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野健:我和理查·施特劳斯带领过同一支乐团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这个美洲乐团的印象总是与夏尔·迪图瓦关联到一起,毕竟他和乐团有着二十五年的密切合作,家里那套圣-桑《第三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唱片也经常翻听。2006年,日裔美籍指挥家长野健(Kent Nagano)以其清晰、优雅与睿智的音乐诠释征服乐团,接过迪图瓦的指挥棒,成为乐团音乐总监,据悉,现在合同已延长至2020年。
  早早了解到长野健将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来沪演出,于是心生各种期待,其中最为期待的还是指挥家长野健的到来,毕竟这是他首次访华演出。对长野健的好感来自2000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上他指挥赵季平先生的《霸王别姬》,那种东方人特有的细腻和韵律感把这首充满京味儿的作品演释得入木三分。
  2014年10月22日的东艺舞台上,长野健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带来了一百五十周年诞辰的理查·施特劳斯的《家庭交响曲》《死与净化》和《最后的四首歌》。舞台上,乐团的音色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暖、圆润而富有光泽,长野健优雅、理性、细腻的指挥风格与作曲家宽宏深沉的音响织体结合,营造出一段段动人的音乐起伏。
  开篇的《家庭交响曲》很少上演,实则是作曲家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写照,总谱上印有“献给我所爱的妻子和我们的孩子”。印象深刻的是最后那段二重赋格,理查惯用的各个主导动机所代表的人物或情境在耳边一一闪现,边听音乐,我们可以边想象这样的场景:孩子起床后,父母开始“争吵”,声音越吵越大,各个声部纠缠在一起,逐渐演变为父亲和母亲的咆哮,声嘶力竭,孩子则惊恐地站在一边,呼喊着“不要争吵!”没过多久,一支民歌风的旋律进入,争吵平息了,最后音乐在欢笑声中结束,这是一个多么生动的家庭生活描述啊。


  第二首《死与净化》,作品开始时,乐团的双簧管、长笛、单簧管与小提琴独奏交替着独白的旋律,沁人心扉,仿佛在描述着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的一丝徘徊和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之后,音乐展开了死神对他的威胁以及他对生的欲望之间的较量,到后来的拯救与净化。很奇特的是,接近尾声,音乐中的净化与聆听者意念中的轮回在东艺上空奇妙地交织回旋在一起,最后,施特劳斯舒展的大三和弦让人整个心都沉静下来,隐约看到远处的一丝曙光……
  音乐会最后一套曲目《最后的四首歌》,由被誉为“安娜·涅特莱布科第二”的俄罗斯女高音奥尔加·贝芮蒂雅可(Olga Peretyatko)演释。奥尔加身材高挑,音色优美,有极佳的气息和声音控制力,当演唱《黄昏》这首歌曲时,我们几乎能看到她晶莹的泪花。原来,她与《最后的四首歌》之间还有着一个深情忧伤的故事……
  说实话,听整场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有时耳朵会受不了,这些图解式的作品,有着错综复杂的织体,旋律转瞬即逝,主导动机层出不穷,音响动态幅度之大、气息之悠长、结构之琐碎……当然演奏得响很容易,而要有层次感着实不易,所以对指挥来说,他的诠释和拿捏分寸相当重要,这场音乐会中,长野健以他理性和深思熟虑的思考,平衡地处理了这些矛盾体,让音乐呈现光辉和静谧的遐想,乐句绵延起伏而有层次感,结构完整而不失细腻和连贯性。
  音乐会后,我有幸采访了长野健和女高音奥尔加·贝芮蒂雅可。长野健很儒雅,他说话不紧不慢,思路清晰和有画面感的话语让人倍感亲切。
  ● - 李长缨 ○ - 长野健
  ● 长野健先生,你好。这是你第一次来到中国,这里和你印象中的相近吗?
  ○ 中国真的很大!和欧洲还有魁北克比,所有的东西都很大,这是我最直观的印象。另外一个印象是中国的年轻人很有活力,他们对于未来的建设很热情,很有活力,甚至很饥渴,你能感受到有大事在这里发生,能参与其中我也感到很高兴!
  ● 你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
  ○ 今晚我们演出的理查·施特劳斯作品,是其他乐团不常演出的。但1970年代或者1980年代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这些作品经常上演。过去十年我在慕尼黑工作,那里正是理查·施特劳斯的故乡,我工作的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也是作曲家工作的地方。所以在那里我认识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家庭,他的孙子,他的妻子,了解了他工作过的歌剧院,和施特劳斯一样带领同一支乐团,这让我与他的音乐离得比以往更近了。之所以这次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来中国巡演理查·施特劳斯的曲目,一是因为2014年是理查的大年,也因为1970年乐团在弗兰茨-保罗·德卡(Franz-Paul Decker)的带领下首次来亚洲演出。德卡是德国人,也非常擅长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所以这次我们也很高兴来中国演出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
  ● 你在欧洲和美国工作多年,而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是一个北美洲的乐团,你想把哪些元素注入到这个乐团中呢?
  ○ 我之所以来到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工作,是因为这支乐团真的很特别。这是一支顶尖的交响乐团,可能能排进美洲前五、六、七名。而最特别的是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来自魁北克省,从地理和历史角度这是最接近欧洲的地区。当地人说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或英语,无论生活状态、政治状态还是文化状态都与欧洲接近,我们是最早被欧洲探险家发现的地区。当乐队演奏的时候,你可以听到欧洲的声音:欧洲的悲伤,欧洲的情感。你可以从乐队的演奏中感受到法国风情,因为我们说法语。你可以在魁北克感受拿破仑时代的风情,因为在他的时代魁北克范围大大扩展,当然也可以感受到拿破仑时代之前的风情。与美国强调“新”不同,魁北克像中国一样拥有很长的历史,拥有和欧洲相似的历史。
  ● 在您指挥棒下,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理性而平衡,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段音乐的织体结构。你是如何平衡你对音乐的理解和作曲家对于作品的要求的呢?
  ○ 理查·施特劳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我们今晚的三个作品,《死于净化》来自理查早期的创作,写于1888到1899年;《家庭交响曲》写于1905年,那个时代交响曲这个形式已经停滞不前很久了,而《家庭交响曲》可以说是交响曲时代最后的一部佳作了,在这之后,勋伯格和他的十二音序列出现了,施特劳斯也开始转向歌剧和声乐的创作。《最后的四首歌》是理查的晚期作品,创作完成不久他就过世了。这些歌曲更像是施特劳斯对音乐圈的告别,因为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在1940年代晚期开始谱写《最后的四首歌》,1950年早期他就过世了。   所以今晚三首曲目,分别代表了施特劳斯的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创作。三部作品全景呈现了理查·施特劳斯的一生。只有很少作曲家能跨越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所以演奏他的音乐要很小心,把他的音乐演得响、演得激情澎湃、没有结构没有织体,这很容易,但你要了解到他音乐中的多种成分,包括很传统的古典曲式。如果你只是演奏得响,演奏得有情感,那一定会很无聊吧,所以我们在演出的时候做了改变。
  ● 你指挥过不少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赵季平、谭盾等,你喜欢他们的作品吗?
  ○ 赵季平的《霸王别姬》,我是在2000年柏林森林音乐会上指挥的,作品里有很多中国的打击乐器,中国特有的音乐旋律很有味道。而我指挥谭盾的作品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了,我在他还未出名的时候就发掘了他的音乐。我们在慕尼黑演奏了他的作品,他的音乐很独特,与众不同。对于音乐家来说,高质量的音乐是难能可贵的。
  ● - 李长缨 ○ - 贝芮蒂雅可
  ● 请你谈谈你眼中的理查·施特劳斯和《最后的四首歌》?
  ○ 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的四首歌》技巧性很强,我不仅需要演唱,还需要注意聆听乐队声部,与他们配合好。另外,我还要注意与台下观众的交流,向他们传递这部作品的内涵。《最后的四首歌》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它表达的是死亡,但并不是平铺直叙的。作品表达的也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一种冷静与安详,这是一种很难表述的情感。理查·施特劳斯与普通人不同,他总是能选择出最佳的文本作为唱词。他选中的这些诗歌非常感人,也很有深度。德语是我的第二外语,我尽量尝试不在演唱最后一首《黄昏》的时候落泪,因为2014年5月,我的祖母离开了我,而那天也正是我的生日。所以我特别注意了音乐的留白,演唱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她,想象她在人群中,在观众之中……
  ● 请你谈谈你眼中的指挥长野健先生?
  ○ 长野健真的是很敏感的一个人。从演出《最后的四首歌》来说,我的声音独自对抗整个乐队的音量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算乐队不按理查·施特劳斯所写的乐谱演奏,我的声音还是会被乐队淹没,就算你是一位瓦格纳歌剧演唱者,你也毫无办法。这就需要一位很敏感的指挥来控制住乐队的音量,注意哪里乐队可以休息,哪里演唱者可以换气。对我来说,长野健是一位我从第一次演出就喜欢上的指挥,他很杰出,我希望有更多与他合作的机会。相信我们今晚的演出,是我们自己对作品的诠释,是独一无二的。
其他文献
经常有人抱怨说我的音乐会总是没有返场,其实不是我摆架子,而是在演奏完老肖的一部大型作品之后,实在不适合再来一首轻快或热情洋溢的小品做返场。在经过漫长的精神洗礼之后,我更希望观众能将这份纯粹带回家中,慢慢回味。——张国勇  春节过后,上海的天就一直是阴雨蒙蒙,偶尔雨停,阳光也很难透过厚厚的云层,抚开路人不自觉微皱的眉头。那是一个久违了的晴天,我陪同指挥家张国勇前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频道”录
期刊
2015年3月19日,吴彤在纽约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举办了题为“笙音”(Song of the Sheng)的音乐会并在音乐会前举办了相关主题的讲座。讲座回顾了吴彤与笙的渊源,介绍了笙的传统文化。音乐会上,吴彤首演了受吴冠中绘画启发而创作的作品《远山》(Distant Mountain)以及其他一些传统的和新的作品。在此之前,吴彤也在中国的“一席”论坛上做了同一主题的演讲,从自己与
期刊
现代投影技术的成功运用  “你今天看到的《阿依达》将是全世界都没有看过的,肯定会成为全世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版本。”这是祖宾·梅塔在演出前排练时说的充满自信的话,也成为人们走进国家大剧院观赏此剧的最大看点。由年轻而富于革新精神的意大利导演弗朗切斯科·米凯利(Francesco Micheli)领衔的主创团队不乏当下业内的翘楚,其中包括荣获奥斯卡最佳舞美设计提名和最佳服装设计大奖,并担任国家大剧院制作
期刊
早在2009年2月,本刊便聚焦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小提琴家,以“格鲁吉亚的雏菊”这样清新的名字“标题”她。当时的她在获得了无数荣誉后,选择了结婚生子。  2015年4月,作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驻团音乐家,她在林肯中心举办了三场音乐会,演出了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最近又在DG发行了新的巴赫唱片。从2009年到2015年的六年时光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女性的成长,更是一位日益成熟的女艺术家坚定地站在舞台
期刊
林-曼纽·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的音乐剧新作《汉密尔顿》(Hamilton)在纽约的寒冬掀起了一阵热潮。《纽约时报》剧评人本·布兰特利(Ben Brantley)毫不吝啬地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形容该剧“就像一发加农炮弹飞向夜空,唤醒了观众的观剧热情”。《汉密尔顿》改编自罗恩·切尔诺(Ron Chernow)所著人物传记《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
期刊
但凡提及钢琴大师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与“怪杰”两字联系在一起。但倘若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二十世纪涌现出的钢琴家中,被冠以“怪杰”头衔的其实不在少数,包括米凯兰杰利、弗里德里希·古尔达、霍洛维茨等等。当然,其中当属格伦·古尔德“怪”得奇特、“怪”得极端、“怪”得本真。  古尔德的“怪”体现在:其一,无论何种季节,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也
期刊
《魔法黑森林》金球奖收获三项提名  2015年金球奖(Golden Globe)提名揭晓,迪士尼(Disney)打造的音乐剧电影《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收获三项提名,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音乐和最佳喜剧。主演面包师妻子的艾米丽·布朗特(Emily Blunt)获最佳喜剧、最佳音乐剧类女主角提名,主演女巫的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获最佳女配角提名。 
期刊
理查·施特劳斯是后期浪漫派中出类拔萃的作曲家,他以音诗、歌剧等体裁的写作享有盛名。2014年10月22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了施特劳斯歌剧《埃莱克特拉》音乐会版。在中国,《埃莱克特拉》虽为许多音乐人知道,却从未上演过。大致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较高成本的舞台布景,另一方面可能是“不间断”且“边唱边跳”的女主角难以挑选。许多人称此剧的女高音为“残暴的女高音”,意在形容要唱好这部歌剧,对于女高音演员来
期刊
新生  新婚燕尔,我们要在音乐上共同成长。在几个星期里,我全心投入地学习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上册,对作曲、对位和钢琴演奏的认知得到了一个飞跃。在我的影响下,克拉拉也开始厌倦历年来在父亲指导下选择的曲目,那些以炫技为目的、缺乏音乐灵魂的华而不实之作。此外,为了表彰我在音乐创作和评论上的贡献,图林根的耶拿(Jena)大学授予我荣誉博士学位。  1841起,克拉拉开始把我的钢琴
期刊
2014年12月4日,巴黎木十字男童合唱团的天籁之声再一次响彻上海大剧院,为冬日的上海送来了美好与祝福。当我走出剧院,心一直被温暖与感动包围着,音乐的美让人幸福。  巴黎木十字男童合唱团  作为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德国托尔策童声合唱团齐名的世界三大童声合唱团之一,巴黎木十字男童合唱团成立于1907年,最初是源于两个年轻人的音乐梦想——成立一所儿童合唱团学校,在教堂与城市间歌唱,传递福音。同年10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