且为了速度,洋法土法、先进方法和原始方法各显神通,开矿、建厂、筑路、围垦、开荒……为了眼前的利润,毫无顾忌地破坏着资源、山林、草原和农田,污染着河流湖泊;当西方大力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时,我们却毫无节制地增加着轿车,使其铺天盖地而来,占据着城市一切空间,污染着城市的空气。我们虽然也认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政府早已把环保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防止环境的继续恶化,治理和改善人居环境。但是,利益的驱动,仍然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不计后果,而一些官员的腐败,往往也为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大开方便之门。每每看到长江差不多也成了第二黄河;看到许多湖泊在变小,在消失;看到许多河流淌着黑水,穿过城市和田野;看到各城市边沿的垃圾山,看到那些光秃秃的山坡和荒漠化的土地;看到人山人海的城市,堵塞的交通;看着昏黄的天空,我总在想:不要仅仅自豪于我们中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源地,不要仅仅满足于在媒体上谈论“天人合一”和“诗意栖居”,应当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环境,防止和治理污染应该从每一件实事做起!
  现在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正是对经济规律和人天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和措施都加大了力度。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全民加强环保意识,切切实实地从每一件实事做起,真正的“天人合一”、“诗意栖居”境界有一天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民权.从欧洲环保所想到的.城市防震减灾.2000(3)
  2.姜彤.莱茵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的经验对长江中下游综合治理的启示.水资源保护.2002(3)
  3.国清.欧洲环境告急.世界知识.1987(3)
  4.司志超.德国林业、环境保护和林业管理体制.林业调查规划.2003(9)
  5.田静波.德国林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吉林林业科技.2002(6)
其他文献
摘 要:不论是视觉艺术或听觉艺术,怪诞风格都是创作者乐于使用的创作形式。怪诞风格也延伸到服装设计领域,亚历山大麦昆、UNVESNO等品牌佐证了怪诞艺术风格在新生代服装中的兴起与茁壮成长。在21世纪的今天,怪诞元素与服装的结合使服装行业绽放绚丽夺目的异彩,其风格尤受“90后”“00后”的喜爱,不论是从艺术的意义出发,还是落实于实用或现实,怪诞元素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服装设计师将怪诞
期刊
摘 要: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为标志的数字文化时代,技术的革命与创新使国产电影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当前国产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在技术加持下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本文将从符号、观念以及文化层面出发,对近年国产热议影片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剖析,探讨数字电影时代下国产影片如何通过对中国元素的有效运用,更好地实现自我表达与自我呈现。  关键词:中国元素;数字电影;国产电影  中华文明作为四大古老文化体系之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由城市化浪潮带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和“城市病”也日益突出。如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城市缺乏市民家园的氛围感;城市自身缺乏鲜明个性等。在这一情势之下,有关“城市”的人文学科群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城市美学”。“城市美学”作为世界新兴学科,是从美学角度宏观地研究城市兴衰的哲理,城市与人的关系,包括城市的物质建设、环境建构、风尚变迁,市民生活方
期刊
摘 要:参照皮尔斯的符号学三分法对古典园林建筑符号的类型进行研究,对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参与设计的江南建筑构件技艺传承体验中心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加深学生对建筑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融进设计方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实现动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建筑符号;主题空间;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2019年姑苏教育人才资助
期刊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我们现在不需要考虑是否要推进城镇化,而是应考虑如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的方式来完成城镇化进程。”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城市中国网在京举办了第十三期“城市会客厅”活动,在关于“绿色城镇看欧洲”的话题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发表了上述看法。  潘家华认为,相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我
期刊
摘 要: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中,将齐鲁民俗艺术中的经典角色进行提炼与设计,探索传统民俗角色在动画故事中的再塑造和动画形式的新转化,以期通过动画课程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动画造型的领悟及开发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  关键词:动画短片;齐鲁民俗角色;实践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2019年度校级实验技术项目“开放工作室模式下Flash动画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
期刊
摘 要:文化是扬州最为显著的城市标识,也是名城魅力的发散之源。因此,扬州应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媒体文创战略,向海内外展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风貌。数字媒体艺术将让丰富多彩的扬州旅游文化占有更加充足的展示空間,唤醒游客们的城市记忆,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使扬州优秀的地方文化符号得以广泛传播与发扬。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文化旅游;影响力;扬州  基金项目
期刊
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比较各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不难发现,历史脉络下的城市空间体现着社会各阶段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  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人们便有了城市规划的意识。城市规划从最初的体现权威、等级、希波丹姆斯方格网、中世纪广场文化,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规划中空中城市、拼贴城市、紧缩城市,城市规划从最初的至上而下、个人
期刊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招生人数大量增加,校园的配套设施——宿舍的建设也越来越被社会、学校和学生重视。优化学生宿舍设计,创造更加舒适、人性化的空间,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悠久,校园里现有宿舍大多是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老宿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型宿舍凸显出诸多不便,大体表现为居住人数过多、空间布局不当、家具设施陈旧、采光通风不佳、使用功能单一等
期刊
城市文化广场是集休闲、娱乐、观赏为一体的公众场所,是一个城市风貌、历史、文化的体现,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内涵。城市广场的设计涉及到各个领域,如空间设计、文化设计、主题设计等,从整个广场到各个局部细节均要考虑。本文基于对文化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文化广场设计时应考虑的“四要素”和“三原则”,明确广场的文化内涵、主题,协调统筹周边环境与效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