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在我校初中存在班级多、班额大的现象。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各种层次学生进行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教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此,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数学课堂改革进行了广泛研究。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该班与学生特点基础上,使教学过程最有效地发挥效能。而初中数学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将“学术时间”最大化。因此,水镇中学大胆地提出了化整为零的“小组学习”模式,力求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结构。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对“小组学习”模式有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组学习模式成功的前提,而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小组合作将会流于形式或者直接变成优等生的“一言堂”,直接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失败。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①减少每天巩固性练习为主的课外作业,把每晚的30分钟数学的课外作业时间变成自学时间,让学生预习新课,使预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②课堂上从教师提问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由發表见解,互相交流、争辩,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授法
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
2.1教会学生读书
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读书学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如三步读书预习法、“走马观花”读书复习法、反思读书说题法等。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订导读提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如利用“类比”读书法指导学生学相似三角形,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但在读书指导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做到“学(眼)、思(脑)、练(手)”相结合。读书是学习的形式,思考才是学习的实质,而练习是学习的保证。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把书读活。
2.2让学生学会思考
任何所要学习的新知,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认知者认知结构中的诸多旧知才会被理解建构。故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数学《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算术平方根的相同直初,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0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对比乘法公利用逻辑思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不同联系而选择不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2.3学会复习总结
学完一章节内容要及时复习,复习时还要讲究技巧,要勤动手。第一次复习时所有的题认真做,然后把自己特别熟练的题划掉,到第二次复习时,只须看看就不用做了省些时间,同时也划掉熟练题目,依次下去,复习的内容越来越少。
3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①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③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④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4激励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手段。教师应从学生知识的掌握、方法创新、习惯形成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激励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体会到对进步的肯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纠错能力。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次充满赞许的点头肯定。让学生在激励评价中充满自信,在激励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小组学习模式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探究。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使教学内容更注重开放性与实践性,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耀婵.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初步探索与实践[J].俪人:教师,2015(11):108.
[2]管维林.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2):47.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组学习模式成功的前提,而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小组合作将会流于形式或者直接变成优等生的“一言堂”,直接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失败。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①减少每天巩固性练习为主的课外作业,把每晚的30分钟数学的课外作业时间变成自学时间,让学生预习新课,使预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②课堂上从教师提问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由發表见解,互相交流、争辩,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授法
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
2.1教会学生读书
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读书学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如三步读书预习法、“走马观花”读书复习法、反思读书说题法等。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订导读提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如利用“类比”读书法指导学生学相似三角形,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但在读书指导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做到“学(眼)、思(脑)、练(手)”相结合。读书是学习的形式,思考才是学习的实质,而练习是学习的保证。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把书读活。
2.2让学生学会思考
任何所要学习的新知,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认知者认知结构中的诸多旧知才会被理解建构。故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数学《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算术平方根的相同直初,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0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对比乘法公利用逻辑思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不同联系而选择不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2.3学会复习总结
学完一章节内容要及时复习,复习时还要讲究技巧,要勤动手。第一次复习时所有的题认真做,然后把自己特别熟练的题划掉,到第二次复习时,只须看看就不用做了省些时间,同时也划掉熟练题目,依次下去,复习的内容越来越少。
3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①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③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④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4激励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手段。教师应从学生知识的掌握、方法创新、习惯形成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激励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体会到对进步的肯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纠错能力。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次充满赞许的点头肯定。让学生在激励评价中充满自信,在激励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小组学习模式是现代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效探究。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使教学内容更注重开放性与实践性,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耀婵.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初步探索与实践[J].俪人:教师,2015(11):108.
[2]管维林.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