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18日,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由总部位于成都的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评选并颁发,每年一度)颁奖礼上,冯筱扬以及团队凭借《三体》动画版《我的三体》获得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对于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很多人表示“看不了,看不懂”,这部动画创作的初衷就是把《三体》变得简单易懂,负责动画剧本改编的冯筱扬是东南大学医学院大三学生。
不忘科幻
在冯筱扬江苏淮安的家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奖杯与《三体》小说一直摆在他的床头,不曾挪动过。对于他来说,《三体》不仅是一本书,也是推向他实现科幻理想的阶梯。
冯筱扬1994年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但他从小就对星星、月亮、地球等天体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科学百科》《十万个为什么》《宇宙奥妙》《365个科学故事》成了他每天必读的精神食粮。
第一次接触到《三体》是冯筱扬高二时。某天上午,他又像往常一样到书店的科幻小说区看书,一个奇特的名字——《三体》吸引了他的注意,封面是“金灿灿的背景下,一个旅行者仰望着地球”。
“三体不是物理学的术语么?”强大的好奇心下,冯筱扬开始阅读该书籍,深深沉浸在三体构造的科幻世界中。宇宙黑暗的一角,三体人的魄力扑面而来,让人窒息……第一次读到《三体》,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再次唤醒了他对宇宙空间的向往。《三体》也解开了冯筱扬心中的心结,他了解了那些抽象的字眼,荣誉、牺牲、信仰等等,在文明发展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认识到身为一个青年学生,更应该坚定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冯筱扬说,他对《三体》的深深喜爱正是来源于这样的过程,是《三体》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2013年冯筱扬读大一,医学专业学习之余,还不忘科幻。一次他在论坛上发现,竟然有很多青年跟他一样爱好科幻,他们越聊越投机,有的还发展到线下交往。这时,冯筱扬了解到,他们中有的人很精通于计算机和动画创作。而作为《三体》的粉丝,他们跟冯筱扬一样,都一直期望能为《三体》做些什么。
于是,冯筱扬做了大胆的提议,何不利用他们的资源,将《三体》改编成动画呢?提议随后得到团队的响应。
技术词汇转成“人话”
创作动画,第一要务是改编剧本。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冯筱扬的身上。他觉得写剧本不仅仅是熟悉小说就能做到的,一来是因为更要吃透《三体》的内涵才能准确映射作者的思想;二来是因为《三体》中有太多的术语,对于理科生来说都很吃力,要将《三体》改编成动画,更需要化繁为简,“这就好比要把难啃的骨头咬碎,加工成精华给观众。”
编剧,是整个任务的第一关,剧本编好了才能让导演和负责动画制作的人员继续下面的工作。在冯筱扬舍友的印象中,“写剧本那段时间从来没见过他晚上12点前关灯休息。”
“其实每一集剧本都写了20稿以上。” 冯筱扬说:“《三体》第一部是关于信仰的故事,当一个人的信仰遭到了颠覆和背叛,人就会产生绝望甚至极端的行为,在书中的人物叶文洁身上表现为对人类的憎恨,在伊文思身上表现为物种共产主义,在杨冬身上则表现为自杀。因此,在剧本的创作中,我也始终牢牢抓住信仰这个主题作为故事的主线。”但是要让大家通过一集25分钟左右的动画了解这个主题,还是很有难度的,因此他又做了一些调整,比如说最大程度地简化关于科学技术的详细叙述,而把重点放在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上。
最艰难的是写第11集《智子计划》的时候,因为原著中这一集讲述的是外星人锁死地球科技的故事,技术细节特别多,必须要把艰涩难懂的技术词汇转变成通俗易懂的“人话”。这一集,他写了将近4个月,将原著仔细品味了无数遍。
50人的“取经”团队
整个动画制作有50多人參与,分别来自北大、上海交大等大学,还有国外留学生。核心团成员队10人,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世界各地,平均年龄22岁。像任何一个学生创业团队一样,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无法筹集到投资,只能化繁为简用自己现有的技术完成。为此,他们决定于利用游戏Minecraft(是一款开放性的沙盒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用自己的方块自由建设破坏,通过像乐高一样的积木进行组合拼凑,制作出小木屋、城堡甚至城市。此款游戏没有设置明确的游戏任务,只要玩家发挥想象力,天空之城、地底都市都能够实现)作为模型基础,再用C4D、MAYA等软件进行动画制作。K帧工作是3D中耗时最大的,而使用Minecraft的人物模型,能省出很多功夫。
同时,通过给人物的表情、手指建模,再结合大量酷炫的特效,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三体世界。他们用手绘皮肤代替给人物的身体建模,节省了大量的建模时间。 “之所以用Minecraft沙盒游戏的风格来做动画,是因为如果采用逼真的3D建模来做,难度很大,业余团队很难完成。由于缺少专业的设备和资金支持,现在制作一集动画基本要画上数月,如果用真实人物模型,恐怕一年也未必能做出一集。而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不是多么完美的动画,而是通过一个简单易懂且能够操作的方式,把《三体》这个优秀经典的科幻故事呈现出来。” 冯筱扬说。
分镜、建模、K帧和渲染由团队成员各司其责,然而,创作动画绝非易事,大家不可能经常见面讨论,所以采取隔空合作、分头行动的形式。但创作中又要多次磋商才能继续工作,而且在网络上交流,每个人的性格、学历不一,如何达成共识也是很难的。为此,团队几度瓦解,以至在第11集制作时,有成员因为学业等各种原因差点就放弃。
冯筱扬说:“用西天取经来形容团队一点不为过。”在整个过程中,如果遇上各组负责人员沟通不畅,他不但要做好协调工作还要做好思想工作,不断地给对方打气。
而冯筱扬作为编剧和协调者,在此过程中,需要他不断地与各组人员对接、讨论,以达到一个平衡。有一次,冯筱扬设计好了一个人物动作场景,希望主人公可以做握手的姿态,可是负责建模的队员和导演却各有想法,他们认为这样的制作过于困难,一根指头的形象制作对于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无奈,冯筱扬只好重新编剧。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三体》于2015年2月制作完成。
责任编辑:朴添勤
不忘科幻
在冯筱扬江苏淮安的家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奖杯与《三体》小说一直摆在他的床头,不曾挪动过。对于他来说,《三体》不仅是一本书,也是推向他实现科幻理想的阶梯。
冯筱扬1994年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但他从小就对星星、月亮、地球等天体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科学百科》《十万个为什么》《宇宙奥妙》《365个科学故事》成了他每天必读的精神食粮。
第一次接触到《三体》是冯筱扬高二时。某天上午,他又像往常一样到书店的科幻小说区看书,一个奇特的名字——《三体》吸引了他的注意,封面是“金灿灿的背景下,一个旅行者仰望着地球”。
“三体不是物理学的术语么?”强大的好奇心下,冯筱扬开始阅读该书籍,深深沉浸在三体构造的科幻世界中。宇宙黑暗的一角,三体人的魄力扑面而来,让人窒息……第一次读到《三体》,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再次唤醒了他对宇宙空间的向往。《三体》也解开了冯筱扬心中的心结,他了解了那些抽象的字眼,荣誉、牺牲、信仰等等,在文明发展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认识到身为一个青年学生,更应该坚定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冯筱扬说,他对《三体》的深深喜爱正是来源于这样的过程,是《三体》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2013年冯筱扬读大一,医学专业学习之余,还不忘科幻。一次他在论坛上发现,竟然有很多青年跟他一样爱好科幻,他们越聊越投机,有的还发展到线下交往。这时,冯筱扬了解到,他们中有的人很精通于计算机和动画创作。而作为《三体》的粉丝,他们跟冯筱扬一样,都一直期望能为《三体》做些什么。
于是,冯筱扬做了大胆的提议,何不利用他们的资源,将《三体》改编成动画呢?提议随后得到团队的响应。
技术词汇转成“人话”
创作动画,第一要务是改编剧本。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冯筱扬的身上。他觉得写剧本不仅仅是熟悉小说就能做到的,一来是因为更要吃透《三体》的内涵才能准确映射作者的思想;二来是因为《三体》中有太多的术语,对于理科生来说都很吃力,要将《三体》改编成动画,更需要化繁为简,“这就好比要把难啃的骨头咬碎,加工成精华给观众。”
编剧,是整个任务的第一关,剧本编好了才能让导演和负责动画制作的人员继续下面的工作。在冯筱扬舍友的印象中,“写剧本那段时间从来没见过他晚上12点前关灯休息。”
“其实每一集剧本都写了20稿以上。” 冯筱扬说:“《三体》第一部是关于信仰的故事,当一个人的信仰遭到了颠覆和背叛,人就会产生绝望甚至极端的行为,在书中的人物叶文洁身上表现为对人类的憎恨,在伊文思身上表现为物种共产主义,在杨冬身上则表现为自杀。因此,在剧本的创作中,我也始终牢牢抓住信仰这个主题作为故事的主线。”但是要让大家通过一集25分钟左右的动画了解这个主题,还是很有难度的,因此他又做了一些调整,比如说最大程度地简化关于科学技术的详细叙述,而把重点放在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上。
最艰难的是写第11集《智子计划》的时候,因为原著中这一集讲述的是外星人锁死地球科技的故事,技术细节特别多,必须要把艰涩难懂的技术词汇转变成通俗易懂的“人话”。这一集,他写了将近4个月,将原著仔细品味了无数遍。
50人的“取经”团队
整个动画制作有50多人參与,分别来自北大、上海交大等大学,还有国外留学生。核心团成员队10人,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世界各地,平均年龄22岁。像任何一个学生创业团队一样,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无法筹集到投资,只能化繁为简用自己现有的技术完成。为此,他们决定于利用游戏Minecraft(是一款开放性的沙盒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用自己的方块自由建设破坏,通过像乐高一样的积木进行组合拼凑,制作出小木屋、城堡甚至城市。此款游戏没有设置明确的游戏任务,只要玩家发挥想象力,天空之城、地底都市都能够实现)作为模型基础,再用C4D、MAYA等软件进行动画制作。K帧工作是3D中耗时最大的,而使用Minecraft的人物模型,能省出很多功夫。
同时,通过给人物的表情、手指建模,再结合大量酷炫的特效,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三体世界。他们用手绘皮肤代替给人物的身体建模,节省了大量的建模时间。 “之所以用Minecraft沙盒游戏的风格来做动画,是因为如果采用逼真的3D建模来做,难度很大,业余团队很难完成。由于缺少专业的设备和资金支持,现在制作一集动画基本要画上数月,如果用真实人物模型,恐怕一年也未必能做出一集。而我们现在迫切要做的不是多么完美的动画,而是通过一个简单易懂且能够操作的方式,把《三体》这个优秀经典的科幻故事呈现出来。” 冯筱扬说。
分镜、建模、K帧和渲染由团队成员各司其责,然而,创作动画绝非易事,大家不可能经常见面讨论,所以采取隔空合作、分头行动的形式。但创作中又要多次磋商才能继续工作,而且在网络上交流,每个人的性格、学历不一,如何达成共识也是很难的。为此,团队几度瓦解,以至在第11集制作时,有成员因为学业等各种原因差点就放弃。
冯筱扬说:“用西天取经来形容团队一点不为过。”在整个过程中,如果遇上各组负责人员沟通不畅,他不但要做好协调工作还要做好思想工作,不断地给对方打气。
而冯筱扬作为编剧和协调者,在此过程中,需要他不断地与各组人员对接、讨论,以达到一个平衡。有一次,冯筱扬设计好了一个人物动作场景,希望主人公可以做握手的姿态,可是负责建模的队员和导演却各有想法,他们认为这样的制作过于困难,一根指头的形象制作对于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无奈,冯筱扬只好重新编剧。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三体》于2015年2月制作完成。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