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享音乐之美,提升审美素养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音教学如何积极凸显音乐审美这一核心,文章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介绍了美的氛围创设、美的情感体验及美的传承,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的积极促进意义。
  【关键词】审美;音乐;氛围;情感;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艺术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愉悦我们的身心、美化我们的情操。小学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审美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强调音乐教学应积极凸显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通过教学,来实现学生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交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一、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激趣来进行教学,是每一个学科都遵循的教学原理,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致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会有效凸显。音乐的审美教育的本质是美感,即是让学生时刻处在优美健康的音乐欣赏中、在优雅的旋律伴奏舞蹈中、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盎然,音乐学习细胞才能被激活。他们审美趣味盎然,才有益于他们后期的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以《哆来咪》的学习为例,需要学生通过学唱《Do Re Mi》歌曲,从中体验音乐之美,首先展示影视《音乐之声》片段,让学生在欣赏这首歌曲时了解故事梗概,使学生知道玛利亚用七个音编成故事,给每个孩子安排每一个唱名即Do、Re、Mi、Fa、Sol、La、Ti;进行学唱环节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学唱、表演,这样学生用欢快的情绪和优美的歌声来演唱,从中很好地体验了音乐美的情感和旋律,增强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学习能力
  小学音乐学习需要培养、提升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如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审美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在体验性音乐活动、实践性音乐活动和语言类的活动中,通过听、感、赏,来充分感知、感受音乐之美,充分地训练、彰显了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使音乐学习能力和素养都得以有效提升。
  在学习《哆来咪》时,通过视唱旋律,来感受音乐的旋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通过师生配合演唱第一乐段,即类似于一问一答的对唱形式,展示师生互动环节,来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通过再次欣赏《音乐之声》中的《哆来咪》视频,整体聆听来从中感受作品内涵,这样提升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从中领悟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性
  (一)创设美的氛围
  有效音乐教学的开展首先离不开学习氛围的创设,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丰富课堂的精神生活、创设美的教学情境、选用具有启发性的多样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满宽松、愉悦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欣赏美、发现美、分享美和创造美。
  以《快乐宝贝》唱歌学习为例,这首说唱的歌曲非常适合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爱动,学习情感较丰富,所以在组织教学时,首先通过播放《童年》歌曲,让学生聆听音乐,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有哪些,与同学互相分享快乐,这样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创设了美的学习氛围;接着引导学生聆听《快乐宝贝》曲子,在优美、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然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欢乐之情,并通过运用自由的律动动作来展示音乐之美。
  (二)体验美的情感
  在欣赏中领悟美。音乐欣赏课作为小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应培养、训练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倾听、欣赏音乐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倾听、感悟、欣赏音乐。首先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从而主动去感知音乐之美。其次在欣赏的过程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感性的感知过渡为理性的感悟。以欣赏课《阿细跳月》的学习为例,在引导学生初次聆听《阿细跳月》乐曲的时候,教师简要介绍乐曲背景,这样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乐曲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复听乐曲,从中感受乐曲的节奏,明确是5/4拍的,进而引导学生看着歌谱演唱乐曲的主题;进行第三次聆听时,引导学生分辨乐曲分为几个部分?主题共出现几次?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欣赏,进一步分析乐曲演奏的节奏变化,从而更深刻领悟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征,热爱民族歌舞之情油然而生。
  在练习中彰显美。音乐艺术作为情感艺术,它不光是通过倾听来感受艺术之美,还应通过练习即发声训练来展示音乐之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所以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开展主要通过训练模仿,在模仿练习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带动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发声训练,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彰显音乐艺术之美。在学习台湾校园歌曲《捉泥鳅》时,首先为了营造学习的氛围,教师展示容器装着的泥鳅引导学生观赏,从而导入田间捉泥鳅的歌曲学习,在教授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进行试听乐曲,感受其中的生活情趣,找出附点节奏,进行附点部分的歌唱练习。接着跟琴进行分句学唱——接口唱,从中体会四四拍的节奏,组织声势练习,最后教师伴奏,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有表情的进行演唱,将这幅优美的田间嬉戏图勾勒出来。
  在娱乐中体味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多样,其中针对小学低年级活泼、爱动的特征,音乐律动和游戏互动等娱乐性的教学活动时常开展,此类活动不仅能有效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是将音乐的旋律、情感通过动作完美呈现,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用身心愉快的展示音乐、体验音乐,从而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和潜能。这些娱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好体味了音乐之美。以《秧歌舞》的学习为例,需要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此曲、运用乐器演奏其典型的节奏、进行律动练习,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先播放《秧歌舞》的音乐片段,师生共同扭秧歌,来感受浓厚的喜庆氛围,在进行律动练习的时候,师生手拿红绸,先由教师讲解“十字步”的步伐,节奏组织学生双手挥舞红绸,跟随音乐,进行欢快、热烈的律动表演,为了渲染喜庆的氛围,并进行锣鼓经的合作练习,在鼓声的伴奏中学生以热烈的肢体律动体味旋律之美。
  (三)传承美的魅力
  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包括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同时还有对音乐的创造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不一,以三年级的学生为例,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制作简易的乐器、自己编创律动动作或音乐游戏并进行表演、在发声方面有些创新等,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音乐之美传承下去。
  在开展活动课《自制小乐器》时,首先教师展示多种乐器图片、图画,让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乐器。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乐器——鼓,在制作时,学生用不同的容器做鼓身,如瓶子、盒子,鼓面的材质也多样化,有纸、塑料袋等。最后用带子将鼓面绷紧,组织学生探讨,造成制作乐器的发声不同的原因有哪些?最后进行制作优秀评选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亮点。
  总之,作为人类的情感艺术——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来深刻感染人们的内心,所以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应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欣赏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等一系列活动,时刻来感受音乐之美,提升審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翔.浅谈学会欣赏音乐对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9,39(9):191-192.
  [2]牛雅杰.审美能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黄河之声,2019(1):97.
其他文献
2017年5月28日晚20时,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上演了一场别出心裁的交流音乐会——广西艺术学院漓江室内乐团与各音乐院校交流专场音乐会。聆听完后,感受很多。音乐会意义非凡,
【摘要】调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现手法,是音高的组织性的主要现象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技术理论定型成熟时期,确立了以大小调体系为核心的调式理论,但在分析实践中,所涉及的作品调式是极其多样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音乐创作在调式材料的选择上也会有不同倾向。对于调式的多样性在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教学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种多样性可以表现为单一调式,但更多的是以交替手法
【摘要】江定仙,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的四大高徒之一。在其70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领域涉及艺术歌曲、钢琴曲、合唱曲、交响曲等众多体裁。《静境》是其探索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在创作手法和歌曲意境上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静境;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静境》是一首以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廖辅叔创作的新诗而创作的艺术