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解决多数学生不会写作文的问题做到:第一,教会学生“自问”起来,第二,让学生“自答”出来,第三,让学生“整理”出来,第四把文章“修改”出来。这四个环节:“自问——自答——整理——修改”是写作中的“审题构思——选择材料——整理材料——修改定型”这个过程。也是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过程。
【关键词】学生作文自问 自答 整理修改
许多学生写作文时会感到头疼,于是对做作文产生了逆反心理。一到写作文的时候,便痛苦不堪,为写作文而头痛。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多数学生不会写作文的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教学生“自问”
当学生拿到作文题目之后,会马上审题,确立中心,组织材料,到最后动笔写,修改润色,然后完成一篇好的作文。但是对于喊着“不会写”的学生来说,他们看到作文题目,往往是大脑一片空白,不会审题、立意、选材。那么就得让他脑子里有点东西,就得让他们“问”起来,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找到思考的方向,目的,在逐渐深入的问题中,找到写作的灵感。
“问”是一个切入点。如: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那么首先问“什么是‘距离’呢?它有哪些含义呢?”第二问:“生活质量上农民和城里人有为有距离?我家现在的生活水平和过去有没有距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没有距离?人和人的想法上有没有距离?我和他的学习成绩上有没有距离?我和父母有没有距离?——为什么会有这种距离?”第三问:“在上面的距离中我最想写那种距离?”第四问:“我和父母的距离是怎样产生的?”第五问:“那是怎样的一件事?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父母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我是怎么想的?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第六问:“我希望和父母缩短距离吗?我要怎么做?”第七问“我希望和父母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一步步的问下去思路清晰了,也知道写什么了。
第二,让学生“自答”
“问”使学生理清了思路,那只是一个切入口,“问”过了要“答”出来。比如还是上面提到的“距离”这一话题作文。第一问回答“距离不光指实际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差距。还指一些抽象的如心灵、思想、世界观等上的不同。”第二问回答:“他们都有距离。农民和城里人在生活水平、上学、就医、卫生等方面都有距离,这是城乡差异。我家生活水平比过去好了,因为党的政策好或是科学致富了或是爸爸的身体好了,找到了好工作。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距离,是因为——”从这些问题中选一个自己最有话说的一个问题继续问下去,答出来。如第三问答:“最想写和父母之间的距离。”第四问答:“父母和我的想法上有距离。”第五问答:“那是我上七年级时的一天晚上,天气闷热,我做完作业了,看一会电视,爸爸说,作业做完了就是学完了?你不会自己找点题做?我于是回房间看《三国演义》,没想到父亲到我房间里突击检查,发现后,不问清红皂白就把我书没收了。我向妈妈申诉,没想到妈妈和爸爸的看法一致,还不听我解释。在月考时我的课外阅读这块就丢分了。挨老师批评了,我当时想,让我考个好分数,还管我这样那样的,我还不学了呢。于是我对父母失望,父母对我也失望,我们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第六问答:“我希望和父母没有距离。我要理解父母,主动和他们沟通。”第七问答:“我希望和父母关系融洽。当我遇到困惑了,希望父母给我指引光明,当我考试没考好时,父母给我安慰鼓励。当父母累了的时候我帮他们揉揉肩。”这样——的答出来,其实一篇作文也就出来了,只是它是未经加工的,是粗线条的。
第三,让学生“整理”
“问”起来了,“答”出来了。那么就要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还比如“距离”这一话题作文。把上面的答案整理出来就是:“父母和我的想法上有距离。那是我上七年级时的一天晚上,天气闷热,我做完作业了,看一会电视,爸爸说,作业做完了就是学完了?你不会自己找点题做?我于是回房间看《三国演义》,没想到父亲到我房间里突击检查,发现后,不问清红皂白就把我书没收了。我向妈妈申诉,没想到妈妈和爸爸的看法一致,还不听我解释。在月考时我的课外阅读这块就丢分了。挨老师批评了,我当时想,让我考个好分数,还管我这样那样的,我还不学了呢。于是我对父母失望,父母对我也失望,我们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我希望和父母没有距离。我要理解父母,主动和他们沟通。我希望和父母关系融洽。当我遇到困惑了,希望父母给我指引光明,当我考试没考好时,父母给我安慰鼓励。当父母累了的时候我帮他们揉揉肩。”
这是三百多字的短文,如何让把它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结构完整的文章呢?第一,给作文正文开头:“世界上的距离有好多种,时间上、空间上的距离,可以缩短;经济、文化上的可以提高赶上,我认为最不好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和父母之间上的距离就是最让我想缩短的和改变的。”开头和正文之间还需要过渡“平时虽说和父母也有一些看法上的分歧,但都没有让我们之间产生距离,但那件事让我和父母有了隔膜。”这样再接前面的正文,基本上就是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了。
第四、修改文章
上面的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基本上做到了围绕中心选材,但详略上还需要处理。如写“天气闷热”最好是环境的细节描写,可以写成“家里的门窗全张开了嘴,电风扇在头顶上加快速度的赛跑。”写“不问清红皂白就把我书没收了”。改为:“爸爸,一把把书抢了过去,大声的冲我喊:不让看电视,就看起课外书了!”他的眼睛瞪得溜圆,虎视眈眈的盯着我,好像要把我吃了,声音震得我的耳膜生疼。我吓得支支吾吾的:“我,我——”“我什么我,你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看你这次考不好,我怎么收拾你!”爸爸“砰”的一声把门关上出去了。空气在刹那间凝固。我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样也就生动形象了。如果这样加工整理出来,一篇还算过得去的一篇文章就写成了。这四个环节:“自问——自答——整理——修改”是写作中的“审题构思——选择材料——整理材料——修改定型”这个过程。也是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过程,他只能解决学生“不会写”的问题,要想“写好”,还需要多读多写多练,才能写出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写作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探讨》《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作仁、祝新华.《中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杨秀君.《感悟·积累·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学生作文自问 自答 整理修改
许多学生写作文时会感到头疼,于是对做作文产生了逆反心理。一到写作文的时候,便痛苦不堪,为写作文而头痛。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多数学生不会写作文的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教学生“自问”
当学生拿到作文题目之后,会马上审题,确立中心,组织材料,到最后动笔写,修改润色,然后完成一篇好的作文。但是对于喊着“不会写”的学生来说,他们看到作文题目,往往是大脑一片空白,不会审题、立意、选材。那么就得让他脑子里有点东西,就得让他们“问”起来,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找到思考的方向,目的,在逐渐深入的问题中,找到写作的灵感。
“问”是一个切入点。如: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那么首先问“什么是‘距离’呢?它有哪些含义呢?”第二问:“生活质量上农民和城里人有为有距离?我家现在的生活水平和过去有没有距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没有距离?人和人的想法上有没有距离?我和他的学习成绩上有没有距离?我和父母有没有距离?——为什么会有这种距离?”第三问:“在上面的距离中我最想写那种距离?”第四问:“我和父母的距离是怎样产生的?”第五问:“那是怎样的一件事?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父母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我是怎么想的?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第六问:“我希望和父母缩短距离吗?我要怎么做?”第七问“我希望和父母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一步步的问下去思路清晰了,也知道写什么了。
第二,让学生“自答”
“问”使学生理清了思路,那只是一个切入口,“问”过了要“答”出来。比如还是上面提到的“距离”这一话题作文。第一问回答“距离不光指实际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差距。还指一些抽象的如心灵、思想、世界观等上的不同。”第二问回答:“他们都有距离。农民和城里人在生活水平、上学、就医、卫生等方面都有距离,这是城乡差异。我家生活水平比过去好了,因为党的政策好或是科学致富了或是爸爸的身体好了,找到了好工作。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距离,是因为——”从这些问题中选一个自己最有话说的一个问题继续问下去,答出来。如第三问答:“最想写和父母之间的距离。”第四问答:“父母和我的想法上有距离。”第五问答:“那是我上七年级时的一天晚上,天气闷热,我做完作业了,看一会电视,爸爸说,作业做完了就是学完了?你不会自己找点题做?我于是回房间看《三国演义》,没想到父亲到我房间里突击检查,发现后,不问清红皂白就把我书没收了。我向妈妈申诉,没想到妈妈和爸爸的看法一致,还不听我解释。在月考时我的课外阅读这块就丢分了。挨老师批评了,我当时想,让我考个好分数,还管我这样那样的,我还不学了呢。于是我对父母失望,父母对我也失望,我们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第六问答:“我希望和父母没有距离。我要理解父母,主动和他们沟通。”第七问答:“我希望和父母关系融洽。当我遇到困惑了,希望父母给我指引光明,当我考试没考好时,父母给我安慰鼓励。当父母累了的时候我帮他们揉揉肩。”这样——的答出来,其实一篇作文也就出来了,只是它是未经加工的,是粗线条的。
第三,让学生“整理”
“问”起来了,“答”出来了。那么就要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还比如“距离”这一话题作文。把上面的答案整理出来就是:“父母和我的想法上有距离。那是我上七年级时的一天晚上,天气闷热,我做完作业了,看一会电视,爸爸说,作业做完了就是学完了?你不会自己找点题做?我于是回房间看《三国演义》,没想到父亲到我房间里突击检查,发现后,不问清红皂白就把我书没收了。我向妈妈申诉,没想到妈妈和爸爸的看法一致,还不听我解释。在月考时我的课外阅读这块就丢分了。挨老师批评了,我当时想,让我考个好分数,还管我这样那样的,我还不学了呢。于是我对父母失望,父母对我也失望,我们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我希望和父母没有距离。我要理解父母,主动和他们沟通。我希望和父母关系融洽。当我遇到困惑了,希望父母给我指引光明,当我考试没考好时,父母给我安慰鼓励。当父母累了的时候我帮他们揉揉肩。”
这是三百多字的短文,如何让把它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结构完整的文章呢?第一,给作文正文开头:“世界上的距离有好多种,时间上、空间上的距离,可以缩短;经济、文化上的可以提高赶上,我认为最不好改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和父母之间上的距离就是最让我想缩短的和改变的。”开头和正文之间还需要过渡“平时虽说和父母也有一些看法上的分歧,但都没有让我们之间产生距离,但那件事让我和父母有了隔膜。”这样再接前面的正文,基本上就是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了。
第四、修改文章
上面的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基本上做到了围绕中心选材,但详略上还需要处理。如写“天气闷热”最好是环境的细节描写,可以写成“家里的门窗全张开了嘴,电风扇在头顶上加快速度的赛跑。”写“不问清红皂白就把我书没收了”。改为:“爸爸,一把把书抢了过去,大声的冲我喊:不让看电视,就看起课外书了!”他的眼睛瞪得溜圆,虎视眈眈的盯着我,好像要把我吃了,声音震得我的耳膜生疼。我吓得支支吾吾的:“我,我——”“我什么我,你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看你这次考不好,我怎么收拾你!”爸爸“砰”的一声把门关上出去了。空气在刹那间凝固。我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样也就生动形象了。如果这样加工整理出来,一篇还算过得去的一篇文章就写成了。这四个环节:“自问——自答——整理——修改”是写作中的“审题构思——选择材料——整理材料——修改定型”这个过程。也是由“不会写”到“会写”的过程,他只能解决学生“不会写”的问题,要想“写好”,还需要多读多写多练,才能写出好文章。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写作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探讨》《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作仁、祝新华.《中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杨秀君.《感悟·积累·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