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都梁是当代文坛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善于把大的历史背景与小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叙述特殊时代的历史故事,刻画特定时期的个色人物,从而表现他崇尚和平、健康、文明的审美情趣。小说中质朴、幽默、哲理、诗意的语言,又充分体现了都梁所追求的小说意境之美。
关键词:都梁小说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成功首先要从语言入手。都梁的小说正是抓住了这点,无论是《亮剑》,还是《血色浪漫》都是把大的时代背景与小的人物性格有机地结合,通过语言吸引读者。
一幽默诙谐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可以成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符号替代物。而小说的语言就是作者表达思想,交流经验和沟通感情的工具,因而语言需要具有动感和活力,这样才能增强表现力,真实的反映生活,给读者美的享受。
在都梁的作品中,我们找到了体现动感的方式——幽默。无论是《血色浪漫》钟跃民的耍贫嘴,还是《亮剑》李云龙的口中脏话,没有给人一种粗俗不堪之感,倒是因其朴实真切、幽默诙谐给人一种真实的动感和生命的鲜活,质朴又幽默地表现出特殊时代人们的心理和性格。
在《血色浪漫》中耍贫嘴是钟跃民们内心感悟的一种宣泄,这种宣泄的方式在他们未来的道路中表现出来的是对生活坎坷的一种释然,他们笑对人生,留下对人生磨难的理解与宽容。他们虽然玩世不恭,苦中作乐,表现出来的却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是对苦难生活的深层挖掘。淡淡的幽默中夹杂着苦涩和乐观。在苦难中因为幽默有了跨越的动力,给人一丝温情,给悲苦的主人公带来了含泪的微笑。
二抒情浪漫的语言
由于都梁对人性的关照和崇尚的写照,使得他的小说有着诗意的语言,体现出他唯美的语言形式。《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喜欢艺术,充满诗人的浪漫气质。他那艺术家的浪漫,诗人的情怀,在那个时代却无法释放,无法表现。只有在无聊的耍贫嘴中带有一些诗意,间接体现空虚的生活中还有浪漫的情调。
调侃源于思考,这种思考并非刻意,也非故弄玄虚,而是不经意间的习惯。只有这样,钟跃民才能在刹那海琴音中捕捉到那动人的诗篇。对乐曲《船歌》的解读,充分地显示出钟跃民的诗人气质和才华,也蕴含他对浪漫情调生活的向往。
“……一个幽静的湖泊,岸边是茂密的白桦林,深秋的白桦林色彩斑斓,秋风轻轻掠过,白桦林飒飒作响……我们的小船静静地划动,浆声轻柔,水波荡漾,临终的夜莺在婉转歌唱……此时,你的心里没有悲伤,也没有欢乐,只有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惆怅……”
他的诗人情怀在他平日的无稽耍贫中淹没了。正如郑桐评价他“谁见过整天带着菜刀出门的诗人?”作为读者每每读到这句话便忍俊不禁,夹杂淡淡的感伤。从中我们也看到都梁小说的高雅、优美的艺术追求。
三深刻哲理的语言
质朴、形象而幽默的语言贯穿都梁的小说,但是偶尔也穿插评述,一语道出生活的本质。如《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们自己被历史玩弄,被时代扭曲,也变得清醒了、理智了,开始冷静地审视着这个时代,审视着自己,审视着周围的一切。他们明白了一些生活的意义和自己的行为,有着对社会人性扭曲的冷静思考。
其实,真正的哲人不一定整日做沉思状,更不必清心寡欲。嬉笑怒骂间,未必缺乏深刻的理性内涵。钟跃民、李玉龙都是在狂歌畅饮中肆无忌惮地彰显他们独有的哲人智慧。语言中有耍贫、有讽刺、有玩笑,但更多的是善意的并富有深刻的哲理。经典的语言来源于他们的哲人般的思考。
四坚定刚毅的语言
都梁的小说,不凡都有英雄的塑造。《亮剑》中的李云龙,《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他们有着侠士的大气和刚毅。钟跃民可以在什刹海冰场上英雄救美,铤而走险,有着一股侠骨柔情;也可以单乘在刀光剑影里为朋友舍生取义;也可以在西北做乞丐尽职尽责,作为丐帮帮主,一时一棍耍天下;“两个剑客碰到一起,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算是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你也要敢于亮剑,比的不是生死,而是你亮剑的勇气,你勇往无畏的精神。”这是《亮剑》中李云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军人的性格和气质,大气雄浑,慷慨悲壮。
看似鲁莽的钟跃民,粗俗的李云龙也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豪言壮语让读者看到亦歌亦醉仗剑走天涯的狂客,嬉皮士的外表下有着狂歌当哭的遗世豪情。同时也有飘摇、战斗一生的侠士面对儿女情长的哀鸣,这才是真正男儿的大气与刚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以语言的方式存在。语言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和材料,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说“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生存的世界,文学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书写活动之中。”都梁小说似复杂又单纯,似诙谐又严肃的语言运用使每个人物的行为、心理都刻画得细致,人物塑造得丰满。同时我们看到小说描述的特殊时代,既有桀骜不驯的色调,又有着浪漫诗意、深刻哲理的情怀,独特语言的运用创造了都梁小说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 岳雯:《〈血色浪漫〉另一种青春的可能》,《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5期。
[2] 钟晓毅:《灵魂与现实的放逐——从〈中国知青部落〉到〈青年流放者〉》,南方文坛,1997年第1期。
[3] 施战军:《苦难的空无——“知青文学”札记》,《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
[4] 张志忠:《从狂欢到救赎:世纪之交的“文革”叙述》,《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5] 张慧娟:《近年“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转变》,《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冯常荣,女,1964—,吉林省松原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工作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关键词:都梁小说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成功首先要从语言入手。都梁的小说正是抓住了这点,无论是《亮剑》,还是《血色浪漫》都是把大的时代背景与小的人物性格有机地结合,通过语言吸引读者。
一幽默诙谐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可以成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符号替代物。而小说的语言就是作者表达思想,交流经验和沟通感情的工具,因而语言需要具有动感和活力,这样才能增强表现力,真实的反映生活,给读者美的享受。
在都梁的作品中,我们找到了体现动感的方式——幽默。无论是《血色浪漫》钟跃民的耍贫嘴,还是《亮剑》李云龙的口中脏话,没有给人一种粗俗不堪之感,倒是因其朴实真切、幽默诙谐给人一种真实的动感和生命的鲜活,质朴又幽默地表现出特殊时代人们的心理和性格。
在《血色浪漫》中耍贫嘴是钟跃民们内心感悟的一种宣泄,这种宣泄的方式在他们未来的道路中表现出来的是对生活坎坷的一种释然,他们笑对人生,留下对人生磨难的理解与宽容。他们虽然玩世不恭,苦中作乐,表现出来的却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是对苦难生活的深层挖掘。淡淡的幽默中夹杂着苦涩和乐观。在苦难中因为幽默有了跨越的动力,给人一丝温情,给悲苦的主人公带来了含泪的微笑。
二抒情浪漫的语言
由于都梁对人性的关照和崇尚的写照,使得他的小说有着诗意的语言,体现出他唯美的语言形式。《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喜欢艺术,充满诗人的浪漫气质。他那艺术家的浪漫,诗人的情怀,在那个时代却无法释放,无法表现。只有在无聊的耍贫嘴中带有一些诗意,间接体现空虚的生活中还有浪漫的情调。
调侃源于思考,这种思考并非刻意,也非故弄玄虚,而是不经意间的习惯。只有这样,钟跃民才能在刹那海琴音中捕捉到那动人的诗篇。对乐曲《船歌》的解读,充分地显示出钟跃民的诗人气质和才华,也蕴含他对浪漫情调生活的向往。
“……一个幽静的湖泊,岸边是茂密的白桦林,深秋的白桦林色彩斑斓,秋风轻轻掠过,白桦林飒飒作响……我们的小船静静地划动,浆声轻柔,水波荡漾,临终的夜莺在婉转歌唱……此时,你的心里没有悲伤,也没有欢乐,只有一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惆怅……”
他的诗人情怀在他平日的无稽耍贫中淹没了。正如郑桐评价他“谁见过整天带着菜刀出门的诗人?”作为读者每每读到这句话便忍俊不禁,夹杂淡淡的感伤。从中我们也看到都梁小说的高雅、优美的艺术追求。
三深刻哲理的语言
质朴、形象而幽默的语言贯穿都梁的小说,但是偶尔也穿插评述,一语道出生活的本质。如《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们自己被历史玩弄,被时代扭曲,也变得清醒了、理智了,开始冷静地审视着这个时代,审视着自己,审视着周围的一切。他们明白了一些生活的意义和自己的行为,有着对社会人性扭曲的冷静思考。
其实,真正的哲人不一定整日做沉思状,更不必清心寡欲。嬉笑怒骂间,未必缺乏深刻的理性内涵。钟跃民、李玉龙都是在狂歌畅饮中肆无忌惮地彰显他们独有的哲人智慧。语言中有耍贫、有讽刺、有玩笑,但更多的是善意的并富有深刻的哲理。经典的语言来源于他们的哲人般的思考。
四坚定刚毅的语言
都梁的小说,不凡都有英雄的塑造。《亮剑》中的李云龙,《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他们有着侠士的大气和刚毅。钟跃民可以在什刹海冰场上英雄救美,铤而走险,有着一股侠骨柔情;也可以单乘在刀光剑影里为朋友舍生取义;也可以在西北做乞丐尽职尽责,作为丐帮帮主,一时一棍耍天下;“两个剑客碰到一起,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算是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你也要敢于亮剑,比的不是生死,而是你亮剑的勇气,你勇往无畏的精神。”这是《亮剑》中李云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军人的性格和气质,大气雄浑,慷慨悲壮。
看似鲁莽的钟跃民,粗俗的李云龙也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豪言壮语让读者看到亦歌亦醉仗剑走天涯的狂客,嬉皮士的外表下有着狂歌当哭的遗世豪情。同时也有飘摇、战斗一生的侠士面对儿女情长的哀鸣,这才是真正男儿的大气与刚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以语言的方式存在。语言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和材料,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说“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生存的世界,文学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书写活动之中。”都梁小说似复杂又单纯,似诙谐又严肃的语言运用使每个人物的行为、心理都刻画得细致,人物塑造得丰满。同时我们看到小说描述的特殊时代,既有桀骜不驯的色调,又有着浪漫诗意、深刻哲理的情怀,独特语言的运用创造了都梁小说的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1] 岳雯:《〈血色浪漫〉另一种青春的可能》,《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5期。
[2] 钟晓毅:《灵魂与现实的放逐——从〈中国知青部落〉到〈青年流放者〉》,南方文坛,1997年第1期。
[3] 施战军:《苦难的空无——“知青文学”札记》,《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
[4] 张志忠:《从狂欢到救赎:世纪之交的“文革”叙述》,《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5] 张慧娟:《近年“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转变》,《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冯常荣,女,1964—,吉林省松原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工作单位:白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