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路工程作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的公路工程建设,都在努力通过沥青路面施工的方法来完成。此时,我们需要在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上,投入双重努力。本文提出了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相关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策略与措施,为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导言
近几年里,公路建设得到蓬勃发展。因公路路线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并在一定区域的运输与交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它在交通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沥青不溶于水、不透水的特性,沥青在公路建设上得到广泛运用。因此,作为施工人员应该使用一些科学的措施来进行的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同时对于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进而保证沥青路面工程的质量。
2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作用
2.1 确保沥青路面施工顺利进行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中,如果不注重落实施工技术措施,忽视质量控制,容易导致质量问题发生,导致工期延误、施工现场秩序混乱等问题出现,最终影响整个项目工程建设效果。为转变这种情况,应该加强质量控制,落实施工技术措施,严格遵循工艺流程,预防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而推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顺利进行,为工程建设创造便利。
2.2 提高沥青路面公路工程质量与效益
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益,这是每个施工单位应该追寻的重要目标。为促进该目标顺利实现,首先应该加强质量控制,落实施工技术措施,把握工艺流程,让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顺利开展下去。同时还要遵循工艺流程,严格按要求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注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修复,并降低养护维修难度,避免资金浪费现象发生。最终有效保障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和效益,为车辆通行提供良好条件。
2.3 延长沥青路面公路工程使用寿命
要想延长沥青路面工程质量,首先就应该确保原材料质量,落实施工技术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同时还要遵循工艺流程,严格按要求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做好养护维修工作。对于沥青路面出现的质量问题,施工单位需要立即采取修复和完善措施,让沥青路面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防止质量缺陷发生,延长公路工程沥青路面工程使用寿命。
3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1摊铺技术、压实技术协调完成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的时候,摊铺技术、压实技术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坚持对这两项技术综合把控。首先,摊铺技术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相关设备做出良好的驾驶、操作,确保摊铺达到较高的均匀状态,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严重的隐患和不足。其次,在压实技术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处置,尤其是在压实的速度上、力量上,都不能出现过大、过小的问题。第三,摊铺与压实工作的开展,应进行相互探讨,工作人员需要在数据和工作成绩上,保持在共享状态,针对下一步的工作部署,做出科学的完善。第四,摊铺与压实技术的操作,应坚持按照相关的技术指标来完成,不能出现经验替代规范的情况。
3.2路面碾压施工
路面摊铺完成后,需要进行沥青路面的碾压。为了保证沥青混合料初始密度,需要先进行2次初压碾压,并遵循从外到内或者是从低到高的方式进行碾压,碾压重叠宽度为轮宽的50%。在碾压过程中,确保压路机与摊铺机的方向一致。为了避免出现沥青混合料温度下降过快,应该减少喷水次数。在完成初步碾压过后,通过进行复压进行路面密实度的提升。而在进行这一过程时,需要将混合料温度控制在120℃以上,并且采取与初压的碾压顺序和重叠宽度保持一致。复压需要进行6~8次碾压,速度控制在4km/h。终压阶段进行时,需要确保混合料温度在90℃以上,并确保路面碾压后没有轮痕存在,这样能够使路面平整度得到改善。
3.3接缝技术
沥青路面接缝,通常是指公路路面在建设过程中对于不同路段接壤部位进行处理的施工过程,它直接影响到路面的平整度,而这个位置往往也是路面出现塌陷等问题的路段。路面接缝主要有两种方式: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纵向接缝是借助机器对已经形成的冷热料层进行碾压,让冷热层紧密结合:横向接缝在纵向接缝之后,机器沿着成型的路幅进行碾压。而在接缝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将摊铺的混合料内留适当的位置,对于这些位置,没必要进行压实处理,因此产生的重叠部分,在之后应用相应的接缝方式进行跨接碾压,以此消除缝隙。
3.4混合料配合比技术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混合料配合比技术。首先对施工中所需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施工材料的各项性能稳定,同时为确保大面积施工的整体质量,要进行混合料的预拌工作,全面分析材料的性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拌合时间、拌合工艺及拌合料温度等指标与具体的设计相符,进而为下一步施工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另外,为了保证拌合料的整体质量,则需要依照材料的实际数量,进行冷料仓运行转速的全面调整,确保供料的平衡稳定,有效提升拌合的整体效果,进而使材料与相关的质量标准相符,对于已完结的材料要进行取样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试验,将其分析结果与实际设计方案相比,保证之后的碾压和摊铺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4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控制
4.1材料质量的保证
在沥青路面公路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材料众多,其中的主要材料为:沥青、砂石、石屑、矿粉以及集料等部分。为确保众多材料的質量,则应从采购阶段开始,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即挑选多家符合材料应用标准的供应商,在进行综合质量对比后,选取出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对于需要特别注意的材料,在运输的过程中,要采用较为特殊的方式进行输送。而当材料进入施工场地时,不仅要对材料所涉及的型号、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比对与检查,更要有检察人员的签字单,才能够将材料运送至施工现场或库房及保管位置。在技术人员进行材料的领用时,也应进行所应用材料的明确比对与选取。此外,对于应用的材料,还要在库存记录中添加,避免材料的丢失或损毁。通过以上方式,能够使施工材料的质量得到保障。
4.2机械设备的检修与保养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完好的机械设备可以帮助整个团队施工进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与保养,这样做,不仅保证施工顺利进行,而且增加机械的使用寿命,降低施工成本。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机械:进行搅拌的拌合机,将石料进行铺撒的撒布车,摊铺机。这些机械设备只要有一样出现问题,都会使施工不能进行,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在施工前,每一台机器都要进行检查,对出问题的设备及时的进行检修处理,完全损坏的设备要及时换掉,这样方能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4.3施工质量测评
对于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施工质量检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会对整个工程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施工质量测评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的质量、混合料的质量、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等等。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加强对沥青路面的检测,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全程监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沥青路面使用的原材料质量、配比方法、施工时的各项技术、工人的观点与态度都影响着沥青路面铺设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并且对于施工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把控,从而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代江伟.浅谈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策略[J].江西建材,2016(16):162+165.
[2]纪宏.关于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模块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6):206.
[3]闫广东.加强沥青路面摊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2014(11).
关键词: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导言
近几年里,公路建设得到蓬勃发展。因公路路线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并在一定区域的运输与交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它在交通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沥青不溶于水、不透水的特性,沥青在公路建设上得到广泛运用。因此,作为施工人员应该使用一些科学的措施来进行的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同时对于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进而保证沥青路面工程的质量。
2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作用
2.1 确保沥青路面施工顺利进行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中,如果不注重落实施工技术措施,忽视质量控制,容易导致质量问题发生,导致工期延误、施工现场秩序混乱等问题出现,最终影响整个项目工程建设效果。为转变这种情况,应该加强质量控制,落实施工技术措施,严格遵循工艺流程,预防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而推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顺利进行,为工程建设创造便利。
2.2 提高沥青路面公路工程质量与效益
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益,这是每个施工单位应该追寻的重要目标。为促进该目标顺利实现,首先应该加强质量控制,落实施工技术措施,把握工艺流程,让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顺利开展下去。同时还要遵循工艺流程,严格按要求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注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修复,并降低养护维修难度,避免资金浪费现象发生。最终有效保障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和效益,为车辆通行提供良好条件。
2.3 延长沥青路面公路工程使用寿命
要想延长沥青路面工程质量,首先就应该确保原材料质量,落实施工技术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同时还要遵循工艺流程,严格按要求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做好养护维修工作。对于沥青路面出现的质量问题,施工单位需要立即采取修复和完善措施,让沥青路面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防止质量缺陷发生,延长公路工程沥青路面工程使用寿命。
3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1摊铺技术、压实技术协调完成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的时候,摊铺技术、压实技术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坚持对这两项技术综合把控。首先,摊铺技术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相关设备做出良好的驾驶、操作,确保摊铺达到较高的均匀状态,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严重的隐患和不足。其次,在压实技术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处置,尤其是在压实的速度上、力量上,都不能出现过大、过小的问题。第三,摊铺与压实工作的开展,应进行相互探讨,工作人员需要在数据和工作成绩上,保持在共享状态,针对下一步的工作部署,做出科学的完善。第四,摊铺与压实技术的操作,应坚持按照相关的技术指标来完成,不能出现经验替代规范的情况。
3.2路面碾压施工
路面摊铺完成后,需要进行沥青路面的碾压。为了保证沥青混合料初始密度,需要先进行2次初压碾压,并遵循从外到内或者是从低到高的方式进行碾压,碾压重叠宽度为轮宽的50%。在碾压过程中,确保压路机与摊铺机的方向一致。为了避免出现沥青混合料温度下降过快,应该减少喷水次数。在完成初步碾压过后,通过进行复压进行路面密实度的提升。而在进行这一过程时,需要将混合料温度控制在120℃以上,并且采取与初压的碾压顺序和重叠宽度保持一致。复压需要进行6~8次碾压,速度控制在4km/h。终压阶段进行时,需要确保混合料温度在90℃以上,并确保路面碾压后没有轮痕存在,这样能够使路面平整度得到改善。
3.3接缝技术
沥青路面接缝,通常是指公路路面在建设过程中对于不同路段接壤部位进行处理的施工过程,它直接影响到路面的平整度,而这个位置往往也是路面出现塌陷等问题的路段。路面接缝主要有两种方式: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纵向接缝是借助机器对已经形成的冷热料层进行碾压,让冷热层紧密结合:横向接缝在纵向接缝之后,机器沿着成型的路幅进行碾压。而在接缝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将摊铺的混合料内留适当的位置,对于这些位置,没必要进行压实处理,因此产生的重叠部分,在之后应用相应的接缝方式进行跨接碾压,以此消除缝隙。
3.4混合料配合比技术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混合料配合比技术。首先对施工中所需的材料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施工材料的各项性能稳定,同时为确保大面积施工的整体质量,要进行混合料的预拌工作,全面分析材料的性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拌合时间、拌合工艺及拌合料温度等指标与具体的设计相符,进而为下一步施工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另外,为了保证拌合料的整体质量,则需要依照材料的实际数量,进行冷料仓运行转速的全面调整,确保供料的平衡稳定,有效提升拌合的整体效果,进而使材料与相关的质量标准相符,对于已完结的材料要进行取样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试验,将其分析结果与实际设计方案相比,保证之后的碾压和摊铺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4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控制
4.1材料质量的保证
在沥青路面公路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材料众多,其中的主要材料为:沥青、砂石、石屑、矿粉以及集料等部分。为确保众多材料的質量,则应从采购阶段开始,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即挑选多家符合材料应用标准的供应商,在进行综合质量对比后,选取出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对于需要特别注意的材料,在运输的过程中,要采用较为特殊的方式进行输送。而当材料进入施工场地时,不仅要对材料所涉及的型号、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比对与检查,更要有检察人员的签字单,才能够将材料运送至施工现场或库房及保管位置。在技术人员进行材料的领用时,也应进行所应用材料的明确比对与选取。此外,对于应用的材料,还要在库存记录中添加,避免材料的丢失或损毁。通过以上方式,能够使施工材料的质量得到保障。
4.2机械设备的检修与保养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完好的机械设备可以帮助整个团队施工进程。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与保养,这样做,不仅保证施工顺利进行,而且增加机械的使用寿命,降低施工成本。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主要有三种机械:进行搅拌的拌合机,将石料进行铺撒的撒布车,摊铺机。这些机械设备只要有一样出现问题,都会使施工不能进行,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在施工前,每一台机器都要进行检查,对出问题的设备及时的进行检修处理,完全损坏的设备要及时换掉,这样方能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4.3施工质量测评
对于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的质量控制,施工质量检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会对整个工程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施工质量测评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的质量、混合料的质量、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等等。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加强对沥青路面的检测,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全程监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沥青路面使用的原材料质量、配比方法、施工时的各项技术、工人的观点与态度都影响着沥青路面铺设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并且对于施工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把控,从而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代江伟.浅谈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策略[J].江西建材,2016(16):162+165.
[2]纪宏.关于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模块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6):206.
[3]闫广东.加强沥青路面摊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J].民营科技,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