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工作几点体会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xxf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时期,正是一名学生塑造自我,发现自我的开端。当今初中生的求知渠道已不仅仅是学校,传统管理方式的教育已被淘汰,经验式教育已过时,新时代需要新型的班主任。作为中学生的班主任,应该如何通过班级管理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呢?在学校担任了八年的初中班主任以来,感触颇多,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
  
  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教师的纪律可以简单地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做到,教师的身教作用尤为重要。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等,我自己先做到。每天,提前到校站在教室门口,学生亲眼目睹,久而久之,班里也就没有迟到的学生了;每天中午,我坚持落班到教室,午休的秩序自然也就好了;下午放学,迟一点离校,督促学生搞卫生,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时间长了学生根本就不会存在偷懒情况,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做好每一天的学习工作。正如慢光甘露,润物无声。这样,文明评比的卫生检查也不会被扣分,课间操、集会等我都会必到。另外,平时无课时多加点时间巡堂,与各科教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遏制不良之风的抬头,班级的纪律也会很快好起来。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在教育熏陶下,班上的学习风气浓厚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关心呵护,切实把爱融入到班级管理中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师爱有别于父母对子女的本能之爱,也不同于朋友之间的友爱。师爱中蕴藏着更深的内涵,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须与学生建立爱的关系,当教师全身心的爱护学生、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我在工作中,学生的业余生活、课外活动、卫生打扫我都乐于参加,也曾多次到男生寝室午休和晚寝,和他们一起打球跳绳、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一起勾肩搭背散步、一起嘻笑怒骂玩耍,孩子犯错时,摸摸他的头发,心情沮丧时,捶捶他的肩膀……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和同学乐此不疲的亲密接触中不知不觉拉近了距离,融洽了情感,和谐了氛围,为其它班内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文娱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初中阶段是人的品质、智力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是学生的集合体,在塑造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智力机构方面可以发挥组织优势。几年来我结合学校及团支部的中心工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学校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知识智力竞赛等,以及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灌输了真善美的知识,把获得知识过程当成发展智力、道德、情感和美感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从小树立奋斗目标,并按这个目标去奋斗。
  
  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开学初组织学生制定班规,通过打分来量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具体做法是:每人一张综合素质评分表,操行基本分为100分,在此基本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加分或减分。如积极参加学校运动会、校园艺术节、参加知识竞赛都予以不同程度加分;拾金不昧、帮助后进生予以不同程度加分;考试获奖等予以不同程度加分。凡是有损集体荣誉,违反《守则》及班规行为的均酌情扣分,如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赌博、早恋、夜不归寝、破坏公物、抄作业、顶撞老师或被叫到办公室反省等情况予以不同程度扣分。加减分由班上班委负责执行,各科任老师和班主任监督,班主任留底。期末由班长和纪律委员统计分数,评出A、B、C、D四个等级。100分以上为A级作为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条件之一。80至99为B级,60至79分为C级,60以下为D级。凡是为D级的学生下期开学请家长一同定出书面保证方可入学。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觉性增强了,自控能力得到了提高,家长意识增强了,学生逐步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几年下来我所在的班集体各项积分名列全校前茅。
  总之,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班主任应具有崇高的威信和一颗深爱学生的心,并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班主任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把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重构表现在:唤醒主体生命的超越性,增强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强调自我经验的反思建构,坚持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凸显人文引领力量,实现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  关键词:教师 专业发展 理念重构    一、生命超越性的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教学不仅是拥有知识技能的专业,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话和建构的生命活动,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求真、趋善、向美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提升生活
期刊
摘 要:科学探究能力是现代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而且,全国已有多个省份把学生的实验操作纳入中招考试之中,这也凸显出实验教学在今后实际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通过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实验课上的学生实验和学生的课外探究实验等。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注重科学探究”是课程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角色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开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
期刊
如何上数学课,对于每一位数学老师来说,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如何上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确实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等方面都要有很深地研究。通过自己多年在教学中地不断实践,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是一门艺术,备好课是搞好艺术的基本条件。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教师上讲台,充其
期刊
电化教育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景物,用电教手段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的作用,出现了一些滥用多媒体的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也给自己的课堂带来了混乱。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要适时、适度。    一、多媒体不能成为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
期刊
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 教师是立校之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  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
期刊
【摘 要】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在作文时注入真情实感,同时也要求教师在作文批改中渗透情感,建立一种“情感教育”的互动体系。在师生心灵沟通的基础上,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养成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 作文批改 渗透 情感教育    随着高考制度深入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愈益显露,而在作文教学中最令人头疼而又是最关键的一环,无疑是作文批改了,怎样提
期刊
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都蕴含在优秀的文言文中。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而文言文也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因此文言文教学,尤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们应予以充分重视,把对它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 但是,在当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要求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终身学习,于是,社会开始对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学习的要求,人们也试图寻求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学习的科学,希望将学习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教育事业发展了几千年后的今天,学习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还有成为负担的趋势。在今天的社会中,从小学到大学无不或强或弱地涌动着厌学的暗潮。有关资料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里,有厌学情绪的比例逐年递增,笔者试
期刊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教学改革的发展,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创设了跨越时空的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为促进学生钻研文本,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运用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