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方面:(1)坚持一个根本性理念——以学生为本;(2)突出课堂教学的“两大设计”——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3)淡化三个观念——“老师说教”“理论灌输”“知识记亿”;(4)倡导四种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以学生为本 学习方法
一、坚持一个根本性理念——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树立教学民主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则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活动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充分展示和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
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方法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勇于探求和创新的内容。这些要求,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两大设计”——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教学形式是否活泼多样,也不在于课堂表面上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探究问题、产生发现新问题开始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带着诸多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
问题的设计大有学问。首先,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那种照本宣科、大家能齐声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问题难易程度最好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其次,问题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没有问题的思想品德课肯定是苍白无味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的知识,它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在活动中才能更好地探究、体验、合作,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放飞心灵与才思,才能更好地展示与锻炼自身多方面的才能。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几个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是为取悦学生,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二是有序化原则,即活动安排要有条不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井井有条。三是实效性原则,即通过活动,一定要立足取得实效,而实效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
三、淡化三个观念——“老师说教”“理论灌输”“知识记亿”
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于关注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方向性,而忽视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和阶段性需要。结果,缺乏对青少年心灵的感染,缺乏对实际生活的穿透力。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靠说教,而应该靠感染,靠深入其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空洞的说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还会引发学生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重结果轻过程”,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病。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和教学的结果,只重视观念理论的灌输,而忽视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忽视思想产生的内在过程。因此,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交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灌输,不符合知识生成与建构的规律,必须摒弃。
淡化“知识记忆”并不是不要掌握知识,而是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掌握知识,反对“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不会使人聪明,活学活用才是掌握知识的硬道理。
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淡化“老师说教”,突出情感感染;淡化“理论灌输”,引导主体发现,淡化“知识记忆”,强调主体运用,才能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引向正途。
四、倡导四种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1.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消极、被动、盲目的学习而言的。它是在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在这一认识指导下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积极地、自觉地、有主见地学习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2.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具有探索研究性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一般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消化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教育过程中认知、情感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及人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强调全身心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4.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一种目标为导向,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工协作,对学习结果共同承担责任,以小组学习成绩为自己个人的学习成绩。
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能充分调动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积极性,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合作,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沟通交流的良好习惯。再次,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对教师而言,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使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
以生为本,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在政治课堂上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克服当前政治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沉闷呆板现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增加对政治课的兴趣,扩大视野,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以学生为本 学习方法
一、坚持一个根本性理念——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树立教学民主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则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注意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活动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充分展示和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
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方法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勇于探求和创新的内容。这些要求,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两大设计”——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教学形式是否活泼多样,也不在于课堂表面上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于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探究问题、产生发现新问题开始的。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带着诸多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教学追求的目标。
问题的设计大有学问。首先,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那种照本宣科、大家能齐声回答的问题不是好问题。问题难易程度最好让学生“不思索,答不出,跳一跳,能想到”。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其次,问题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没有问题的思想品德课肯定是苍白无味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的知识,它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在活动中才能更好地探究、体验、合作,在活动中学生才能放飞心灵与才思,才能更好地展示与锻炼自身多方面的才能。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几个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是为取悦学生,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二是有序化原则,即活动安排要有条不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井井有条。三是实效性原则,即通过活动,一定要立足取得实效,而实效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
三、淡化三个观念——“老师说教”“理论灌输”“知识记亿”
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于关注学习内容的思想性和方向性,而忽视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和阶段性需要。结果,缺乏对青少年心灵的感染,缺乏对实际生活的穿透力。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靠说教,而应该靠感染,靠深入其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空洞的说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还会引发学生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重结果轻过程”,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病。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和教学的结果,只重视观念理论的灌输,而忽视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忽视思想产生的内在过程。因此,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交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灌输,不符合知识生成与建构的规律,必须摒弃。
淡化“知识记忆”并不是不要掌握知识,而是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更高层次地掌握知识,反对“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不会使人聪明,活学活用才是掌握知识的硬道理。
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淡化“老师说教”,突出情感感染;淡化“理论灌输”,引导主体发现,淡化“知识记忆”,强调主体运用,才能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引向正途。
四、倡导四种学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1.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消极、被动、盲目的学习而言的。它是在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对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在这一认识指导下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积极地、自觉地、有主见地学习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2.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具有探索研究性质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一般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消化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是教育过程中认知、情感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涉及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及人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强调全身心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4.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一种目标为导向,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工协作,对学习结果共同承担责任,以小组学习成绩为自己个人的学习成绩。
合作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能充分调动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积极性,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合作,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沟通交流的良好习惯。再次,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对教师而言,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使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
以生为本,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在政治课堂上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克服当前政治课堂上普遍存在的沉闷呆板现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增加对政治课的兴趣,扩大视野,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河南商丘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