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经多年运行,形成了两种成熟的模式,一种是国家确认普教和职教相应文凭等级对口衔接模式;二是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建立“中高职直通车”的衔接模式;借鉴国外的中高职衔接经验,我国应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顺应职业教育终身化得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一)德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双元制”,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上实行阶梯式职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中职阶段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进行就业,也可以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国家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由于职业教育的梯次性较强,在教育分工中,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企业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国家以实施双元制为主,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就业,也可以在经过双元制的职业实践以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多样,时间灵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条件。国家和社会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二)美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依据国家颁布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规定来实施中学后技术准备教育的,以中职和高职校际间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统一制定并实施各层次的教学大纲和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
课程衔接的方法是把高中后技术教育的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内在的连接,随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改进衔接课程体系,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上高职的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性类工程技术课程。
二、我国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二)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三)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四)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取得高职的入学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的经验和建议
总结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经验,与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相比较,建议应在下列方而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
1.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高职入学制度,当下高职的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职教特点不明显。随着学龄人口和高校学位之间的供需缺口逐年接近平衡,今后中职学生升高职要逐步取消升学考试,由招生院校进行针对性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值得借鉴。逐步推进 “宽进严出”管理。实行中期择优分流等方法,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2.实行中高职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推进职业教育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学分制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放宽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适合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打破了一次考试定终身及放宽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适合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改变单纯的就业培训观念。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按学分制规定选修灵活组合的模块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就业或创业,一段时间后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3.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从而避免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建议由省级或者更高层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行业企业、中职高职院校组建专业教学体系指导委员会,牵头开发出各专业门类得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2] 高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 郭翠兰. 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 职教论坛,2007,(05).
[4] 张家寰.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5] 芦京昌,范敏. 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6] 赵锋. 走出中高职衔接的误区 来自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思考(二)[J]. 上海教育,2006,(09).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国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一)德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双元制”,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制体系衔接和课程上实行阶梯式职业课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中职阶段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可以进行就业,也可以去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国家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由于职业教育的梯次性较强,在教育分工中,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企业及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均以较低层次职业教育为基础。国家以实施双元制为主,强调学生的职业实践经验为前提。一个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既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就业,也可以在经过双元制的职业实践以后,为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去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多样,时间灵活,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条件。国家和社会为每一个中职学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条件和多条深造道路。
(二)美国的中职与高职衔接模式
美国实行的是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教育体制,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采用课程体系衔接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依据国家颁布的《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规定来实施中学后技术准备教育的,以中职和高职校际间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统一制定并实施各层次的教学大纲和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
课程衔接的方法是把高中后技术教育的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内在的连接,随国内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改进衔接课程体系,开设一些技术准备课程供上高职的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性类工程技术课程。
二、我国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二)对口升学模式: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三)直通制模式: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四)高职自主招生模式:中职生参加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组织的“知识+技能”的自主招生考试后取得高职的入学资格,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升学模式。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的经验和建议
总结发达国家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经验,与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相比较,建议应在下列方而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
1.建立一套符合职教特点的高职入学制度,当下高职的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职教特点不明显。随着学龄人口和高校学位之间的供需缺口逐年接近平衡,今后中职学生升高职要逐步取消升学考试,由招生院校进行针对性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值得借鉴。逐步推进 “宽进严出”管理。实行中期择优分流等方法,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2.实行中高职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推进职业教育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学分制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放宽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适合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打破了一次考试定终身及放宽了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适合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改变单纯的就业培训观念。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按学分制规定选修灵活组合的模块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就业或创业,一段时间后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
3.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从而避免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建议由省级或者更高层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结合行业企业、中职高职院校组建专业教学体系指导委员会,牵头开发出各专业门类得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芦京昌. 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
[2] 高原.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3] 郭翠兰. 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 职教论坛,2007,(05).
[4] 张家寰. 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5] 芦京昌,范敏. 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6] 赵锋. 走出中高职衔接的误区 来自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思考(二)[J]. 上海教育,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