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
摘 要:亢旱三年,惩罚的实际上并非贪官污吏而是无辜百姓,却赢得观众读者一片叫好之声,这是包含剧作者在类的民众隐密心理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窦娥冤;亢旱三年;滥杀;民众心理
元代戏曲《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柔弱善良却含冤被斩的小女子窦娥,临死前曾发下三桩惊天地、泣鬼神的誓愿:血溅白练(“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棋杆素练悬”),六月飞霜(“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亢旱三年(“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人为东海曾经孝妇冤”)。这三桩誓愿并不是剧作家关汉卿异想天开的独创,苌弘化碧、六月飞霜、东海孝妇都是有典可寻、有章可据的,作者只不过是让它们得到更为集中的呈现而已。
这三桩誓愿中,血溅白练是为了证明窦娥的清白,本无可厚非;六月飞霜体现了窦娥的冲天冤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可能还不算大,但亢旱三年却必然使得当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它惩罚到的并不只是“每无心证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贪官污吏们,还有“有口难言”的百姓。在灾难面前,贪官污吏们的经济基础、生存应变能力都必然要强过百姓,其数量上却仅是总体人口中微乎其微的一小撮,以此看来,恐怕这桩誓愿殃及更多的,还是那些像窦娥蔡婆一样的柔弱无辜之人。
戏剧作品能够体现创作者的心理,同时也是大众隐密心理的集中体现,如果观众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剧作也就不会流行,从而剧作家也就不会创作这样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浪子伟人关汉卿生当“覆盆不照太阳晖”的黑暗元朝,面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不公平现象,满腔正气与愤怒的大胆宣泄;同时也是自古至今无数观剧者内心不平的寄托和宣泄对象。
“亢旱三年”这样的誓愿能够得到文人与百姓等不同地点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的普遍认可和接受,迎来一片叫好之声,正说明了千古以来人类面对不公不平的遭遇及现象的共同心理。在脍炙人口名列古典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中,如果说武松从飞云浦逃回来后制造的灭门惨案——血溅鸳鸯楼将张都监一家杀得鸡犬不留还算是冤有头债有主的话,黑旋风李逵劫法场时“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专拣人多处杀去”“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水浒传》第四十回)却是伤及了很多无辜。如果说此时还有梁山首领晁盖无力的呼喊——“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能够凸显一丝有气无力的理性(“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在其遵“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将有本有正义感帮助提携朱仝的沧州知府年仅四岁而且正处于昏滅状态中的公子的头一斧子劈为两半的时候(“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已死在那里”)却没有得到任何理性的质疑,反而赢得了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一片叫好之声。即使是一向温文尔雅、理智冷静的“上上人物”林冲,在“风雪山神庙”手刃陆谦、富安等人后,奔逃途中以武力抢夺众庄客的酒喝,也未必没有转移冤气的意思。
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然而,这样的“孱头”不是只是所谓封建礼教的产物,也不是只有中国才有,写作此文时(2013年9月29日)正好收到到腾讯传过来的新闻:
尼日利亚恐怖分子枪击熟睡大学生,约50人遇难……
令人骇目惊心的不仅仅是这些层出不穷的血案,更是血案发生后民众的淡漠甚至是叫好之声。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光死亡人数就达2998人,存在叫好心理、幸灾乐祸的各国民众绝非少数,这样的普遍心理更让人担忧。
参考资料:
[1]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2]施耐庵《水浒传》
[3]凤凰、腾讯等网络媒体资源
作者简介:罗泽堂(1980.1-),男,单位:云南泸西一中,省市:云南省红河州。 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文化心理。
摘 要:亢旱三年,惩罚的实际上并非贪官污吏而是无辜百姓,却赢得观众读者一片叫好之声,这是包含剧作者在类的民众隐密心理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窦娥冤;亢旱三年;滥杀;民众心理
元代戏曲《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柔弱善良却含冤被斩的小女子窦娥,临死前曾发下三桩惊天地、泣鬼神的誓愿:血溅白练(“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棋杆素练悬”),六月飞霜(“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亢旱三年(“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人为东海曾经孝妇冤”)。这三桩誓愿并不是剧作家关汉卿异想天开的独创,苌弘化碧、六月飞霜、东海孝妇都是有典可寻、有章可据的,作者只不过是让它们得到更为集中的呈现而已。
这三桩誓愿中,血溅白练是为了证明窦娥的清白,本无可厚非;六月飞霜体现了窦娥的冲天冤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可能还不算大,但亢旱三年却必然使得当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它惩罚到的并不只是“每无心证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贪官污吏们,还有“有口难言”的百姓。在灾难面前,贪官污吏们的经济基础、生存应变能力都必然要强过百姓,其数量上却仅是总体人口中微乎其微的一小撮,以此看来,恐怕这桩誓愿殃及更多的,还是那些像窦娥蔡婆一样的柔弱无辜之人。
戏剧作品能够体现创作者的心理,同时也是大众隐密心理的集中体现,如果观众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剧作也就不会流行,从而剧作家也就不会创作这样的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浪子伟人关汉卿生当“覆盆不照太阳晖”的黑暗元朝,面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不公平现象,满腔正气与愤怒的大胆宣泄;同时也是自古至今无数观剧者内心不平的寄托和宣泄对象。
“亢旱三年”这样的誓愿能够得到文人与百姓等不同地点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的普遍认可和接受,迎来一片叫好之声,正说明了千古以来人类面对不公不平的遭遇及现象的共同心理。在脍炙人口名列古典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中,如果说武松从飞云浦逃回来后制造的灭门惨案——血溅鸳鸯楼将张都监一家杀得鸡犬不留还算是冤有头债有主的话,黑旋风李逵劫法场时“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专拣人多处杀去”“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水浒传》第四十回)却是伤及了很多无辜。如果说此时还有梁山首领晁盖无力的呼喊——“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能够凸显一丝有气无力的理性(“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在其遵“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将有本有正义感帮助提携朱仝的沧州知府年仅四岁而且正处于昏滅状态中的公子的头一斧子劈为两半的时候(“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已死在那里”)却没有得到任何理性的质疑,反而赢得了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一片叫好之声。即使是一向温文尔雅、理智冷静的“上上人物”林冲,在“风雪山神庙”手刃陆谦、富安等人后,奔逃途中以武力抢夺众庄客的酒喝,也未必没有转移冤气的意思。
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然而,这样的“孱头”不是只是所谓封建礼教的产物,也不是只有中国才有,写作此文时(2013年9月29日)正好收到到腾讯传过来的新闻:
尼日利亚恐怖分子枪击熟睡大学生,约50人遇难……
令人骇目惊心的不仅仅是这些层出不穷的血案,更是血案发生后民众的淡漠甚至是叫好之声。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光死亡人数就达2998人,存在叫好心理、幸灾乐祸的各国民众绝非少数,这样的普遍心理更让人担忧。
参考资料:
[1]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2]施耐庵《水浒传》
[3]凤凰、腾讯等网络媒体资源
作者简介:罗泽堂(1980.1-),男,单位:云南泸西一中,省市:云南省红河州。 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