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的日子》看上海“自恋”情结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在叙述文本的时候,“看者”“说者”的文化立场、情感指向、价值判断的参与和渗透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文本信息的传递。滕肖澜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她的作品当中,以日常生活的琐碎来为我们揭示上海人的烟火气息。《美丽的日子》是一个用婚姻交换户口的故事,权力关系本身的不对等,使得小说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透露出了一种强烈的“上海自恋情结”。
  关键词:上海 自恋 视角
  《美丽的日子》毫无疑问是一个用婚姻交换户口的故事。在这场交易当中,卫老太的手中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卫老太生活在上海的底层,可是在这场交易当中卫老太却始终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这一切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她手中握有姚虹想要成为上海人的通行证:上海户口。在上海户口和姚虹这个外地女人的价值比对当中,上海户口的价值取胜不言而喻。用小说当中的话来说:“介绍人手底下握着十来个女人,扑克牌似的……”而姚虹是因为“从桌子底下递了个红包过去”,才抢了先机。小说当中的这个前提是天然成立的,因此也就暴露出了作者对这个前提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使得小说不能对这个前提进行探究和反思,而只是在其支配下,按照设定的逻辑去构造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这样,小说当中就不自觉地透露出了一种强烈的“上海自恋情结”。
  叙述视角的自恋化贯穿了《美丽的日子》整个文本。滕肖澜在进行文本创作时,经常性地会选择具有“全知全能”功能的第三人称的叙事模式。作者力图站在文本之外,为自己寻找一个客观的姿态以避免主观意识在文本中的渗透。在《美丽的日子》中,滕肖澜依然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模式。无论是卫老太还是姚虹,作者都是以“上海人”的视角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态势。卫老太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上海主人姿态来对这个外地人姚虹进行审视。文章开篇就以“吃饭时,卫老太发现,姚虹的手搭在卫兴国的大腿上”这样的日常生活镜头把我们带入故事场景中去。“卫老太咳嗽一声,那只手顿时松开了”,卫老太在日常的所有细碎生活里的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其作为一个上海本地人的优越感。站在一个制高点的位置来审视姚虹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又多是鄙夷的,不屑的。后来姚虹获得了卫老太的认可,进入了“上海人”的范畴之中,卫老太开始打造姚虹,让她买时尚杂志,学习上海人的言行举止,这一系列的发生都是以“上海人”作为标杆来建立的一种姿态。关于上海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都是需要被靠近的。似乎只有这样才有资格称之为“上海人”。
  在作者对姚虹和卫老太心理描写的处理上,卫老太是叙述文本的主要视角人物,姚虹的许多行为活动都是通过她的视角展现出来的。这也恰恰是作者无意识下的一种“上海自恋情结”的彰显。这种“自恋”给小说带来了一些盲区,非上海人的生活和心灵得不到一个真实的展示,有很多深层次的内心纠葛就会被遮蔽起来得不到表现。小说似乎建立了上海生活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在烧菜、上海话等方面。小说详尽地描述卫老太教姚虹烧上海菜、学上海话,甚至在小说的结尾给姚虹买时尚杂志学习上海人的“时尚”。就是要将这种同一性毫不更改地复制给这个上饶女人。
  “我认为,叙述人的主体定位是一个‘前语言’的问题,他决定作者的写作行为将以何种角度向人、向生活、向经验切入,决定作者对叙事方式的选择(语式、语态等),也决定文本的组织结构方式,并最终制约意识形态的传达。”孙先科在其《颂祷与自诉》中这样讲到。滕肖澜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宝贵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现实范本。正是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上海经验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前意识”。因此在她的创作中就会不经意地透露出作为上海人的优越性,所以在叙述的“前语言”当中,她有意识地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旨在将自己与文本的人物价值取向隔离开来,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其实也是一次自我价值立场趋向的彰显。
  她的这种上海自恋情结不仅体现在《美丽的日子》这一作品当中,在其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当中也有体现,比如《这无法无天的爱》中外地情侣宋长征和卢晓红这些小人物。他们是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异乡人”,无论他们多么努力想要融入这座城,却总是会遭到来自各方现实的羁绊,结局总不那么完满。姚虹的结局算是好的,至少她留在了这座城,拥有了令人艳羡的“上海户口”,可是还有很多“异乡人”惨淡收场。“异乡人”始终很难在这座城寻得自己的位置,也是因这城的遥不可及,城里的人才会不自觉地“自恋”起来。
  参考文献:
  [1]董海梅.小说叙述视角论[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孙先科.颂祷与自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3]丁帆.中国现当代文学讲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白娅,女,河南师范大学2015级中国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松林喧哗,磨刀的风  如猛虎吟啸  挣脱困扎多年的寺庙  沿着青石的山道  奔泻而下  撕扯着喘息声  灌木丛长满了毒菌  三两湖水,加上一钱灰烬  就摇成了舒缓的米酒  想举杯就举杯吧  斑驳的树影  不会让人看出破绽  只是折痕太深  滋生了月亮和半张陌生的脸  父亲的瓦刀  父亲的瓦刀砍断黑夜厚实的墙  黎明透出光亮的种子  每天,父亲都将这些种子收在心里  铺成一条山路,蜿蜒  八点多,喝
翻出手机一看,十一点半了,于是很纠结要不要去跑步。去吧,时间太晚,且不说寒风如割灯火阑珊,单是回来以后还有洗澡洗衣服等琐事就让人头疼,不知何时才能上床;不去吧,一天不跑步就有筋骨颓靡之感,况且这偷懒的闸门一开,难保以后不是滔滔江水泛滥成灾之势。我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小男生,加之受萎缩思想濡染颇深,到这时全面发作。时已深夜,夜阑寂静,我在宿舍的大门口踌躇。踌躇良久,忽地想起现在宿舍通宵供电了,于是乎终于
人物:俞大树,40岁,以下简称“俞”。  俞嫂,35岁,以下简称“嫂”。  孙大夫,32岁,以下简称“孙”。  地点:孙大夫的家,俞大树租用的房子里。  时间:夏天的某一天上午。  (幕启:俞大树正在搬家具,打扫卫生,不停地忙碌着,桌子上面放着一面崭新的旌旗,孙拎了一篮子的菜……)  孙:(高兴地)阿树,阿树!快来帮我呀!  俞:哎,来了,来了!哇!孙大夫,买了那么多菜。  孙:是啊,待会儿我还要
摘要:在生态环境的危机下,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文学,从而衍生出生态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形式。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的发展作为基础,以生态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为体现的文学。建国初期我国就有学者开始接触到西方传来的生态文学,而在新时期之后我国才真正有了生态文学的产生。本文就我国的生态危机根源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的生态危机,及其对我国的生态文学的影响,以此促进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危机 根源 生
摘要:唐代文人的风貌有着相当独特的时代特质,在整个唐代的历史之中,文人们都积极用世,兼济天下,无论是寒窗苦读、辛酸求仕,还是纵情山水、贬谪他乡,他们都在积极地与命运抗争。本文中就唐代文人的风貌、唐代文学之美进行解读。  关键词:唐代 文人风貌 文学之美  文学终究不能被平面化,它是立体的,它是发展的,它更是作者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见证。所以唐诗也不仅仅是文辞用心的创作,更像是一个个唐代文人的感情独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许多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对这些问题进行过反映,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狄更斯在小说《雾都孤儿》中对工业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黑暗进行深刻揭露,对由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造成的人性扭曲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关键词:《雾都孤儿》 两种文本 解读  一、原著故事的解读  狄更斯的世界名著《雾都孤儿》中所涉及的每一个
摘要:《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过107次,“小人”一词共出现过24次。其中 “君子”与“小人”成对出现的共有19次,“小人”单独出现的共有4次。其“君子”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即指道德高尚之人或贵族;“小人”一词也有两层含义,即指道德低下之人或平民百姓。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小人  一、“君子”含义的变迁  关于“君”,《说文解字》载:“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古文象君坐行。”①可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