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22日,第19期浦东教育论坛在上海尚德实验学校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家办学:教育现代化的共同行动——中美英学校教育比较与实践”。此次论坛得到了浦东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恩迪、教育党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王晓科、浦东新区财政局副局长徐瑶玲、教育党工委委员、教育局副局长倪明、教育局副局长王浩、教育局副局长丁光宏、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国际合作处处长陈永嘉、浦东新区财政局教科文处处长沈春雄以及浦东新区教育局各职能处室和教育署领导等莅临本次论坛。论坛还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价值教育和国际教育联合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周南照作为点评专家。此外,来自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国际培训学院院长Paul Mcmullan与未来学校联盟总校长Chris Gerry等作为特邀外国专家也出席了本次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来自浦东新区的200多位中小学校长。
论坛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主持。论坛开幕式上,贝尔法斯特国际培训学院院长Paul Mcmullan与未来学校联盟总校长Chris Gerry分别就前期浦东新区中小学校长在英国学习考察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所取得的成果与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英国与美国基础教育概貌,交流探讨英美基础教育阶段的先进经验,并通过研讨更好地参透英美基础教育有形经验背后所隐含的理念与价值,论坛特别邀请了四位赴英国与美国学习考察的学员分别就“校长标准与校长角色定位”、“教育质量提升与专业团队建设”、“特色学校建设与国际课程比较”以及“学生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个议题作专题报告。
首先,关于“校长标准与校长角色定位”,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珍国作了题为“美国校长专业标准迭嬗与启示”的报告。他首先提出了关于“标准”的三个观点。他认为,“标准”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而校长专业标准是教育走向科学的产物,同时,校长专业标准研制对校长专业成长具有积极意义。随后,他以1996年《学校领导标准》和2008年《学校领导政策标准》为例,说明了美国校长专业标准的迭嬗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首先,标准可明确学校领导者的基本条件和素养,衡量个体专业发展程度;其次,标准可为校长专业培训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校长资格证制度和职级制度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在制定标准时,应坚守正确的教育哲学,秉持“先定位角色后梳理要素”的方法论,同时还要注意标准的国家统一性要求与地方的差异性要求,并且要具有实践操作性。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未来的思考与行动,即:研制浦东校长专业标准、变革校长培训模式、探索与培训、遴选联动的浦东校长资格证制度以及推动基于数据的校长评价制度改革。
其次,关于“教育质量提升与专业团队建设”,高桥中学校长胡瑞峰则以“巨多极共振,作用于一端”为题,提出了对于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思考。他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能够得以有效保障,首先得益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力推教育改革;其次是由于美国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以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第三是美国学校对学生在校的行为管理十分严格,实行精细管理,执行“零容忍”的制度;第四是强化考评,实施“问责制度”,并在美国的中小学校迅速推广;第五是注重实效,贯彻“双因”理念,即“因需施教”、“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第六是规范招生,平息“生源大战”。在分析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后,胡校长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首先,设立国家教育改革决策执行的监察机构,避免上行下不效,新瓶装旧酒;其次,要更加丰富课程设置,鼓励探索和开发校本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和难度的层次差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第三,要拓宽师资来源,并提升教师专业培训的实效;最后,要重申人格教育,重视文化“化育”,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之更具人性化。
随后,关于“特色学校建设与国际课程比较”,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根据在美国马里兰州访学的情况,作了题为“特色学校建设与国际课程比较”的报告。他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制度层面的框架设计。美国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系统,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方向引导和发展空间。因此,重构学校系统,是我们全面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在制度层面的当务之要。其次,他指出,在学校这个层面,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是特色课程的建设。美国学校把自己的主要力量放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保证了特色学校建设落到实处。因此,倾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课程,是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学校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美国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在实践上有所突破。而目前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学生的需要来组织课程结构比按照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来组织课程结构更有实际意义。他认为,美国中小学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需求课程分类”。为此,在思考怎么处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关系以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怎么发展的问题时,他提出,要用好学业水平考试这个设计,实验“标准课程”,还要围绕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设立“资优生课程”,此外,在学生发展需求分类的前提下,在小班化的前提下,尝试走班制。第四,他认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美国中小学在课程建设方面有实效,所倚靠的正是广大教师在课程执行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关键是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换。为此,他提出了从“课程”到“教学”以及从“教学”到“学习”的两个方面的转换,并提出了尝试编写“学生学习任务单”展开对比教学的设想。
最后,关于“学生管理与学生成长”,南汇第二中学校长严颂华从美国学校的安全管理、学习管理、社团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四个方面作了题为“学校管理与学生发展”的报告。首先,关于学校安全管理。他指出,安全是校长的头等大事,在美国,校长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他们拥有安全完整的软硬件保障,并且从立法的角度把建设安全的学校作为国家的教育目标。而学校则从小事抓起,有效地促成了“零容忍”的氛围,将暴力伤害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地减少了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学校的安全。其次,关于学习管理。他指出,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达到考试标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统一考试,而统考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美国学校也有美国式补差班如Learning Lab以及午间个别辅导。在教学上,美国实行的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如资优生教育、选课制度、分层教学以及特殊教育等。第三,关于社团活动。他指出,美国学校的社团量多面广,并且由于美国实行的是选课制,社团活动的时间也有保证。此外,美国的学校社团多是学生自治组织,并且在美国,高中毕业标准中有一条:完成75小时的学生社会服务。这折射出美国教育对学生品行的强制性要求,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第四,关于家长参与。他指出,PTA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是美国最大的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志愿者组织,是联系家长和学校的纽带和桥梁,主要以学校和学区为单位,由家长、教师、学生以及热心于学校和社区事务的市民共同组成。PTA的家长经常会到学校做义工,成为学校正常开展工作的支持系统。最后,严校长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行动计划。关于安全管理,他认为要规范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实行中国式“零容忍”政策;关于学习管理,他认为要让学生有选择权,不追求学业成绩绝对值以及用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指导学校发展;关于社团活动,他认为,要以学生需要组织社团,并且要保证活动时间,同时要将有质量的社团活动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标准之一;关于家长参与,他提出,要让家委会成为改进学校工作的抓手之一,并且要编制完善的家长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家校联系。
专题报告结束后,由四位报告人与两位外方代表以及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署长张雪飞、园西小学校长姚星钢一起与与会校长、嘉宾进行了互动。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价值教育和国际教育联合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周南照对论坛的专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四位发言人从学校管理到学生安全、从课程改革到学校发展,内容涉及面广,并且在学习考察期间所做的调查研究非常深入,回国后所做的思考与总结也非常到位,并能把下一步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本次论坛的主题“中美英学校教育比较与实践”;同时他也提出,浦东新区作为我国开发区的龙头,已经有条件使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并进,他希望浦东新区能够培训出更多的教育家进行办学,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同时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为浦东新区打造一个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品牌,为上海打造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名片,同时为中国树立一个教育对外开放并且已经走向教育现代化的新形象。
在闭幕式上,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恩迪讲话,他指出,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学校还不是教育家办学,但浦东新区推行“管、办、评”以及公共治理机制的构建,就是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要成为教育家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够以学生为本,从教育本身的价值、发展内涵着手,教育家办学也是切实可行的。张恩迪副区长认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主要需要做到四个方面:第一,办不同类型的学校;第二,给予学校自主权。这一方面要求教育部门要分权,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力。学校没有自主权,学校很难很好地发展;第三,关注教师的发展。学生教育质量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第四,关注表现欠佳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称之为差生,因为他们可能仅仅在某方面存在一些欠缺。最后,针对浦东新区选送校长赴国外进行学习考察,张恩迪副区长认为,一方面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要逐步培养我们的自信心。通过交流,认识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优势,认识到我们国家学校非常好的教育内涵,并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引领我们的教育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部分内容根据实习生杨宇海提供的录音稿整理)
论坛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主持。论坛开幕式上,贝尔法斯特国际培训学院院长Paul Mcmullan与未来学校联盟总校长Chris Gerry分别就前期浦东新区中小学校长在英国学习考察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所取得的成果与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英国与美国基础教育概貌,交流探讨英美基础教育阶段的先进经验,并通过研讨更好地参透英美基础教育有形经验背后所隐含的理念与价值,论坛特别邀请了四位赴英国与美国学习考察的学员分别就“校长标准与校长角色定位”、“教育质量提升与专业团队建设”、“特色学校建设与国际课程比较”以及“学生管理与学生成长”等四个议题作专题报告。
首先,关于“校长标准与校长角色定位”,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珍国作了题为“美国校长专业标准迭嬗与启示”的报告。他首先提出了关于“标准”的三个观点。他认为,“标准”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而校长专业标准是教育走向科学的产物,同时,校长专业标准研制对校长专业成长具有积极意义。随后,他以1996年《学校领导标准》和2008年《学校领导政策标准》为例,说明了美国校长专业标准的迭嬗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首先,标准可明确学校领导者的基本条件和素养,衡量个体专业发展程度;其次,标准可为校长专业培训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校长资格证制度和职级制度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在制定标准时,应坚守正确的教育哲学,秉持“先定位角色后梳理要素”的方法论,同时还要注意标准的国家统一性要求与地方的差异性要求,并且要具有实践操作性。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未来的思考与行动,即:研制浦东校长专业标准、变革校长培训模式、探索与培训、遴选联动的浦东校长资格证制度以及推动基于数据的校长评价制度改革。
其次,关于“教育质量提升与专业团队建设”,高桥中学校长胡瑞峰则以“巨多极共振,作用于一端”为题,提出了对于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思考。他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能够得以有效保障,首先得益于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力推教育改革;其次是由于美国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建设,以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第三是美国学校对学生在校的行为管理十分严格,实行精细管理,执行“零容忍”的制度;第四是强化考评,实施“问责制度”,并在美国的中小学校迅速推广;第五是注重实效,贯彻“双因”理念,即“因需施教”、“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第六是规范招生,平息“生源大战”。在分析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后,胡校长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首先,设立国家教育改革决策执行的监察机构,避免上行下不效,新瓶装旧酒;其次,要更加丰富课程设置,鼓励探索和开发校本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和难度的层次差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第三,要拓宽师资来源,并提升教师专业培训的实效;最后,要重申人格教育,重视文化“化育”,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之更具人性化。
随后,关于“特色学校建设与国际课程比较”,洋泾中学校长李海林根据在美国马里兰州访学的情况,作了题为“特色学校建设与国际课程比较”的报告。他认为,特色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制度层面的框架设计。美国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系统,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方向引导和发展空间。因此,重构学校系统,是我们全面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在制度层面的当务之要。其次,他指出,在学校这个层面,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是特色课程的建设。美国学校把自己的主要力量放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保证了特色学校建设落到实处。因此,倾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课程,是特色学校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学校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美国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在实践上有所突破。而目前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学生的需要来组织课程结构比按照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来组织课程结构更有实际意义。他认为,美国中小学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需求课程分类”。为此,在思考怎么处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关系以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怎么发展的问题时,他提出,要用好学业水平考试这个设计,实验“标准课程”,还要围绕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设立“资优生课程”,此外,在学生发展需求分类的前提下,在小班化的前提下,尝试走班制。第四,他认为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美国中小学在课程建设方面有实效,所倚靠的正是广大教师在课程执行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关键是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换。为此,他提出了从“课程”到“教学”以及从“教学”到“学习”的两个方面的转换,并提出了尝试编写“学生学习任务单”展开对比教学的设想。
最后,关于“学生管理与学生成长”,南汇第二中学校长严颂华从美国学校的安全管理、学习管理、社团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四个方面作了题为“学校管理与学生发展”的报告。首先,关于学校安全管理。他指出,安全是校长的头等大事,在美国,校长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他们拥有安全完整的软硬件保障,并且从立法的角度把建设安全的学校作为国家的教育目标。而学校则从小事抓起,有效地促成了“零容忍”的氛围,将暴力伤害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地减少了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学校的安全。其次,关于学习管理。他指出,布什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每个孩子都要达到考试标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统一考试,而统考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此美国学校也有美国式补差班如Learning Lab以及午间个别辅导。在教学上,美国实行的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如资优生教育、选课制度、分层教学以及特殊教育等。第三,关于社团活动。他指出,美国学校的社团量多面广,并且由于美国实行的是选课制,社团活动的时间也有保证。此外,美国的学校社团多是学生自治组织,并且在美国,高中毕业标准中有一条:完成75小时的学生社会服务。这折射出美国教育对学生品行的强制性要求,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第四,关于家长参与。他指出,PTA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是美国最大的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志愿者组织,是联系家长和学校的纽带和桥梁,主要以学校和学区为单位,由家长、教师、学生以及热心于学校和社区事务的市民共同组成。PTA的家长经常会到学校做义工,成为学校正常开展工作的支持系统。最后,严校长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行动计划。关于安全管理,他认为要规范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实行中国式“零容忍”政策;关于学习管理,他认为要让学生有选择权,不追求学业成绩绝对值以及用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指导学校发展;关于社团活动,他认为,要以学生需要组织社团,并且要保证活动时间,同时要将有质量的社团活动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标准之一;关于家长参与,他提出,要让家委会成为改进学校工作的抓手之一,并且要编制完善的家长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家校联系。
专题报告结束后,由四位报告人与两位外方代表以及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署长张雪飞、园西小学校长姚星钢一起与与会校长、嘉宾进行了互动。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价值教育和国际教育联合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周南照对论坛的专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四位发言人从学校管理到学生安全、从课程改革到学校发展,内容涉及面广,并且在学习考察期间所做的调查研究非常深入,回国后所做的思考与总结也非常到位,并能把下一步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本次论坛的主题“中美英学校教育比较与实践”;同时他也提出,浦东新区作为我国开发区的龙头,已经有条件使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并进,他希望浦东新区能够培训出更多的教育家进行办学,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同时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为浦东新区打造一个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品牌,为上海打造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名片,同时为中国树立一个教育对外开放并且已经走向教育现代化的新形象。
在闭幕式上,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恩迪讲话,他指出,目前中国大部分的学校还不是教育家办学,但浦东新区推行“管、办、评”以及公共治理机制的构建,就是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要成为教育家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够以学生为本,从教育本身的价值、发展内涵着手,教育家办学也是切实可行的。张恩迪副区长认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主要需要做到四个方面:第一,办不同类型的学校;第二,给予学校自主权。这一方面要求教育部门要分权,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力。学校没有自主权,学校很难很好地发展;第三,关注教师的发展。学生教育质量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第四,关注表现欠佳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称之为差生,因为他们可能仅仅在某方面存在一些欠缺。最后,针对浦东新区选送校长赴国外进行学习考察,张恩迪副区长认为,一方面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要逐步培养我们的自信心。通过交流,认识到我们自身存在的优势,认识到我们国家学校非常好的教育内涵,并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引领我们的教育进入新的更高的境界。
(部分内容根据实习生杨宇海提供的录音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