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不对称是外部性的一种,会降低市场配置效率。大学生当前就业难的现象除了经济因素的限制还存在着主要的因素就是信息不对称。我们考虑到是由于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部对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不对称及用人单位之间,毕业生之间的信息部对称导致就业问题空前严重,但是面对当前由于多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就业荒问题,我们提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规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提高我国的就业率。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就业;大学生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来源及应用
在西方信息经济学理论中,不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是由英国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在信息经济学中所提出的重要理论,用以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信息不对称产生于旧车市场。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斯彭斯( Spence)把这一理论引入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领域,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指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博弈过程中所占有的信息不均等而存在很大差异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和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造成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主观上的原因,由于不同的个体获得的信息不同所引起的,不同信息的获取与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关,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二是客观上的原因,个体获取信息的多少与多种社会因素有关,特别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是影响个体获取信息的重要因素。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当前就业问题上的应用
(一)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
这种不对称与商品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双方相类似,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高校与用人单位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在当前就业形势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处于信息优势方,高校处于劣势方,并且处于相互不对称状态。从客观上看,作为劣势方的高校,对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用人制度、用人情况、发展前景等,高校就业部门难以充分了解,因此无法向毕业生提供完整可靠、及时全面的就业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用人单位对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毕业生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只能通过以对高校固有的印象和社会舆论作为评判依据。从主观上看,高校对学生评价最主要依据是考试,这样考核方式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品德、素质和能力,更不能反映学生的个性,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学生诸多方面能力、素质的不足,也可能引发毕业生的道德风险;用人单位在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更注重素质、能力、实践三者的结合,把责任感、忠诚度、创新和进取精神放在考察毕业的重要位置。高校和用人单位信息优势的不对等、在对毕业生评价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信息不对称情形的产生。譬如人才高消费现象,原因在于这种信息不对称。
(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出于自己利益考虑,都最大可能地通过双向选择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用人单位出于谋求企业的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毕业生,对单位进行包装,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单位的良好形象,或许诺丰厚的待遇;大学毕业生虽然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可为了能进入优秀的用人单位以获得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对自己进行设计和包装,以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在这种用人单位仅限于以证书考察学生能力和毕业生过度粉饰, 甚至存在一些无中生有的虚假的证书和简历的情况下, 使大學毕业生就业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往往会出现隐藏行为和隐藏信息,造成用人单位不能合理使用毕业生,增加违约、跳槽现象,使双方都造成损失。
三、对策分析
(一)高校科学规划专业设置,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进而推动人才结构的调整,因此,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基地应具有战略眼光,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期规划,并根据外界客观条件与自身主观条件的变化对学校专业、门类方向进行适时的调整。笔者认为,高校在学科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专业调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即充分在调研国内外相同类型学校专业发展基本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考察人才市场在各领域中的需求状况、历史变化、成长阶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本校专业特色、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等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
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企业与毕业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这种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传递的途径。从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到毕业生之间夹杂诸多环节,使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受到各种主观影响而失真,因此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应加大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的力度,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就业网将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毕业生个人信息直接挂钩,减少了中间环节信息载体的主观影响。
我们可以构建省市高校毕业生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快捷、安全地向毕业生提供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向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毕业生信息,向就业工作人员提供便捷强大的信息管理手段,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乌家培.信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
[3]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M].商务印刷馆,2015,07.
[4]陆乃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02).
[5]程克坚.信息不对称条件门尸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研所,2014,11.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就业;大学生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来源及应用
在西方信息经济学理论中,不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它是由英国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在信息经济学中所提出的重要理论,用以说明相关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信息不对称产生于旧车市场。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斯彭斯( Spence)把这一理论引入了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领域,研究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指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博弈过程中所占有的信息不均等而存在很大差异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和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造成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主观上的原因,由于不同的个体获得的信息不同所引起的,不同信息的获取与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关,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二是客观上的原因,个体获取信息的多少与多种社会因素有关,特别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是影响个体获取信息的重要因素。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当前就业问题上的应用
(一)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
这种不对称与商品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双方相类似,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高校与用人单位对于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相对地位都是清楚的,在当前就业形势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处于信息优势方,高校处于劣势方,并且处于相互不对称状态。从客观上看,作为劣势方的高校,对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用人制度、用人情况、发展前景等,高校就业部门难以充分了解,因此无法向毕业生提供完整可靠、及时全面的就业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用人单位对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毕业生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只能通过以对高校固有的印象和社会舆论作为评判依据。从主观上看,高校对学生评价最主要依据是考试,这样考核方式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品德、素质和能力,更不能反映学生的个性,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学生诸多方面能力、素质的不足,也可能引发毕业生的道德风险;用人单位在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更注重素质、能力、实践三者的结合,把责任感、忠诚度、创新和进取精神放在考察毕业的重要位置。高校和用人单位信息优势的不对等、在对毕业生评价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信息不对称情形的产生。譬如人才高消费现象,原因在于这种信息不对称。
(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出于自己利益考虑,都最大可能地通过双向选择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用人单位出于谋求企业的发展,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于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毕业生,对单位进行包装,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单位的良好形象,或许诺丰厚的待遇;大学毕业生虽然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可为了能进入优秀的用人单位以获得更大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也对自己进行设计和包装,以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在这种用人单位仅限于以证书考察学生能力和毕业生过度粉饰, 甚至存在一些无中生有的虚假的证书和简历的情况下, 使大學毕业生就业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往往会出现隐藏行为和隐藏信息,造成用人单位不能合理使用毕业生,增加违约、跳槽现象,使双方都造成损失。
三、对策分析
(一)高校科学规划专业设置,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进而推动人才结构的调整,因此,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基地应具有战略眼光,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期规划,并根据外界客观条件与自身主观条件的变化对学校专业、门类方向进行适时的调整。笔者认为,高校在学科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专业调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即充分在调研国内外相同类型学校专业发展基本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考察人才市场在各领域中的需求状况、历史变化、成长阶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本校专业特色、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等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
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企业与毕业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这种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传递的途径。从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到毕业生之间夹杂诸多环节,使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受到各种主观影响而失真,因此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应加大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的力度,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就业网将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毕业生个人信息直接挂钩,减少了中间环节信息载体的主观影响。
我们可以构建省市高校毕业生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快捷、安全地向毕业生提供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向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毕业生信息,向就业工作人员提供便捷强大的信息管理手段,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乌家培.信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
[3]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M].商务印刷馆,2015,07.
[4]陆乃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02).
[5]程克坚.信息不对称条件门尸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教研所,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