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月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生余博雅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一张漫画版图文并茂的图片,用可视化数据的形式描述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希望通过这份非常规的简历在微博上找到一份工作。她的这条微博当日被网友转发上千次,并最终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顺利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她用可视化数据图成功求职的经历被王利芬等知名人士转发,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如此用心的求职者自己也愿意录用。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在求职的时候不走寻常路,在简历创意、求职渠道等各个方面大胆创新。本期《论业》我们邀请了暖乎乎与其老板青年志联合创始人张安定,就非常规求职进行了一场对话。
暖乎乎:老板,说说你对余博雅这张数据可视化简历图的第一印象吧。
张安定:首先,我把这张图从头到尾看完了,这种信息呈现的方式还是比较能吸引注意力的。看完后我觉得这个女孩很会讲故事,也挺聪明,而且她比较用心,是在用心地去做沟通。我遇到过很多刚毕业的孩子,他们大多沟通的态度和技巧都挺差的,好一点的会在邮件里附个简历,差一点的发一封邮件来压根不知道他想说什么。现在大家都很忙,做任何事都有一个时间成本,她采用这种特别的沟通方式,能够吸引招聘者从头到尾把简历看完。
暖乎乎:其实,我当年的第一份工作也算是用非常规求职得来的,和这个女孩有点类似。当时我把自己的经历画成了一幅思维导图。画完以后觉得手绘思维导图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好识别,于是基于这张思维导图画了一组漫画,介绍自己。投递出去之后接到了面试电话,得到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张安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通过朋友介绍得来的,是在一家财经报纸做头版编辑。我有朋友在一家周刊工作,我说我想去那家财经报纸,他就帮我找了在那家报纸工作的人。对方看了我的简历觉得这个人挺有趣的,就让我面试了。我用的简历很常规,就是写了读什么专业、做过什么研究。在新的就业市场里,新的沟通方法肯定是一种加分,但我始终不觉得简历花哨就会有效。
暖乎乎:有点矛盾啊。那你是如何看待非常规求职的?
张安定:在我来看,并不存在所谓的非常规“求”职这件事。招人首先是沟通的问题,大家都是平等的。“求”字不好,工作不是求来的,是你先明白自己想做什么,然后知道怎么去得到工作的机会,想办法跟目标行业、目标组织的人去交流。哪怕最后人家给你工作的机会,你也得看适不适合自己。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求职者介入职业机会的成本是很高的,机会不透明且不流动。你要找一份工作或者换一份新工作,肯定要先切入那个职业领域所在的“场”里,然后再是沟通技巧的问题,即便是普通的标准简历,也有别的办法打动招聘方。
暖乎乎:你说的这个“场”指的是圈子?
张安定:不是混圈子,而是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去哪个组织,里面的人在什么地方交流信息。先去到那些地方,了解那些人的状态,然后看怎么样才能获得机会去跟他们交流。我在财经报纸的头版做了一段时间。2005年web2.0概念兴起,我开始对互联网感兴趣。那会儿有个叫“第二人生”的游戏特别火。我觉得这个游戏挺有趣的,开始一边玩一边看相关的书,读了大量相关的国外资讯。2006年我开始写国内第一个关于“第二人生”的主题博客,记录下自己关于这个游戏的一些想法和资讯。我在报纸头版做了一个关于“第二人生”的特稿。当时北京有一家公司正在做和“第二人生”类似的事。他们看了那篇特稿,发现原来还真有人懂游戏中蕴含的文化,于是就打听到我,让我去他们公司上班。
暖乎乎:创业之后,你也开始自己招聘。你收到的最有印象的简历是怎么样的?
张安定:我们一个同事求职的时候用PDF制作了自己的个人成长故事集,做得非常用心。那种用心让人觉得,来我们公司工作是她真正想做的事,而不仅仅只是在撰写一份简历。你能从她做的东西里看出来这事对她很重要,她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光有情感、有热情,还有逻辑。
暖乎乎:你面试别人这么多次,印象最深刻的面试又是什么样的呢?
张安定:是面试一个美国同事。我们的第一轮面试里有个常规的笔试,关于研究设计的。那个美国同事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能在研究设计时呈现出文化视角的应聘者。更难得的是,笔试规定只有一小时的时间。他交上答卷离开公司后,过了几个小时,又写了封很长的邮件,把题目重新做了一遍。这说明了两件事:一是他确实有人类学的专业背景,二是他不停地在思考,他本质上就是一个研究者,没有回答完的事情,他要继续搞清楚想明白。
暖乎乎:记得我来咱单位第一次面试的时候,自我介绍时,我说我来自一个没有星巴克的城市。然后面试我的人就会心地笑了。我之前看过青年志那份《中国三四线城市青年生存状况》的报告,那份报告选择目标城市的标准就是这个城市里没有星巴克。没来青年志面试前,我参加黄油青年会议,和COO(首席运营官)聊过天,得知他比较在意一个人所在的社群是什么,谁认识你,你认识谁。因为提前“打探”到一点消息,所以简历里我也写了一些自己在社群方面做过的事。总之就是把一些之前做的功课融入到了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
张安定:你面试的时候问的问题不错。从你提的问题能看出你当时在动脑子,不像一个“求”职者。我不记得你具体问的是什么了,但有印象你在试图通过一些问题去了解这帮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组织是什么样的组织。很多人在面试的时候因为太想赢得机会,所以特着急,急得不会真正去听别人在讲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一直在“对对对”地附和,要么话特多,要么特木讷。你说话速度不快,但你在想。我们从你的表达能看出你的思考过程。最终一个公司需要的,还是有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
暖乎乎:还有什么样的特质,会让你对一个面试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呢?
张安定:热情。我对一位同事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研究的热情。她在面试中表现出了口头表达和总结的能力。另外,她有专业背景,确实看过一些学术的书。而且她的个人生活经历也很特别,从大学开始就接触亚文化,与我们做的文化研究比较相关。她是一个玩说唱的朋友介绍给我们的,投的也是标准的简历。我真心觉得简历不是最重要的。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学校和社会的边界被打开了。你优秀的话,早就有人注意到你了。不能说因为你是学生就什么像样的经历也没有。如果你想得到的工作就是你的兴趣,那你在探索兴趣的时候,一定已经连接到相关的社会资源了。现在很多组织招人会去看一个人的知乎和微博,因为相比简历,你的每一天才是最真实的。要有一些扎实的事实,说回咱们今儿讨论的那个女生设计的数据可视化简历图,它有非常好的形式,但前提是这个女孩也有扎实的事实经历。有些从来没去想过我要什么的人,一毕业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然后就想通过简历把自己包装一下,这是行不通的。
责任编辑:陈思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在求职的时候不走寻常路,在简历创意、求职渠道等各个方面大胆创新。本期《论业》我们邀请了暖乎乎与其老板青年志联合创始人张安定,就非常规求职进行了一场对话。
暖乎乎:老板,说说你对余博雅这张数据可视化简历图的第一印象吧。
张安定:首先,我把这张图从头到尾看完了,这种信息呈现的方式还是比较能吸引注意力的。看完后我觉得这个女孩很会讲故事,也挺聪明,而且她比较用心,是在用心地去做沟通。我遇到过很多刚毕业的孩子,他们大多沟通的态度和技巧都挺差的,好一点的会在邮件里附个简历,差一点的发一封邮件来压根不知道他想说什么。现在大家都很忙,做任何事都有一个时间成本,她采用这种特别的沟通方式,能够吸引招聘者从头到尾把简历看完。
暖乎乎:其实,我当年的第一份工作也算是用非常规求职得来的,和这个女孩有点类似。当时我把自己的经历画成了一幅思维导图。画完以后觉得手绘思维导图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好识别,于是基于这张思维导图画了一组漫画,介绍自己。投递出去之后接到了面试电话,得到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张安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通过朋友介绍得来的,是在一家财经报纸做头版编辑。我有朋友在一家周刊工作,我说我想去那家财经报纸,他就帮我找了在那家报纸工作的人。对方看了我的简历觉得这个人挺有趣的,就让我面试了。我用的简历很常规,就是写了读什么专业、做过什么研究。在新的就业市场里,新的沟通方法肯定是一种加分,但我始终不觉得简历花哨就会有效。
暖乎乎:有点矛盾啊。那你是如何看待非常规求职的?
张安定:在我来看,并不存在所谓的非常规“求”职这件事。招人首先是沟通的问题,大家都是平等的。“求”字不好,工作不是求来的,是你先明白自己想做什么,然后知道怎么去得到工作的机会,想办法跟目标行业、目标组织的人去交流。哪怕最后人家给你工作的机会,你也得看适不适合自己。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求职者介入职业机会的成本是很高的,机会不透明且不流动。你要找一份工作或者换一份新工作,肯定要先切入那个职业领域所在的“场”里,然后再是沟通技巧的问题,即便是普通的标准简历,也有别的办法打动招聘方。
暖乎乎:你说的这个“场”指的是圈子?
张安定:不是混圈子,而是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去哪个组织,里面的人在什么地方交流信息。先去到那些地方,了解那些人的状态,然后看怎么样才能获得机会去跟他们交流。我在财经报纸的头版做了一段时间。2005年web2.0概念兴起,我开始对互联网感兴趣。那会儿有个叫“第二人生”的游戏特别火。我觉得这个游戏挺有趣的,开始一边玩一边看相关的书,读了大量相关的国外资讯。2006年我开始写国内第一个关于“第二人生”的主题博客,记录下自己关于这个游戏的一些想法和资讯。我在报纸头版做了一个关于“第二人生”的特稿。当时北京有一家公司正在做和“第二人生”类似的事。他们看了那篇特稿,发现原来还真有人懂游戏中蕴含的文化,于是就打听到我,让我去他们公司上班。
暖乎乎:创业之后,你也开始自己招聘。你收到的最有印象的简历是怎么样的?
张安定:我们一个同事求职的时候用PDF制作了自己的个人成长故事集,做得非常用心。那种用心让人觉得,来我们公司工作是她真正想做的事,而不仅仅只是在撰写一份简历。你能从她做的东西里看出来这事对她很重要,她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光有情感、有热情,还有逻辑。
暖乎乎:你面试别人这么多次,印象最深刻的面试又是什么样的呢?
张安定:是面试一个美国同事。我们的第一轮面试里有个常规的笔试,关于研究设计的。那个美国同事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能在研究设计时呈现出文化视角的应聘者。更难得的是,笔试规定只有一小时的时间。他交上答卷离开公司后,过了几个小时,又写了封很长的邮件,把题目重新做了一遍。这说明了两件事:一是他确实有人类学的专业背景,二是他不停地在思考,他本质上就是一个研究者,没有回答完的事情,他要继续搞清楚想明白。
暖乎乎:记得我来咱单位第一次面试的时候,自我介绍时,我说我来自一个没有星巴克的城市。然后面试我的人就会心地笑了。我之前看过青年志那份《中国三四线城市青年生存状况》的报告,那份报告选择目标城市的标准就是这个城市里没有星巴克。没来青年志面试前,我参加黄油青年会议,和COO(首席运营官)聊过天,得知他比较在意一个人所在的社群是什么,谁认识你,你认识谁。因为提前“打探”到一点消息,所以简历里我也写了一些自己在社群方面做过的事。总之就是把一些之前做的功课融入到了简历和面试的过程中。
张安定:你面试的时候问的问题不错。从你提的问题能看出你当时在动脑子,不像一个“求”职者。我不记得你具体问的是什么了,但有印象你在试图通过一些问题去了解这帮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组织是什么样的组织。很多人在面试的时候因为太想赢得机会,所以特着急,急得不会真正去听别人在讲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一直在“对对对”地附和,要么话特多,要么特木讷。你说话速度不快,但你在想。我们从你的表达能看出你的思考过程。最终一个公司需要的,还是有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
暖乎乎:还有什么样的特质,会让你对一个面试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呢?
张安定:热情。我对一位同事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研究的热情。她在面试中表现出了口头表达和总结的能力。另外,她有专业背景,确实看过一些学术的书。而且她的个人生活经历也很特别,从大学开始就接触亚文化,与我们做的文化研究比较相关。她是一个玩说唱的朋友介绍给我们的,投的也是标准的简历。我真心觉得简历不是最重要的。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学校和社会的边界被打开了。你优秀的话,早就有人注意到你了。不能说因为你是学生就什么像样的经历也没有。如果你想得到的工作就是你的兴趣,那你在探索兴趣的时候,一定已经连接到相关的社会资源了。现在很多组织招人会去看一个人的知乎和微博,因为相比简历,你的每一天才是最真实的。要有一些扎实的事实,说回咱们今儿讨论的那个女生设计的数据可视化简历图,它有非常好的形式,但前提是这个女孩也有扎实的事实经历。有些从来没去想过我要什么的人,一毕业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然后就想通过简历把自己包装一下,这是行不通的。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