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工作常会遇到学生的逆反心理,要正确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指导,了解逆反心理的来源,经过调适、疏导,得到有效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关键词】逆反心理调适疏导控制转化
在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不听话、难管教的抱怨,学生对师长的教育采取强烈的对抗态度,危害极大。要正确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指导,必须先了解他们逆反心理的来源。
一、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一)成长的必然规律。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望,接受能力更强。当我们习惯于用老一套去教育他们,是无法对他们保持长久的吸引力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二)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进行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猜测。
(三)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个案分析
学生李某打架,被我狠狠地批评后,他的面部表情是愤怒的,丝毫没有悔改之意,那种暴戾之气依然充盈在他的话语之间,当我缓和语气,并用清水洗掉他手上和脸上的血污后,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三、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一)学生的成长必然要逆反。
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摔跤。叛逆意味着成长和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二)学生渴望被关注才逆反。
逆反心理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获得更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对所有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火爆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词语,另一方面又渴望成熟,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因此,逆反心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三、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一)避免激化,耐心引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有个别学生逆反心理严重,“不识好歹”、“软硬不吃”。这样转化起来难度大。因为这样的学生敏感,怕受伤害,既渴望受关注又排斥他人。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不起作用。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比较夸张的表扬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不真实,从而加重自卑感,激化了叛逆的情绪。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表扬帮助他重拾信心,可采取消极关注,即表面漫不经心,背后下足文章。
(二)把学生当朋友。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要平等待他,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呈现良性发展。
(三)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让受教育者明白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四)让学生学着理解大人。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鼓励学生学会适应。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五)开发逆反心理到学习中。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是在哗众取宠,简单粗暴训斥教育,也不能一味采取“冷处理”,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快来关注我吧”。应寻找机会多和他们沟通,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增加他们被认同被肯定的感觉。
(六)家长鼓励平息逆反心理。对于家长,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更加直接,简言之就是“不听话”,这一阶段的孩子与父母吵架最频繁,一旦孩子与父母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孩子选择激烈的方式发泄,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的这种情绪得到宣泄,不能在心中越积越深,同时又要选择好时间和场合,让这种宣泄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激烈争吵之后,还是要有一个相对冷静的交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也要及时的进行,家长要知道到底是那句话激起了孩子巨大的反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的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逆反心理调适疏导控制转化
在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听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不听话、难管教的抱怨,学生对师长的教育采取强烈的对抗态度,危害极大。要正确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指导,必须先了解他们逆反心理的来源。
一、逆反心理产生原因
(一)成长的必然规律。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新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望,接受能力更强。当我们习惯于用老一套去教育他们,是无法对他们保持长久的吸引力的。中学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二)好奇、对立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进行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猜测。
(三)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个案分析
学生李某打架,被我狠狠地批评后,他的面部表情是愤怒的,丝毫没有悔改之意,那种暴戾之气依然充盈在他的话语之间,当我缓和语气,并用清水洗掉他手上和脸上的血污后,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
三、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一)学生的成长必然要逆反。
逆反心理是学生进入“心理断乳”期的正常表现,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长大了,开始学着用不同角度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思维运用的不熟练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摔跤。叛逆意味着成长和进步,成长中的问题只能在成长中来解决,只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处在叛逆期的学生足够多的尊重和认同,再加上必要的耐心,帮助他们走过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学生最终会选择回归,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二)学生渴望被关注才逆反。
逆反心理是学生复杂心理斗争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学生渴望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和周围人一样,获得更多的认同,“别的同学都有”是很多学生让父母买东西是最常用的理由。对所有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要显示与成年人的不一样,喜欢听火爆的歌曲,说着成年人听不懂的词语,另一方面又渴望成熟,模仿成年人的生活,所以有的学生会用吸烟、早恋等给自己打上一个“我长大了”的标签。因此,逆反心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学生凡事都要拧着干,处处和大人作对,只要学生有被认同的需要,他们就有机会被转化。
三、逆反心理的疏导和克服
(一)避免激化,耐心引导。中学生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年,之后会和家长老师形成比较稳定的关系。但有个别学生逆反心理严重,“不识好歹”、“软硬不吃”。这样转化起来难度大。因为这样的学生敏感,怕受伤害,既渴望受关注又排斥他人。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不起作用。如赏识和表扬,这样的学生听到比较夸张的表扬会心生警惕,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老师表扬的那样好,怀疑自己以前受到的表扬不真实,从而加重自卑感,激化了叛逆的情绪。这种情况下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表扬帮助他重拾信心,可采取消极关注,即表面漫不经心,背后下足文章。
(二)把学生当朋友。青春期学生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老师和家长要平等待他,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呈现良性发展。
(三)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让受教育者明白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四)让学生学着理解大人。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鼓励学生学会适应。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
(五)开发逆反心理到学习中。当学生在课堂上发表出人意料的言论时,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在故意和老师作对或是在哗众取宠,简单粗暴训斥教育,也不能一味采取“冷处理”,应该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心理符号:“我太孤独了,我太需要理解了,快来关注我吧”。应寻找机会多和他们沟通,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增加他们被认同被肯定的感觉。
(六)家长鼓励平息逆反心理。对于家长,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更加直接,简言之就是“不听话”,这一阶段的孩子与父母吵架最频繁,一旦孩子与父母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孩子选择激烈的方式发泄,作为父母要让孩子的这种情绪得到宣泄,不能在心中越积越深,同时又要选择好时间和场合,让这种宣泄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激烈争吵之后,还是要有一个相对冷静的交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也要及时的进行,家长要知道到底是那句话激起了孩子巨大的反感,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冲突的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