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成为了主流教育,国家教育部门,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都在教育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方面,快乐体育逐渐兴起。快乐体育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快乐体育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本文对快乐体育思想的起源和快乐体育的内涵做了一个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快乐体育
1快乐体育思想的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快乐体育的原始雏形。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其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对于学问,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由此可见,快乐体育这一思想在我国起源还是比较早的。但随着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立,儒家文化成为官方文化后,儒家思想逐渐把《六艺》作为理论性内容放在科举考试中,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快乐体育思想逐渐消失。
到了近代,快乐体育思想又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德国和日本,快乐体育教学发展迅速,其“寓教于乐”的本质内涵备受这两个国家教育者的推崇。中国重新认识快乐体育是在80年代,那时候十年动荡刚停止,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教育事业更是一度荒废。所以进入学校的许多学生还没有及时适应学校的管理,厌学情绪比较高,再加上那个时候教师的社会地位才到认可,对于许久没有研究过教育的教师们而言,一是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这就让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条件下,快乐体育被引进到我国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思想重新在我国体育教育中逐渐传播。在80年代的中国教育界,体育课程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而快乐体育思想恰好对症下药。快乐体育的本质就在于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主体,教师以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上课,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2快乐体育的内涵
快乐体育指的是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运动的自觉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这是关于快乐体育的定义,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首先,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这样容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习慣,对学生将来独立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也提高了课堂质量;其次,快乐体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创新,鼓励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最后,快乐体育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这与我国近些年提出的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内容不谋而合,也是体育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具体来看,快乐体育的内涵由以下四点组成:
2.1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快乐体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对体育活动的选择,这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另一方面,学生选择的体育活动又在反向促进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2快乐体育注重因材施教
从快乐体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快乐体育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个人心理进行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在学习阶段由于各方面原因,在体育技能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人文关怀,从而树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学习体育课程的自信心。
2.3快乐体育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在需要
快乐体育的因材施教观点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教师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些都是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同时,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只有学生和教师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情感,那么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和疑惑都会得到教师的帮助,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的内在动力。
2.4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快乐体育要求体育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快乐体育顾名思义,重点不但有体育二字,还有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源自内心的,而体育正好是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宣泄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这时教师如果能给学生适当的指引,那么学生就会通过体育活动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同时,体育活动本身的竞技性和团体性,都是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和团队意识的重要途径,这有助于学生打开内心,继而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吴锦毅,李祥.体育理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何冠英.体育游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三环出版社,1989.
[4]张纬法,吉忠友.篮球[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张葆全.论语通译[M].南宁:漓江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教学模式;体育教学;快乐体育
1快乐体育思想的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快乐体育的原始雏形。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其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对于学问,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由此可见,快乐体育这一思想在我国起源还是比较早的。但随着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立,儒家文化成为官方文化后,儒家思想逐渐把《六艺》作为理论性内容放在科举考试中,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快乐体育思想逐渐消失。
到了近代,快乐体育思想又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德国和日本,快乐体育教学发展迅速,其“寓教于乐”的本质内涵备受这两个国家教育者的推崇。中国重新认识快乐体育是在80年代,那时候十年动荡刚停止,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教育事业更是一度荒废。所以进入学校的许多学生还没有及时适应学校的管理,厌学情绪比较高,再加上那个时候教师的社会地位才到认可,对于许久没有研究过教育的教师们而言,一是教学理念比较落后,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这就让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条件下,快乐体育被引进到我国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思想重新在我国体育教育中逐渐传播。在80年代的中国教育界,体育课程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而快乐体育思想恰好对症下药。快乐体育的本质就在于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主体,教师以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上课,从而提高学生们学习体育的兴趣。
2快乐体育的内涵
快乐体育指的是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运动的自觉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这是关于快乐体育的定义,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首先,快乐体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这样容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习慣,对学生将来独立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也提高了课堂质量;其次,快乐体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创新,鼓励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最后,快乐体育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这与我国近些年提出的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内容不谋而合,也是体育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具体来看,快乐体育的内涵由以下四点组成:
2.1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快乐体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对体育活动的选择,这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另一方面,学生选择的体育活动又在反向促进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2快乐体育注重因材施教
从快乐体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快乐体育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个人心理进行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在学习阶段由于各方面原因,在体育技能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人文关怀,从而树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学习体育课程的自信心。
2.3快乐体育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内在需要
快乐体育的因材施教观点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教师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些都是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同时,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只有学生和教师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情感,那么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和疑惑都会得到教师的帮助,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的内在动力。
2.4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快乐体育要求体育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快乐体育顾名思义,重点不但有体育二字,还有快乐。真正的快乐是源自内心的,而体育正好是学生缓解学业压力,宣泄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这时教师如果能给学生适当的指引,那么学生就会通过体育活动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同时,体育活动本身的竞技性和团体性,都是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和团队意识的重要途径,这有助于学生打开内心,继而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吴锦毅,李祥.体育理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何冠英.体育游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三环出版社,1989.
[4]张纬法,吉忠友.篮球[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张葆全.论语通译[M].南宁:漓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