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的。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共勉。
1 把握教材特点,注意知识层次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钻研它,熟悉它,把握其特点,分清知识层次,浅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新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遵循了历史学科体系,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突破了编、章、节体例,以课为单位编写,体例新颖,有利于教学课时的完整性。同时,它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在纷繁浩瀚的史实中选出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具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教材成为易教易学的课本;其二,新教材突出了能力培养的内容。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方便。它用图示和表格等多种手法展现了史实的纵横关系,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用文物、插图、地图,增加了历史真实感;恰到好处地运用原始资料、诗歌、民谣等,让学生阅读思考,从中体会浓郁的历史味,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还选用了大量的学生阅读材料,从而训练其阅读能力,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训练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三,新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富有弹性,有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教材大字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小字部分为非基本要求,既可选讲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又可让学生自学。
其次,任课教师要区分好新教材的知识层次。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往往使教师难以招架,甚至每节课的任务都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分清知识层次进行教学。所谓分清知识层次,就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注意知识深浅、难易的程度和繁简的处理,具体讲就是对丰富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剪裁的问题。
2 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从思维特征看,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如我在教学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文图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3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学生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辩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1 把握教材特点,注意知识层次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上好新教材就必须钻研它,熟悉它,把握其特点,分清知识层次,浅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新教材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它遵循了历史学科体系,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突破了编、章、节体例,以课为单位编写,体例新颖,有利于教学课时的完整性。同时,它考虑了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在纷繁浩瀚的史实中选出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具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教材成为易教易学的课本;其二,新教材突出了能力培养的内容。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为训练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方便。它用图示和表格等多种手法展现了史实的纵横关系,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用文物、插图、地图,增加了历史真实感;恰到好处地运用原始资料、诗歌、民谣等,让学生阅读思考,从中体会浓郁的历史味,启发他们的想象力,还选用了大量的学生阅读材料,从而训练其阅读能力,设计了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训练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其三,新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富有弹性,有利于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教材大字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小字部分为非基本要求,既可选讲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又可让学生自学。
其次,任课教师要区分好新教材的知识层次。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往往使教师难以招架,甚至每节课的任务都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分清知识层次进行教学。所谓分清知识层次,就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注意知识深浅、难易的程度和繁简的处理,具体讲就是对丰富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剪裁的问题。
2 进行直观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从思维特征看,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如我在教学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文图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3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学生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辩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