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小儿 推拿治疗
面神经麻痹,俗称吊线风,以颜面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又称为面瘫。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文只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俗称“歪嘴”)。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本病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面神经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引起,有时与局部病毒感染有关,面部受风寒多为诱因。
1 临床材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290例病例均为门诊患儿,均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125例,女165例;发病年龄4个月~2岁140例,2~4岁86例,4~6岁64例;病程1~3天234例,3~7天56例。
1.2诊断标准
1.2.1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儿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起病突然,患儿哭笑时面部只单侧运动,或见颜面、口角歪向一侧患侧眼、口不能闭合。
1.2.2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腺分泌异常,流泪,额纹减少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扩大,鼻唇均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漏气。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2 治疗方法
小儿面瘫,在临床中比较多见,早期适宜的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故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治疗前应先判断愈后,只有面瘫的一般症状,归为BELL氏面瘫,其损伤在面神经管外(茎乳孔外)面神经末梢分支),其恢复快、愈后好;伴有其他症状的,归为Hunt氏面瘫,其损伤在面神经管内,恢复慢、愈后稍差,有时会留有后遗症,如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是鼓索受锁、伴有听觉过敏,是蹬骨神经受损;伴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额前部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骨膜疤痕的,是星状神经节受损;伴有泪腺分泌减少、无汗,是浅大神经受损,这是因为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之后,经内耳道及岩中狭长的骨性管道一面神经管穿行,最后由茎乳孔出颅分布到面部表情肌。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明显,以致髓鞘或轴突变性;因此病情多属重型。恢复缓慢,愈后差,后遗症多;茎乳孔以外的面神经水肿、变性、坏死多不明显,病情较轻,恢复快,愈后好。此外,病短者疗效优于病程长者。
急性期(1~7天):取穴宜少,手法宜轻。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位于其侧,先以五指推提法自印堂推捏至百会穴,继之自前额至发际,反复操作4~5遍,以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拇指禅推法与头维、太阳、丝竹空、下关、颊车、地仓、迎香、承浆等穴,操作约4分钟,以疏通经络,理筋舒肌,健侧宜补,患侧宜泻,以耐受为度。
缓解期(7~20天):以患侧补法为主。患者取坐位或侧仰位,医者位于其侧,先以五指推提法自印堂推捏至百会穴,继之自前额至发际,反复操作4~5遍,以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拇指禅推法与头维、太阳、丝竹空、下关、颊车、地仓、迎香、承浆等穴,操作约4分钟,以疏通经络,理筋舒肌;以拇指按揉法于攒竹、鱼腰、瞳子髎、四白,再以食指勾揉风池穴,每穴持续操作1分钟,以开通闭塞,疏经通络、理气活血;以拇指抹眉运眶,自攒竹、鱼腰、瞳子髎、四白,沿眼眶四周进行抹运环绕反复4~5遍,以发热为宜,需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可损伤皮肤,目的是清醒头目、活血散风。以拇示指提拿面部肌肉。提拿时轻轻上下前后左右进行摇摆,反复操作约1分钟,以理顺肌筋,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以掌擦法于面部患侧,但手法不要过重,以微热为度,以疏松脉络调和气血;继以滚法于颈肩及大椎、风门等穴处,反复操作4~5遍,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最后捏拿合谷以结束操作。
同时,面部要持续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有咽部感染时应同时口服抗生素治疗。急性期患侧面部用热毛巾外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由于本病使病侧眼睛不能闭合,所以在睡眠和外出时应戴眼罩,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保持口腔清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忌食刺激性食物。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3.2结果 290例患儿,治愈220例,占75.9%;有效50例,占17.2%;无效20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治疗天数,最短者13天,最长者30天。
4 典型病例
例1:张某,男,5岁,自2003年4月30日初诊。家属代述,惠儿于坐汽车窗打开着凉所致,致使面部口眼歪斜,眼睑合不严,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经治疗半月后症状消失。
例2:杨某,女,1.5岁,自2004年11月2日初诊。由家属代述,小儿于夜间睡觉时受风,口眼歪斜,眼睑闭不上,经半月治疗后症状消失。
以上2例经治后症状消失,能吸气不流口水,额肌活动正常,闭眼好,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
5 体会
本病多因正气不足,经脉空虚,感受风寒,使气血阻滞,经脉失养。故治以祛风通络、活血化瘀。面神经麻痹,俗称吊线风,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大类,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又有类似感冒发热的前驱症状,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受风寒冷袭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缺氧、水肿、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面神经炎致面神经麻痹。
《灵枢》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表现,脏腑娇嫩,形体末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但小儿为“纯阳之体”脏气轻灵,患病后易趋康复,故及时治疗是很关键。本文采用的点、按、揉可以起到针刺一样的效果,且患儿易接受,避免因直接针刺及手法捻转所带来的恐惧及痛苦心理,使患儿能配合下次治疗的顺利进行,患病早期患侧轻柔的手法可使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加速血液循环,由于患侧面部肌肉受损而致面部歪向健侧,易导致健侧面部肌肉肌张力增加,故健侧宜用泻法治疗过程中针对恢复缓慢的肌群按照肌肉走行着重选择相关穴位。
5.1面部手法 直接物理作用使局部皮温增高。血液循环加快,增加神经与肌肉代谢,提高细胞膜通透性,促进炎症消除和神经康复。
5.2头部手法 手法推筋着骨。头骨作用中央前回——内囊——脑干——内耳内——面神经管。通过正反馈以通经活络。彻底消除面神经管水肿及炎性吸收而达到病愈。
面神经麻痹,俗称吊线风,以颜面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又称为面瘫。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文只讨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俗称“歪嘴”)。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本病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孔内面神经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引起,有时与局部病毒感染有关,面部受风寒多为诱因。
1 临床材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290例病例均为门诊患儿,均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其中:男125例,女165例;发病年龄4个月~2岁140例,2~4岁86例,4~6岁64例;病程1~3天234例,3~7天56例。
1.2诊断标准
1.2.1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儿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起病突然,患儿哭笑时面部只单侧运动,或见颜面、口角歪向一侧患侧眼、口不能闭合。
1.2.2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腺分泌异常,流泪,额纹减少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扩大,鼻唇均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鼓腮漏气。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2 治疗方法
小儿面瘫,在临床中比较多见,早期适宜的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故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治疗前应先判断愈后,只有面瘫的一般症状,归为BELL氏面瘫,其损伤在面神经管外(茎乳孔外)面神经末梢分支),其恢复快、愈后好;伴有其他症状的,归为Hunt氏面瘫,其损伤在面神经管内,恢复慢、愈后稍差,有时会留有后遗症,如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是鼓索受锁、伴有听觉过敏,是蹬骨神经受损;伴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及额前部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骨膜疤痕的,是星状神经节受损;伴有泪腺分泌减少、无汗,是浅大神经受损,这是因为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之后,经内耳道及岩中狭长的骨性管道一面神经管穿行,最后由茎乳孔出颅分布到面部表情肌。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明显,以致髓鞘或轴突变性;因此病情多属重型。恢复缓慢,愈后差,后遗症多;茎乳孔以外的面神经水肿、变性、坏死多不明显,病情较轻,恢复快,愈后好。此外,病短者疗效优于病程长者。
急性期(1~7天):取穴宜少,手法宜轻。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位于其侧,先以五指推提法自印堂推捏至百会穴,继之自前额至发际,反复操作4~5遍,以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拇指禅推法与头维、太阳、丝竹空、下关、颊车、地仓、迎香、承浆等穴,操作约4分钟,以疏通经络,理筋舒肌,健侧宜补,患侧宜泻,以耐受为度。
缓解期(7~20天):以患侧补法为主。患者取坐位或侧仰位,医者位于其侧,先以五指推提法自印堂推捏至百会穴,继之自前额至发际,反复操作4~5遍,以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拇指禅推法与头维、太阳、丝竹空、下关、颊车、地仓、迎香、承浆等穴,操作约4分钟,以疏通经络,理筋舒肌;以拇指按揉法于攒竹、鱼腰、瞳子髎、四白,再以食指勾揉风池穴,每穴持续操作1分钟,以开通闭塞,疏经通络、理气活血;以拇指抹眉运眶,自攒竹、鱼腰、瞳子髎、四白,沿眼眶四周进行抹运环绕反复4~5遍,以发热为宜,需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可损伤皮肤,目的是清醒头目、活血散风。以拇示指提拿面部肌肉。提拿时轻轻上下前后左右进行摇摆,反复操作约1分钟,以理顺肌筋,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以掌擦法于面部患侧,但手法不要过重,以微热为度,以疏松脉络调和气血;继以滚法于颈肩及大椎、风门等穴处,反复操作4~5遍,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最后捏拿合谷以结束操作。
同时,面部要持续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有咽部感染时应同时口服抗生素治疗。急性期患侧面部用热毛巾外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由于本病使病侧眼睛不能闭合,所以在睡眠和外出时应戴眼罩,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保持口腔清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忌食刺激性食物。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3.2结果 290例患儿,治愈220例,占75.9%;有效50例,占17.2%;无效20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治疗天数,最短者13天,最长者30天。
4 典型病例
例1:张某,男,5岁,自2003年4月30日初诊。家属代述,惠儿于坐汽车窗打开着凉所致,致使面部口眼歪斜,眼睑合不严,额纹及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经治疗半月后症状消失。
例2:杨某,女,1.5岁,自2004年11月2日初诊。由家属代述,小儿于夜间睡觉时受风,口眼歪斜,眼睑闭不上,经半月治疗后症状消失。
以上2例经治后症状消失,能吸气不流口水,额肌活动正常,闭眼好,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
5 体会
本病多因正气不足,经脉空虚,感受风寒,使气血阻滞,经脉失养。故治以祛风通络、活血化瘀。面神经麻痹,俗称吊线风,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可以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大类,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又有类似感冒发热的前驱症状,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受风寒冷袭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缺氧、水肿、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诱发面神经炎致面神经麻痹。
《灵枢》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表现,脏腑娇嫩,形体末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但小儿为“纯阳之体”脏气轻灵,患病后易趋康复,故及时治疗是很关键。本文采用的点、按、揉可以起到针刺一样的效果,且患儿易接受,避免因直接针刺及手法捻转所带来的恐惧及痛苦心理,使患儿能配合下次治疗的顺利进行,患病早期患侧轻柔的手法可使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的收缩,加速血液循环,由于患侧面部肌肉受损而致面部歪向健侧,易导致健侧面部肌肉肌张力增加,故健侧宜用泻法治疗过程中针对恢复缓慢的肌群按照肌肉走行着重选择相关穴位。
5.1面部手法 直接物理作用使局部皮温增高。血液循环加快,增加神经与肌肉代谢,提高细胞膜通透性,促进炎症消除和神经康复。
5.2头部手法 手法推筋着骨。头骨作用中央前回——内囊——脑干——内耳内——面神经管。通过正反馈以通经活络。彻底消除面神经管水肿及炎性吸收而达到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