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时它又是一门极其“麻烦”的学科。
其趣味性表现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极强,遇到事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探出个究竟,而科学教材中安排的许多小实验,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动手的机会。“麻烦”我认为则是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困难。
因为学校配备和其它一些原因,有些实验材料是可以从实验仪器中直接拿来用的。而有一些实验的材料还需教师亲自搜集、寻找。例如:国红梅老师所讲的一节关于不同形状承重的一节课,由于她所需要的砝码没有合适的重量,因此便跑了沈阳的好多地方寻找可替代砝码的物体,最后想到了用螺丝帽替代的方法。但螺丝帽也有大有小,于是她便请商家用类似称金子的仪器逐个筛查,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可是又发现用来在纸上放砝码的“小托盘”不标准,会使实验不严谨,于是又费尽心思再寻找合适的替代品,最终想到了用饼干盒。由此可见,有时搜集、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课前准备、课中收发、课后检查实验材料繁琐。
教材中的实验,有些只需要一、两件实验材料,有些则需要好几件。尤其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材料,种类、数目更是繁多。因此,由教师一个人准备是一件“苦差事”。但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要想让他们把所有的实验材料带齐,一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有时他们所选的材料还不符合要求。学生所带材料不能使用,积极性会逐渐消退,久而久之也就不带了。以至于在课堂上出现无材料可做的情况。所以,经常是任课教师自己东拼西凑,并动脑筋把这些材料有目的地分成若干份,再提供给学生,这也就难免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例如《观察水》一课,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从而观察、得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结论,我便到处收集不同形状的小容器。这里边有自己买来吃剩下的果冻盒、月饼盒,有朋友家中用来包装洗发水的塑料盒,有同事家的孩子吹泡泡用的小瓶子,还有学生玩橡皮泥时进行制作图案的“印版”……当我把收集来的瓶瓶罐罐清洗干净后,还要分成几组,并且使每个小组内的形状都不相同,而且尽量使小组间的也不相同,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而这只是繁琐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对于一节课包含的多个实验,教师就需准备更多的实验材料,并且在教学中一次次发放、一次次回收。还需课下及时检查实验器材有无破损,如有须及时更换,以免破损器材(如烧杯、试管等玻璃仪器)伤到学生和影响下一次实验及其效果。但无论是几个实验,都需教师课前进行试做。
三、课中使用实验材料的纪律需反复强调。
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实验材料时的纪律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由于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他们看见桌上的实验材料就会不自禁的去看、去摸,如此便不能认真听讲,也会影响教学进程。再如《观察水》中引导学生得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结论这一环节。在教学时,我事先把材料发给了每个小组,当进行到此环节时,我便提出活动要求。可话未说完,有些学生就已开始兴致勃勃的动了起来。看此情形,我就急忙强调“先不要动,注意听怎么玩。”而材料用完后,也出现了问题。因为我只让他们将实验用品放回到桌上的托盘后就继续下面的环节。可仍有学生“意犹未尽”地还在悄悄的摆弄。于是我只好再次强调“刚才的活动已经结束了,有兴趣的话下课再玩好吗?”虽然学生听了劝告,但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心仍系在上面。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麻烦”呢?我想以下几种方法会有所帮助。
1、提供材料要慎重。实验所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在选用材料时,一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些材料,还要选择一些常见的材料。科学不是神秘的,它应是离学生很近的。因此,可以选择从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方便取得的材料,这样一来学生对材料的表性少一些好奇,而专注于研究材料的主题活动上。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因而就会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
2.材料的发放要有次序。材料的呈现及时、到位,学生学习与实验的兴趣就高,反之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什么材料什么时候发,是一开始就呈现所有的材料,还是一样一样的发,发的时间最恰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时候回收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早早预设,来不得半点马虎。可以是用什么,发什么;用时则发,用毕则收。
3、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从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开始,平时就可以进行以下培养和训练:(1)培养一名领导能力强、大家认可的小组组长,明确组长职责,即要为小组服务,而不能摆官架子。(2)培养一名字迹工整、写字快的记录员。(3)培养专门负责取、送实验材料和纪律、卫生的人员。
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分工,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也是小组的负责人,对小组都有一份责任。而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需一点点、一步步地进行,不必操之过急,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建立学生的自觉性。
其趣味性表现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极强,遇到事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探出个究竟,而科学教材中安排的许多小实验,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动手的机会。“麻烦”我认为则是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困难。
因为学校配备和其它一些原因,有些实验材料是可以从实验仪器中直接拿来用的。而有一些实验的材料还需教师亲自搜集、寻找。例如:国红梅老师所讲的一节关于不同形状承重的一节课,由于她所需要的砝码没有合适的重量,因此便跑了沈阳的好多地方寻找可替代砝码的物体,最后想到了用螺丝帽替代的方法。但螺丝帽也有大有小,于是她便请商家用类似称金子的仪器逐个筛查,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可是又发现用来在纸上放砝码的“小托盘”不标准,会使实验不严谨,于是又费尽心思再寻找合适的替代品,最终想到了用饼干盒。由此可见,有时搜集、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课前准备、课中收发、课后检查实验材料繁琐。
教材中的实验,有些只需要一、两件实验材料,有些则需要好几件。尤其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材料,种类、数目更是繁多。因此,由教师一个人准备是一件“苦差事”。但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要想让他们把所有的实验材料带齐,一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有时他们所选的材料还不符合要求。学生所带材料不能使用,积极性会逐渐消退,久而久之也就不带了。以至于在课堂上出现无材料可做的情况。所以,经常是任课教师自己东拼西凑,并动脑筋把这些材料有目的地分成若干份,再提供给学生,这也就难免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例如《观察水》一课,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从而观察、得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结论,我便到处收集不同形状的小容器。这里边有自己买来吃剩下的果冻盒、月饼盒,有朋友家中用来包装洗发水的塑料盒,有同事家的孩子吹泡泡用的小瓶子,还有学生玩橡皮泥时进行制作图案的“印版”……当我把收集来的瓶瓶罐罐清洗干净后,还要分成几组,并且使每个小组内的形状都不相同,而且尽量使小组间的也不相同,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而这只是繁琐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对于一节课包含的多个实验,教师就需准备更多的实验材料,并且在教学中一次次发放、一次次回收。还需课下及时检查实验器材有无破损,如有须及时更换,以免破损器材(如烧杯、试管等玻璃仪器)伤到学生和影响下一次实验及其效果。但无论是几个实验,都需教师课前进行试做。
三、课中使用实验材料的纪律需反复强调。
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实验材料时的纪律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由于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他们看见桌上的实验材料就会不自禁的去看、去摸,如此便不能认真听讲,也会影响教学进程。再如《观察水》中引导学生得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结论这一环节。在教学时,我事先把材料发给了每个小组,当进行到此环节时,我便提出活动要求。可话未说完,有些学生就已开始兴致勃勃的动了起来。看此情形,我就急忙强调“先不要动,注意听怎么玩。”而材料用完后,也出现了问题。因为我只让他们将实验用品放回到桌上的托盘后就继续下面的环节。可仍有学生“意犹未尽”地还在悄悄的摆弄。于是我只好再次强调“刚才的活动已经结束了,有兴趣的话下课再玩好吗?”虽然学生听了劝告,但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心仍系在上面。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麻烦”呢?我想以下几种方法会有所帮助。
1、提供材料要慎重。实验所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在选用材料时,一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些材料,还要选择一些常见的材料。科学不是神秘的,它应是离学生很近的。因此,可以选择从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方便取得的材料,这样一来学生对材料的表性少一些好奇,而专注于研究材料的主题活动上。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因而就会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
2.材料的发放要有次序。材料的呈现及时、到位,学生学习与实验的兴趣就高,反之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什么材料什么时候发,是一开始就呈现所有的材料,还是一样一样的发,发的时间最恰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时候回收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早早预设,来不得半点马虎。可以是用什么,发什么;用时则发,用毕则收。
3、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从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开始,平时就可以进行以下培养和训练:(1)培养一名领导能力强、大家认可的小组组长,明确组长职责,即要为小组服务,而不能摆官架子。(2)培养一名字迹工整、写字快的记录员。(3)培养专门负责取、送实验材料和纪律、卫生的人员。
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分工,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也是小组的负责人,对小组都有一份责任。而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需一点点、一步步地进行,不必操之过急,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建立学生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