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7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形成了较规范的格局,并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歌剧流派和颇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家。本文试图以17世纪的意大利歌为蓝本,从诞生、发展以及定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 正歌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c)-0245-01
歌剧的题材多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历史英雄传说和宗教故事,最早演出于王公或贵族府邸,后逐步转移到公开歌剧院,但始终以国王贵族的审美情趣为中心。本文拟从诞生、发展及定型三个方面对17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进行阐述。
1 正歌剧在意大利的诞生
公元1594年,佩里根据诗人里努奇尼的剧本写出了意大利最早的抒情音乐剧《达芙妮》。该剧于1597年在柯尔西伯爵的府邸中做首次演出,轰动了整个佛罗伦萨。可惜的是,这部歌剧的音乐部分没有被保存下来。1600年,佩里为了庆祝梅迪奇王族的玛丽亚公主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婚礼而创作了歌剧《犹丽狄茜》。虽然是为了贵族的典礼应时点缀而作,但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部歌剧里可以看到佩里所创造的新颖的旋律风格。《犹丽狄茜》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抒情性歌剧,后来成为古典戏剧的典范。歌剧至此即成为一种被大众所承认的艺术形式。
2 正歌剧在意大利的发展:17世纪四大歌剧乐派
当新兴的的歌剧产生之后,欧洲社会各个阶层都利用这一综合艺术体裁来反映他们的要求。人文主义者利用它来宣传其思想;罗马教廷则利用它的形式创造了神剧来更生动地宣传宗教意识;封建王公贵族们则利用它来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豪华享乐;城市平民则要求歌剧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理想和他们自己的英雄人物,因此,在歌剧发展的历史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各种风格不同的歌剧派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2.1 佛罗伦萨歌剧乐派
佛罗伦萨是歌剧的最早发源地,佛罗伦萨的歌剧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理想的最后闪光。然而歌剧在当时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很快就在意大利和欧洲各地传播开来,朝着巴洛克音乐宏伟壮丽的风格发展。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中除了有歌剧的创始人佩里、卡奇尼之外,还有加里雅诺。他于1608年根据里努奇尼的剧本写过一部歌剧《达芙妮》,并在芒图阿公爵宫廷中上演。此外,1628年他还写了一部寓言剧《芙萝拉》。
2.2 罗马歌剧乐派
1623年至1644年间,罗马巴贝里王族的成员马费洛成为教皇乌尔班八世,他是歌剧的支持者。因此于1633年建起了一座可容三千观众的剧院。剧院开幕典礼上,将罗斯皮格利奥西作剧,兰迪配曲的歌剧《圣·阿列修》修改上演,加上华丽的舞台设计和机关布景以及芭蕾和幕间合唱,显得豪华壮观。1662年,罗马上演了一部玛佐基写的歌剧《阿多尼德锁链》。该剧取材自希腊神话,内容也是宣传宗教道德,演出时舞台服饰、布景十分豪华。这种由于宗教人士积极参与和推助所形成的狂热,直到与巴贝里王族敌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出来反对,歌剧在罗马方才日渐衰落。
2.3 威尼斯乐派
整个17世纪下半叶,威尼斯不单是以意大利歌剧为中心。这一时期产生了三位歌剧史上著名的作曲家。
(1)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是歌剧的戏剧性音乐的创始人。他致力于戏剧性音乐风格的探索(称其为“激动的风格”)。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于1607年在芒图阿公爵公邸上演,蒙特威尔第为了配合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在宣叙调和咏叹调的运用、独唱和合唱的配合、乐队规模及性能的扩展等方面,都有大胆的创新。他在1624年写成的作品《唐克第德与柯罗林达的决斗》中,又探索了器乐伴奏的新手法,首创性地使用了弦乐震音和拨弦,以表现激动、愤怒和战斗的情绪。1637年后,他又写成了几部歌剧作品,其中包括:《阿多奈》、《埃尼雅与拉维尼雅的婚礼》、《于里斯还乡记》和他的最后一部代表作《帕佩雅封后记》。
蒙特威尔第以一生的努力创立了威尼斯的歌剧乐派。值得一提的是,威尼斯乐派的另外两位歌剧作家卡瓦利和切斯蒂都是他的学生。
(2)卡瓦利。
卡瓦利是个多产的歌剧作家,他继承了蒙特威尔第的优秀传统。他的歌剧以旋律为主,主要是歌唱性的、民歌风格的咏叹调。他的宣叙调富有表情,接近于朗诵调,伴奏也较简单。“歌剧”一词就是从卡瓦利用此称呼自己的歌剧作品之后才正式使用的,在这之前都称作抒情性音乐剧。
(3)切斯蒂。
切斯蒂是个有才能的歌剧作家。他写的音乐柔和、优雅、富有旋律性,很有魅力。但是他背离了蒙特威尔第所建立的富有真实感的,戏剧内容、音乐表现与语言相结合的,声情并茂的歌剧创作原则,而片面地着力发展抒情性音乐旋律的装饰性因素。
2.4 那波里乐派
17世纪下半叶之后,威尼斯的音乐地位逐渐被那波里所取代。A.斯卡拉蒂是那波里乐派的创始人。他的歌剧作品主要是世俗性的喜剧题材。在创作风格上,他继承了威尼斯歌剧乐派的抒情性,摈除了浮华的装饰性因素。17世纪那波里乐派歌剧又被后人称做“号码歌剧”。原因是他们把歌剧咏叹调分成好多不同类型,如雄壮的、思慕的、悲哀的或诙谐的咏叹调等。那波里乐派的歌剧对欧洲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到了18世纪,巴黎、伦敦、维也纳等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都重金聘请那波里乐派的歌剧作家和歌唱家演出那波里乐派的歌剧。
3 结语:关于歌剧基本格局在意大利的定型
在17世纪结束以前,歌剧传遍意大利,威尼斯始终是这一体裁主要的活动中心,但不能否认的是其歌剧中明显地体现出一些倾向,即剧情中有一些杂乱的,荒诞不经的人物、情景,还有严肃的和喜剧性的场面荒谬地交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那些悦耳的旋律、曼妙的独唱和惊心动魄的舞台效果出笼。而在其后发展起来的那波里歌剧中也可看到一种被称为“那不里风格”的现象。这种歌剧风格注重的是典雅优美和外在效果,而不是戏剧力度和真实性。但戏剧方面的不足之处常常可从优美的音乐中得到补偿,即追求音乐语言和形式的程式化,追求简单的音乐织体,重点放在独唱声部的旋律线上,再以一些可人的和弦加以衬托,从而使咏叹调更是独霸一方,它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群众的审美观对佛罗伦萨宣叙调的贵族化精致风格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 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 (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 正歌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c)-0245-01
歌剧的题材多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历史英雄传说和宗教故事,最早演出于王公或贵族府邸,后逐步转移到公开歌剧院,但始终以国王贵族的审美情趣为中心。本文拟从诞生、发展及定型三个方面对17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进行阐述。
1 正歌剧在意大利的诞生
公元1594年,佩里根据诗人里努奇尼的剧本写出了意大利最早的抒情音乐剧《达芙妮》。该剧于1597年在柯尔西伯爵的府邸中做首次演出,轰动了整个佛罗伦萨。可惜的是,这部歌剧的音乐部分没有被保存下来。1600年,佩里为了庆祝梅迪奇王族的玛丽亚公主和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婚礼而创作了歌剧《犹丽狄茜》。虽然是为了贵族的典礼应时点缀而作,但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部歌剧里可以看到佩里所创造的新颖的旋律风格。《犹丽狄茜》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抒情性歌剧,后来成为古典戏剧的典范。歌剧至此即成为一种被大众所承认的艺术形式。
2 正歌剧在意大利的发展:17世纪四大歌剧乐派
当新兴的的歌剧产生之后,欧洲社会各个阶层都利用这一综合艺术体裁来反映他们的要求。人文主义者利用它来宣传其思想;罗马教廷则利用它的形式创造了神剧来更生动地宣传宗教意识;封建王公贵族们则利用它来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豪华享乐;城市平民则要求歌剧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理想和他们自己的英雄人物,因此,在歌剧发展的历史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各种风格不同的歌剧派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2.1 佛罗伦萨歌剧乐派
佛罗伦萨是歌剧的最早发源地,佛罗伦萨的歌剧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理想的最后闪光。然而歌剧在当时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很快就在意大利和欧洲各地传播开来,朝着巴洛克音乐宏伟壮丽的风格发展。佛罗伦萨歌剧乐派中除了有歌剧的创始人佩里、卡奇尼之外,还有加里雅诺。他于1608年根据里努奇尼的剧本写过一部歌剧《达芙妮》,并在芒图阿公爵宫廷中上演。此外,1628年他还写了一部寓言剧《芙萝拉》。
2.2 罗马歌剧乐派
1623年至1644年间,罗马巴贝里王族的成员马费洛成为教皇乌尔班八世,他是歌剧的支持者。因此于1633年建起了一座可容三千观众的剧院。剧院开幕典礼上,将罗斯皮格利奥西作剧,兰迪配曲的歌剧《圣·阿列修》修改上演,加上华丽的舞台设计和机关布景以及芭蕾和幕间合唱,显得豪华壮观。1662年,罗马上演了一部玛佐基写的歌剧《阿多尼德锁链》。该剧取材自希腊神话,内容也是宣传宗教道德,演出时舞台服饰、布景十分豪华。这种由于宗教人士积极参与和推助所形成的狂热,直到与巴贝里王族敌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出来反对,歌剧在罗马方才日渐衰落。
2.3 威尼斯乐派
整个17世纪下半叶,威尼斯不单是以意大利歌剧为中心。这一时期产生了三位歌剧史上著名的作曲家。
(1)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是歌剧的戏剧性音乐的创始人。他致力于戏剧性音乐风格的探索(称其为“激动的风格”)。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于1607年在芒图阿公爵公邸上演,蒙特威尔第为了配合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在宣叙调和咏叹调的运用、独唱和合唱的配合、乐队规模及性能的扩展等方面,都有大胆的创新。他在1624年写成的作品《唐克第德与柯罗林达的决斗》中,又探索了器乐伴奏的新手法,首创性地使用了弦乐震音和拨弦,以表现激动、愤怒和战斗的情绪。1637年后,他又写成了几部歌剧作品,其中包括:《阿多奈》、《埃尼雅与拉维尼雅的婚礼》、《于里斯还乡记》和他的最后一部代表作《帕佩雅封后记》。
蒙特威尔第以一生的努力创立了威尼斯的歌剧乐派。值得一提的是,威尼斯乐派的另外两位歌剧作家卡瓦利和切斯蒂都是他的学生。
(2)卡瓦利。
卡瓦利是个多产的歌剧作家,他继承了蒙特威尔第的优秀传统。他的歌剧以旋律为主,主要是歌唱性的、民歌风格的咏叹调。他的宣叙调富有表情,接近于朗诵调,伴奏也较简单。“歌剧”一词就是从卡瓦利用此称呼自己的歌剧作品之后才正式使用的,在这之前都称作抒情性音乐剧。
(3)切斯蒂。
切斯蒂是个有才能的歌剧作家。他写的音乐柔和、优雅、富有旋律性,很有魅力。但是他背离了蒙特威尔第所建立的富有真实感的,戏剧内容、音乐表现与语言相结合的,声情并茂的歌剧创作原则,而片面地着力发展抒情性音乐旋律的装饰性因素。
2.4 那波里乐派
17世纪下半叶之后,威尼斯的音乐地位逐渐被那波里所取代。A.斯卡拉蒂是那波里乐派的创始人。他的歌剧作品主要是世俗性的喜剧题材。在创作风格上,他继承了威尼斯歌剧乐派的抒情性,摈除了浮华的装饰性因素。17世纪那波里乐派歌剧又被后人称做“号码歌剧”。原因是他们把歌剧咏叹调分成好多不同类型,如雄壮的、思慕的、悲哀的或诙谐的咏叹调等。那波里乐派的歌剧对欧洲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到了18世纪,巴黎、伦敦、维也纳等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都重金聘请那波里乐派的歌剧作家和歌唱家演出那波里乐派的歌剧。
3 结语:关于歌剧基本格局在意大利的定型
在17世纪结束以前,歌剧传遍意大利,威尼斯始终是这一体裁主要的活动中心,但不能否认的是其歌剧中明显地体现出一些倾向,即剧情中有一些杂乱的,荒诞不经的人物、情景,还有严肃的和喜剧性的场面荒谬地交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那些悦耳的旋律、曼妙的独唱和惊心动魄的舞台效果出笼。而在其后发展起来的那波里歌剧中也可看到一种被称为“那不里风格”的现象。这种歌剧风格注重的是典雅优美和外在效果,而不是戏剧力度和真实性。但戏剧方面的不足之处常常可从优美的音乐中得到补偿,即追求音乐语言和形式的程式化,追求简单的音乐织体,重点放在独唱声部的旋律线上,再以一些可人的和弦加以衬托,从而使咏叹调更是独霸一方,它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群众的审美观对佛罗伦萨宣叙调的贵族化精致风格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 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3] (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