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齐齐哈尔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长在齐齐哈尔周边的一个村子里,这里留下了我关于新年的全部记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提到腊八节,我就会想到从儿时起就熟记于心的一句民谣:“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我们便习惯用大黄米作原料,熬成腊八粥,黏住人们的下巴,以免被冻掉,那时我们一帮孩子可是真信这个。
  过了腊八是“小年”,东北人习惯读为“小年儿”,听着亲切。这一天,是人们祭灶神的日子,东北人俗称“祭灶王爷”。今年小年时,依旧是妈妈天还没亮就起床,为全家人包酸菜馅饺子。酸菜是自己家腌的,新鲜可口,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起热气腾腾的饺子,唠起家常时,心里是美滋滋的。另一样小年必吃的食物就是麻糖,它是一种将糖浆高温融化后,凝结成块的甜品。一般做成圆柱形,有的在表面涂上芝麻,有的干脆什么也不加,一口咬下去时,糖块黏得上下牙齿很难分开。
  很多地方都把腊月二十四当作扫尘的日子,可在我们家乡,扫尘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日期。一般来讲,只要在新年之前能把家里彻底清扫一遍,扫尘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今年,我一进屋,父亲母亲就时不时地向我显摆显摆:“儿子你看,爸费了好大劲儿,把厨具里里外外地好好擦了一遍。”,“妈把床单、被罩、窗帘都洗好啦,就等着你回来呢!”
  盼着盼着,大年三十来了。早上一起床,我就换上了早已备好的红色新线衣线裤,迎接本命年的到来。“伺候”了半天的爸爸见我起床,立刻迫不及待地拿起“福”字,原来,老人家已“恭候”我多时,就等着我起床跟着他一起贴“福”字去呢。每年我爸都是很认真地等着要和我一起完成这项工作,在我们父子的协作中,仿佛把对新一年的全部希冀都注入了到了这个“福”里。
  我们的过年大餐是在中午,十二点刚过,全家三口人围在桌旁就开动了。动筷子之前,要先放鞭炮,鞭炮声响起,就等于是告诉别人我们这一家已经开饭了。这顿饭开得早,寓意新的一年里占尽先机。由于这是大年三十的正餐,自然是非常的隆重和讲究,比如讲究菜的总数是六个,有“六六大顺”之义。主菜是红烧鲤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并且这条鱼买来时必须是活的。第二道菜扒猪手,意味着用“手”向上攀登,希望新年奋发。第三道菜是糖醋排骨,因为排骨皆为小节,所以代表着“节节高升”。第四道菜是凉拌西红柿,“柿”与“事”谐音,取“事事顺心”之义。第五道菜是炒豆芽,豆芽形似如意,象征着“吉祥如意”。第六道菜则为炸春卷,寄托着迎春的喜悦之情。
  年三十晚上,看春晚是主要节目。坐在电视机前,我们一家人的嘴可都没闲着,我记忆中的景象永远定格在:我和爸爸主攻肉食,烀猪肘热气腾腾,红肠腊肠香味四溢,妈妈更喜欢瓜子,一大张报纸铺在床上,不一会儿上面便堆满瓜子皮了。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的,吃苹果寓意着“平平安安”,吃橘子表示把一家人凝聚到一起,团团圆圆。
  说着吃着,年三十零点到。鞭炮齐鸣,震耳欲聋。自我记事起,每逢零点时刻,爸爸妈妈都让我去家门的门框处拔一下,东北话叫做“嘀了嘀了”,也就是拔大个儿的意思。小的时候,是爸爸妈妈举着我拔,后来长大了,就自己把住门框拔,这些年从未间断过。零点过后,饺子上来。饺子馅也讲究,比如猪肉芹菜的就是取“芹”与“勤”同音,寓意着勤快,比如吃韭菜馅的那就是取“韭”和“久”同音,寓意着长长久久。除夕夜的饺子不能包成酸菜馅的,因为在东北话中,用“酸皮拉臭”形容人脾气古怪。除夕夜的饺子破了,也不能说出这个“破”字,而只能说“挣”了。大年初一讲究“四不三好”:这“一不”是不扫地,即便扫了,也是将尘屑堆在角落里,不扔到外面去,这是希望让财富只进不出,财源滚滚。“二不”是不花钱,是避免把钱送入别人的腰包,坏了财运。“三不”,是不干脏活累活,免得整整一年都奔波劳碌,诸如洗衣扫除这类家务,都要等到初三、初六、初九这三个放水的日子才能去做。第“四不”则是不吃药,以保全家人一直都能健健康康。而所谓“三好”,就是吃好、喝好、玩好,为家里一整年都会过悠闲舒适、富足美满的好日子图个好意义。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今年的这一天更特殊,初五与立春是同一天,于是别有了一番风味。清早起来,妈妈便给爸爸和我,还有来我家走亲戚的舅舅和弟弟一人一片萝卜,让我们把它吃掉。这是立春的习俗,东北人称“啃春”。吃过萝卜后,便是放鞭炮、吃饺子。下午吃春饼,春饼制作,先得把面擀成许多张小饼,每张小饼上都要抹上油。再把这些小饼一张一张地摞起来,擀成一个大饼。然后把大饼放入锅中烙熟,出锅后小心地将其层层揭开,才可以吃到外酥里嫩的春饼。当然,还要卷上鸡蛋、土豆丝,配上葱和大酱,入口油滑鲜香,是地地道道的“妈妈味道”。
  一过初五,春节的热闹劲儿就过去大半了,到了正月十五,才又迎来了另一个热潮。正月十五是灯节,这一天,在东北点起来的可不是寻常的灯笼,多的是冰灯。人们从河湖中凿出巨大的冰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冰雕里外都安上了各色彩灯,到了晚上会散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成了北国正月十五的一道亮丽风景。每年的这一天,我们一家人都会结伴出行,白天滑冰、坐冰车、抽冰尕,夜里看冰灯,赏焰火,这也有讲头,就是“走百病”。吃过了正月十五的汤圆,春节就剩下了远去的背影。翻翻日历,马上就又要离开家乡了,重重的旅行包里,装上的不仅是新的衣物,还有明年再回来的愿景。
其他文献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舞蹈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舞蹈节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评奖活动将于7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据了解,组委会自今年5月向各地发出大赛通知后,共有27个省区市的300多个作品报名参赛,最终选出47个作品入围决赛。大赛评选也是首次采取互联网线上投票与线下评奖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将选出艺术院校组与普通院校组两个组别在北京进行现场比拼,角逐两个组别分设的金、银、铜奖和十佳
期刊
被文化部列入2014年13项重要国际赛事之一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呼麦大赛7月7日在满洲里举行开幕式,当日,共有来自中、蒙、美等9个国家150多名选手参加此次比赛。  此次赛事是首次在中国满洲里举办,这将进一步提升和扩大满洲里城市形象和国际知名度,使赛事与文化、旅游进一步融合,拉动经济快速发展。赛事从7月7日开始,至9日结束。
期刊
为纪念北京市与华盛顿市缔结姐妹城市30周年,“2014中美创新艺术设计展”7月7日至11日在华盛顿举行。  据悉,本次展览意在通过中美两国设计师的创新作品展示、观众体验、社区互动、创新设计论坛、公益拍卖、项目合作及产业链等多种活动加强中美多元文化创新设计的融合以及两国企业、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间的国际合作。
期刊
第47届加拿大多伦多 “加勒比狂欢节” 于7月8日开幕,在加拿大多伦多,盛装的狂欢者在“加勒比狂欢节”上展示。当日,第47届加拿大多伦多“加勒比狂欢节”拉开帷幕。多伦多“加勒比狂欢节”始于1967年,内容包括音乐活动、服饰比赛及狂欢游行等,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加勒比狂欢节。
期刊
7月1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剪纸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旨在守护中国剪纸这一代表性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老纸文明的文化物种。该研究中心成立后,将开展中国剪纸的抢救、记录、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时,面向全社会推介与传播中国剪纸文化,也是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之一。
期刊
作为新华社2014年“新思路,新梦想”大型集成报道系列活动之一的“文化新丝路·网络新思路”高端研讨会6月24日在京举行。与会驻华使节及国际机构、新闻媒体、文化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就如何借助中国政府所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发展规划、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创新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言献策。  研讨会由新华社国际部“新华国际”与完美世界 (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俄罗斯、法国、土耳其、联合国教科
期刊
7月7日,甲午小暑,以“传承技艺 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技艺——明式家具传统制作技艺学术研讨会暨明氏十六品高仿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开幕。  本次活动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国工艺(集团)公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办,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中工美工艺美术文化公司共同承办,《中华
期刊
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记载了一个颇有意味的故事:阮大铖巡师江上,衣素蟒,围碧玉,见者诧为梨园装束。某尚书家姬冠插雉羽,戎服骑入国门,如昭君出塞状,大兵大礼,而变为倡优排场戏,苟非国之将亡,亦焉得有此举动哉?这里的“某尚书家姬”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河东君柳如是,钱谦益的姬妾。阮大铖誓师江上,却又一副梨园装束,于是柳如是穿着戏服招摇过市,以示本兵大礼之可笑,传为一时笑谈。俞平伯先生根据这条记载,认为《红
期刊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只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一份浓浓的化不开的年味。小的时候,过年在我意味着吃不完的零食、热乎乎的年夜饭、长辈们给的红包、欢天喜地的炮竹声。长大以后过年融进了生活的味道,年就是对一年到头辛苦的总结也包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渴望,就是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扑面而来的亲情。北京作为元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多民族聚集之地,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古籍之中有颇多相关记载。
期刊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许茹芸“独角戏”  一辈子  打小儿听惯了“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我们,时常会陷入一种恐慌,就是站在生命的换乘口,却已忘记了千折百回的来路。  有一类人在自述中,描摹着他人的故事;在对他人的讲解里,隐喻着自己的悲剧。就像老舍先生,就像《我这一辈子》。  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四万来字,第一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